法国当代自撰文学现象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十分活跃和引人瞩目的现象:自我的言说和书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先是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继而是对真实和主体持有怀疑态度的新小说作家,直至“五月风暴”后出生的60后、70后作家,纷纷到“自我”和亲历中寻找素材和灵感。但是这股热潮并非传统自传的复兴或自传体小说的回归,因为传统自传和自传体小说从未衰落或消失,而是性质发生了变异的一种新的写作现象。伴随着这一现象, “自撰” ( autofiction )1一词应运而生。

“自撰”本是当代小说家兼批评家杜勃罗夫斯基( Serge Doubrovsky) 创造的一个文字游戏般的新词,它是作为autobiographie(自传)一词的对立面出现的,指的是区别于传统自传的一种自我书写,又被称为“反自传”或“新自传”。传统自传的本质体现于人与事的真实性和指涉性,作者有约在先,以封皮上的名字签字画押,虽有无意的失真或有意的作假,终究无法动摇其真实之根本;自传体小说始于真实终于虚构,真实的元素与虚构的故事如同交融的水乳,已经难以分辨,尤其是作者不敢或不愿在书中使用真名。而在自撰中,作者以某一阶段真实的生活经历为基底,又故意掺入某些明显的虚构的元素,真实与虚构如同互不渗透的水和油,而作者一边以自己的名字为真实性背书,一边又理直气壮地声称写的是小说。

真实与虚构的关系问题,堪称文学研究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自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到现当代文论家对此多有论述,而自古以来的诸多作家对之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诗”与“真”(即虚构和真实)是一组相互对立、彼此排斥的矛盾关系,分别对应着虚构和纪实两大泾渭分明的文类。但是,在自撰文本中,真实与虚构之间产生了非此非彼、既此且彼的游戏和张力,二者之间是对立而不统一或统一而又对立的矛盾关系。自撰是对传统自传写作的一种突破和解构:虚构和真实,貌似不可调和的两个音域,赫然对立又悄然统一地并存于同一个文本中。在自撰中,虽然作者打着“小说”的旗号,“我”戴着虚构的面具,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作者的影子,而是他的血肉之躯。

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巴尔特( Roland Barthes )发出了“作者死亡”的宣言,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批评大行其道,文本和能指至上。在叙事领域,写作变为语言的游戏或冒险。许多自撰作者是以怀疑和解构传统为己任的昔日的先锋主义作家,他们又将实验之手伸向个人书写领域,打破了传统自我书写的固定和既有模式。所以,自撰还体现于建构叙事的行为方式和能力,体现于作者采用一切文体和手段来建构自传话语的行为。如果说以真实为本的传统自传是一面直接反射自我的平面镜,以虚构为本的自传体小说是间接折射自我的多棱镜,那么在叙述内容上具有基本和根本的指涉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制造话语的建构性的自撰则是将自我形象进行扭曲和解构的哈哈镜,或者是一面裂痕累累的破镜。

“自撰”一词以及它所指称的文学现象在争议中诞生,以其模糊性、矛盾性、杂糅性和不确定性构成了一个边界不清和轮廓模糊的灰色地带。赞之者称其为对自传写作的发展和突破,贬之者斥其为故弄玄虚、不伦不类。自撰写作在90年代之后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迄今对该词的理解和对自撰现象的认知仍然和当初一样游移和飘忽。而且这种写作现象尚未尘埃落定,赞之者、贬之者、疑之者、信之者都不乏其人。它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仍处于探讨甚至争议阶段,许多作家尚未搁笔而尚无定论,对它的研究虽已起步但仍属于初级阶段,无法与传统三大文类(诗歌、小说、戏剧)的研究深度和广度相提并论,甚至不能与对传统自传和传记的研究相比。本书试图对这一尚未有定论的写作现象提供一孔之见。

自撰脱胎于自传又是对自传的背叛,可谓“青出于蓝而异于蓝”,它故意突破真实与虚构的对立,模糊二者的边界。此类文本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不确定性,没有一种固定的叙述和言说模式,其内容如雾里看花,其形式不拘一格。本书以20 世纪70年代以来自撰写作的相关作家和文本为研究对象,以期对这一现象的独有特征、来龙去脉、观念主张、形态功能等做出梳理。我们的立足点是仍将自撰置于纪实文类的视角之下,由此来探讨虚构在文本中对真实的冲击以及二者所构成的建构或解构关系,尤其探讨了虚构在自我写作中的功能,包括以自撰书写抚慰伤痛、以虚构解构真实或建构自我、以虚构之名规避禁忌、以虚构创造诗意等。

我们还试图站在一个文化的高度,将自撰中的“自我”的研究视同一种“人学”研究,自我形象的变化是时代、人的地位和人类精神的一个写照。传统自传中,自我是同质的、恒定的统一体,叙事是连贯的,后果符合前因。自撰写作背后隐藏的是“人”的危机、主体性危机,是主体在混乱、矛盾的物化世界中的困惑的反映,它摒弃了传统自传中的线性叙事和确定性的“先验自我”。这一危机不仅涉及文学研究范畴,更主要与现代西方哲学对主体(自我)的解构相关。我们试图把自撰写作置于“怀疑的时代”以及之后的“虚空的时代”的大背景下,将自撰视为自我在遭遇主体性危机时在文学上的一种症状,来考察促成该现象产生的文学及哲学思潮。

作为一种语言的游戏和冒险,虚构在自撰中被赋予了几乎和小说中同样的自由,是以“诗”对“真”的突破,以“词”对“物”的突破。本书重点选取七位作者(萨洛特、罗伯-格里耶、巴尔特、杜勃罗夫斯基、佩雷克、吉贝尔、埃尔诺)的七部有代表性的自撰文本,对各自内容、叙述策略和言说方式进行分析和解读,考察自撰文本在微观上表现出的独特性,探讨其中虚构与真实的张力关系以及虚构的功能,观照其言说策略的深层动机,探讨自撰所体现的反传统、否定性、多样性、无中心、不确定等特征。

1 “自撰”的字面意思为“自我虚构”,也有人将其译作“自虚构”或“自小说”。考虑到autofiction是作为autobiographie(自传)一词的对立面出现的,但又难以摆脱自传的影子,所以我们也自造了一个与“自传”谐音而不同形的新词——“自撰”,取其“杜撰”,即“虚构”之意,即将真实的个人生活经历虚构化。而美国人使用faction一词,即fiction of f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