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1章 下限有保障
而历史上的这次会议中,双方争执的同样激烈。
这关于李如桢替换李如柏的决议公文之上,有数名给事中没有签名。
其中一位正是,现在起来说话的户科给事中李奇珍:
“不久前看到兵部呈递的奏疏议论,辽东让李如桢前往代替其兄,难道这些人不知这弟不如兄?”
李如柏不能办到的事,他李如桢就可以!?
以后的李如桢,和现在的李如柏没有差别。
当日,如果李如柏能听一点贺世贤的计策,派一支偏师策应,杀进重重包围之中,刘綎应当不至于战死,或许双方夹击取得成功,也说不定!
据说这李如柏曾娶努尔哈赤弟弟速儿哈赤的女儿为妾,生下第三个儿子——
到现在辽地还有‘奴酋女婿作镇守,未知辽东落谁手’的歌谣!
“所以,职下以为,应当赶快把李如柏拘提起来,以平民愤!”
李奇珍此言,一下子引起了堂下很多官员的共鸣。
其中两点最为致命:一者,见死不救,坐视友军覆灭;二者,与奴酋往来甚密,嫌疑颇重。
李伯弢心中暗忖,这李奇珍果然手段不凡,寥寥数语,就把李如柏两个最重要的方面给抹黑了!
可好戏没完,这李奇珍的话一说完,两侧的位置上立刻就像弹簧机一样,弹出了不同的给事中在反驳:
广西道御史韩浚;
兵科给事中赵兴邦;
江西道御史唐世济。
李伯弢心中不禁暗自纳闷,这军国重务,堂上兵部四司的官员竟无人置喙,倒是这些科道言官们大放厥词,似乎朝堂上的军政大计,全仰仗他们指手画脚。
这真是大明朝的一大弊端——言官权力过盛,而真正做实务的官员,都得听一帮子喷子瞎指挥。
不过,刚才那几位站出来支持姚宗文的言官,李伯弢倒是明白其中缘由。
广西道御史韩浚,山东淄川人,乃“齐党”三铛头,而齐党的二珰头,正是当今辽东巡抚周永春——同气连枝,自然不会相互驳斥,更要起身支持。
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直隶真定府人,虽依附齐党,亦是“方党”中人,其人正是萨尔浒之役的红旗牌官,对辽事颇具资历,如今方元辅推行“以辽治辽”之策,他自然也要竭力维护。
而江西道御史唐世济,浙江乌镇人,和这姚文宗属于哥儿俩好!同属浙党,姚宗文一言既出,他哪有不附和之理?
若局势依旧维持原状,不作任何改变,恐怕一切便会如历史般重蹈覆辙,循着既定轨迹滑向真正的历史。
此刻,堂中形势已然明朗——浙党、齐党、方党诸官员皆已联袂而立,集合在了一起。
面对如此情势,反对者仅有两位言官,而那些尚持中立意见的官员,看这架势,也没必要加入一场必输的战场了。
李伯弢左右前后看了看,见大部分人虽依然在小声议论,对李如桢有不同的看法,却似乎都已经没有发言的意愿了。
而自己左右两边坐着雷跃龙和万谷春,这两人也在一边窃窃私语,都是一副不置可否的样子。
大部分官员对于李如桢替李如柏,勉强能接受的理由很可笑,因为李如柏年纪大暮气沉重,失去了锐气,而李如桢还年轻,所以能凑活!
可搞笑的是,这两人也没差几岁,当时李如柏六十六,而李如桢也已六十出头!
至于军事水平没几个人讨论,主要是李成梁李如松,这俩人的威名太大了!
这一家子能有不会行军作战的吗?
李伯弢明白,这实际上差别大了去了,李如柏和他大哥李如松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而这李如桢和他二哥李如柏比更是天地之别!
在李伯弢看来,眼下的明军之中,既要在辽东有威望,又能震慑辽镇兵马,同时还具备统御能力的将领,唯有李如柏。
李如柏固然远不及其兄李如松,可比不过岳飞,不代表不能打,不会统兵如神,不代表不会防守。
李如柏匆忙去辽东之前,已经在家赋闲了近二十年,为何?
就是因为,他当时的军功在九边位列第一!明廷害怕再出个李成梁,强行让他退休。
所以,李如柏这人,没有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弱。
最最重要的是,他和杨镐一样清醒,明白这老奴的实力,明白这建虏兵的厉害!
在李伯弢看来,只有李如柏能整肃军心,作出死守城池,放弃野战的决断。
萨尔浒之战已成定局,可惜至今仍未见痛定思痛之人,连开原总兵马林都不曾汲取教训。
后来的开原之战,马林竟然率军,依旧在城外列阵!妄想与建虏在平原上决胜负,殊不知那不过是自取灭亡之道。
之后,还有一莽夫贺世贤也是如此——每每看到此处,李伯弢都吐了三斤血!
辽东家丁一旦轻率出战,不过是添几座尸山罢了,可若这些家丁精锐能据城死守,至少还能多几分胜算。
纵使终不能保全,比起野战一波莽送,也能换得更多的几个建虏的性命!
就像去年抚顺之役后,建虏进攻清河城,清河副将邹储贤据城死守,虽然最后城破,但至少杀死伤建虏千数人之众!
大明现在只能依靠拼交换比,逐渐消磨建虏的实力。
李如柏不听贺世贤之见,不派偏师援救刘綎,有人说是胆小怯战,有人说是保存大军,不作无意义的送人头。
李伯弢还是比较倾向后者,原因就是因为,李如柏最后自杀了!
无论如何,李伯弢自己觉得,一个能自杀的人,上限多高不知道,但下限一定是有保障的。
这在明末的辽东就足够了!
当然,他希望李如柏能留在辽东,其实是另有目的,可眼下先决条件是,先得把他留下来才行!
可自己不过是个观政郎官,贸然起来发言,实在是福祸未知,这该如何是好?
李伯弢心思电转,目光扫向前排。
那河南道御史、京师巡按潘汝祯,此时已是蓄势待发,正撅着屁股,人似弹簧,将要弹起。
见他眼中满是义正辞严之色,仿佛下一刻便要厉声痛斥,定要拿下这个狗链奴酋的李如柏!
然而,正当他半弯不弯、抬头看向前方之际,瞥见对面一人,正挤眉弄眼、上下比划,神情古怪。
他心中一滞,定睛一看,不是旁人,正是那自己的“好侄儿”李伯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