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超声造影剂
一、超声造影剂的发展
心脏学家Claude Joyner医生进行心血管造影研究时偶然发现声波信号在造影后可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效应并非只限于X射线造影剂,在注射任何液体的过程中均可发生。1969年,Gramiak发现使用吲哚菁绿染料(indocyanine green dye)心内注射后,在超声心动图上出现“云雾”状回声,提出超声对比显影的概念。1972年,Ziskin发现这一现象是由于液体包裹了气体形成的微泡所致。随后,人们不断改变微泡外壳及内部气体成分,改善其稳定性,以寻找理想的临床超声造影剂。超声造影剂(UCA)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以生理盐水、染料、胶体、乳液和含有自由气泡的液体为代表的无壳型造影剂。体积大、性质不稳定、持续时间较短,不能随血液分布全身,其使用范围受到较大的限制,通常只用于右心系统显像。
第二代:以含有空气微泡,半乳糖和棕榈酸为成膜材料的利声显(Levovist)和人血白蛋白为成膜材料的Albunex为代表。包裹空气的有壳膜超声造影剂,稳定性较好、体积较小,经静脉注射后可通过肺循环使左心显影,主要用于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及肝脏肿瘤等疾病的诊断。
第三代:为包裹惰性气体的新型超声造影剂,以白蛋白、脂质体等为壳膜,直径远小于红细胞,增强持续时间达几分钟,更稳定、安全。如带磷脂外壳的包裹六氟化硫(SF6)的声诺维(SonoVue)、带血清白蛋白外壳的包裹八氟丙烷(C3F8)的Optison、带磷脂外壳的包裹C3F8的Definity等。
超声造影剂历经三代的发展,现今靶向造影剂也发展迅猛,逐渐从实验室应用于临床的诊断与治疗。靶向微泡造影剂表面结合或连接有特异性配体的微泡,这种微泡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聚集到特定的靶组织上,在分子水平识别并结合于病灶,使靶组织在超声影像中得到特异性增强,提高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