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保育手术治疗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我国每年约有23万新发育龄期女性恶性肿瘤患者,得益于现代肿瘤诊疗水平的提高,部分肿瘤患者获得了长期生存。然而,现代肿瘤治疗手段,无论是手术、放疗、化疗甚至靶向治疗均会影响患者的生育力,如何提高这些长期生存患者的生存质量、保留生育力是一个新的、重要的话题,由此,肿瘤生殖学(Oncofertility)这一交叉学科应运而生。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已发布并定期更新癌症患者保留生育力的临床指南,告诫每一位肿瘤医生对患者生育力做最大努力的保护,并且在治疗开始前告知患者目前治疗措施对生育力的损害及生育力保存的最佳选择。近30年来,宫颈癌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15~45岁患者占40%,其中不乏未婚未育或者希望再次生育的患者。尤其在2021年我国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后,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年轻宫颈癌患者保育需求日益增加。根治性子宫切除作为治疗早期宫颈癌行之有效的成熟技术,已有百年历史,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但年轻患者往往因生育力丧失而遗憾终身。而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的出现正是实现了宫颈癌患者生育力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力治疗成功的典范。

自根治性宫颈切除术问世以来,不过短短30年时间,在美国30岁以下宫颈癌患者中,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手术占比从2004年的4.6%增至2014年的17.0%,已然成为早期年轻宫颈癌患者的标准治疗选择。21世纪之初,根治性宫颈切除术被引入我国,该手术迄今总共报道仅1 000余例,相较于中国宫颈癌每年12万的新增量显得尤为不足,因此亟须将此项手术推广优化,让更多的中国年轻宫颈癌患者从中获益。2002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经腹根治性宫颈切除术,至今已积累500余例手术经验,成为世界上单中心手术数量最大的医院。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根治性宫颈切除术专著来系统地介绍宫颈癌保育手术术式以及相关术前、术后处理原则和方法。结合国内外该领域进展,把我们复旦标准、经验、心得总结成册,供同行们参考,一直是我们团队的心愿,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苦于繁忙的日常临床工作,难以成书,今年夏春之际,让我们觅得写作之隙,历经数月,《宫颈癌保育手术治疗学》终于呈现在您的面前。

本书以“手术篇”作为中心内容,用图文和影像的形式,详尽介绍经腹(ART)、经阴道(VRT)、腹腔镜(LRT)根治性宫颈切除术,以及多种方法的宫颈锥切术。其中,为了溯源来自法国的Dargent手术,我们特地邀请法国Eric Leblanc教授编写VRT章节,以及德国Christhardt Köhler教授录制VRT手术视频。2018年发表在NEJM杂志的LACC研究震撼妇瘤界,并影响保育手术术式的选择。为此,我们又特邀LACC研究PI——来自美国MDACC的Pedro T.Ramirez教授撰写“微创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手术入路的思考”一章,他基于IRTA国际多中心研究,就手术入路问题给出了清晰答案。本篇进一步展开对宫颈癌各类保育手术的适应证、肿瘤安全性及妊娠结局等问题的讨论,为读者提供保育手术的全方位视角。此外,好发于年轻女性甚至女童的宫颈恶性肿瘤,如宫颈葡萄簇横纹肌肉瘤、宫颈腺肉瘤和宫颈透明细胞癌等,因发病罕见,往往只有个例保育手术报道,指南中均不涉及此类肿瘤,本篇结合本中心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子宫移植和移位以及卵巢移位作为保育失败的补救措施,我们在“特殊手术处理篇”中就其有效性及争议等进行讨论。淋巴结切除和神经保留与提高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故此亦分别讨论。

围绕保育手术,在“基础篇”中涉及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和术中病理学诊断,均是保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此外,宫颈癌流行病现状和趋势强调了提升对宫颈癌认知的必要性,宫颈癌的分子特征又为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在特定的保育人群中,虽然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完全达到、甚至超过非保育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肿瘤安全性,但术后随访与处理同样不可或缺,我们进一步在“随访与复发处理篇”中分别讨论术后并发症处理,放疗、系统治疗及盆腔廓清术的应用。宫颈癌保育患者的心理往往被低估或忽视,本书同样邀请相关心理学专家给予专业指导,为宫颈癌患者的保育提供全程管理参考。

本书的编写得到诸多国内外同行关心和帮助,国际著名专家欣然应邀参编,更是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和友谊情怀。在本书付梓之际,幸得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郎景和院士、生殖医学专家黄荷凤院士和美国纽约MSKCC妇外科主任Nadeem R. Abu-Rustum教授序言,充满肯定和激励,在此一并感谢!

回顾宫颈癌治疗的历史进程,每百年树立一个伟大的里程碑。19世纪末Wertheim手术给予无数宫颈癌患者以生命,20世纪末Dargent手术给予无数年轻患者以生育希望,那么21世纪末呢?经科学预测,宫颈癌在21世纪末或可成为第一个通过三级预防即可实现被彻底消灭的人类恶性肿瘤。在充满期许的同时,前方仍有近80年的长路要走,任重道远,借本书为此尽绵薄之力,深感欣慰!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妇瘤科主任

妇科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首席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 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 主任委员

二〇二二年十月于黄浦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