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三焦的气化作用
自晚清唐容川氏提出了三焦即是网油、板油、脂膜的说法后,近来,更有些医师,认为三焦的气化,比较近似于人体细胞膜的作用,因而认为三焦相当于细胞膜,基于这种“衷中参西”的设想,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说法,它们都有着一定的理由和见解。但我们复习《黄帝内经》等书时,总感到这些说法,似乎难以解释三焦的全部作用,我们认为:探讨三焦问题,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但应该从古人的经义中抓住它的主要内容——形体和功能(简称“体”与“用”),而加以阐发;在这方面的理论,应以年代较久的经典著作,并兼采后世学说为主要依据。
三焦究竟是什么,是千百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细释原文,乃指三焦的部位和通路,还没有具体说明它是什么脏腑。《难经》三十一难记载“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也只不过概略地表明三焦的部位所在,故在同书二十五难和三十八难中,又都说三焦是“有名无形”的;根据这两种最早的文献记述来看,对于三焦究竟指的是什么,可以说是不够清楚的,加以三焦的作用又相当复杂,就较难将它的“体”和“用”精确地相结合起来。我们想,着重探讨它的生理功能,也许能对理解这个问题有所裨益,今试述如下: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也提到三焦是“中渎之府”,说明其在泌尿系统的“通调水道”中起很重要的作用;《灵枢·决气》记载:“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还说:“中焦……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该篇并概括地提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功能概念,这就更进一步较为全面的形象化地论述了三焦的作用。对于雾、沤、渎的字义,可以理解为雾露、沤藏和沟渎。李梴的《医学入门》,对三焦的整体功能解释得比较透彻,他说:“上焦出主阳气,温于皮肤分肉之间,若雾露之溉焉,故曰上焦如雾;中焦主变化水谷之味,其精微上注于肺,化而为血,行于经隧,以荣五胜周身,故曰中焦如沤;下焦主通利溲便,以时传下,出而不纳,开通秘塞,故曰下焦如渎。”《灵枢·痈疽》说:“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从以上所引诸文,可以初步体会到:三焦具有呼吸、受纳食饮、吸收运化和输布精微、排泄二便、维护体温、养骨节、通腠理等重要作用。
三焦与心包络互为表里,在经络上彼此有着“络属”的关系。《灵枢·经脉》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又:“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此外,在讨论三焦功能时,亦涉及它和命门之间的关系,如《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金匮要略》则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从字义分析,焦字从火。杨玄操说:“焦,元也。”纪斋卿认为:“名之为焦者,皆得火而发也。”纪氏并进一步分析三焦的作用和元气之间的关系,他说:“三焦始于原气,用于中脘,散于膻中,亦如火自下而上也,故《素问》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此指中焦也,‘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此指上焦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指下焦也。”杨百城《灵素生理新论》认为:“三焦根于命门相火,游行于上中下之间,通会于肌腠之内。”不难体会,三焦和命门之间是密切关联着的,杨氏揭示了三焦之所以能产生上述生理功能的一个根本问题。古人把命门看成是人生命的根本,同时认为:五脏的阴阳之气,非此不能滋发,并对脾胃的生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此外,《灵枢·本输》又载:“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指出三焦能管理肺肾,通达膀胱。肺肾二脏和“气”的关系至为密切,而“气”又是人体最宝贵和必不可少的物质与功能,《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可见气的存在和运动,对人体生命活动是很重要的。中医理论认为:肺为气之主,肾为元气之根,加上中焦脾胃之气,就构成上中下三焦在人体整个气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其中还包含循行周身的“营气”和“卫气”,营气是中焦气化产生的,卫气是下焦命火蒸动脾胃之气上达于肺然后布散于全身的,可以说是“上焦如雾”的主要物质,因此《难经》三十一难强调,“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这里所说的“气之所终始”,就是整个气化的运动过程。
由此可见,三焦的作用所牵涉的面相当广,而所指又不太明确,似乎不宜生硬地在三焦与体内脏腑或其他组织器官之间划一个等号,而应该着重地体会其气化作用,体会这种作用的重要性和整体性。《中藏经》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于周身、机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很明显这就是指三焦气化作用的整体性。陈修园说:“三焦者,人生三元之气,脏腑空处是也。上焦心肺居之,中焦脾胃居之,下焦肝肾膀胱大小肠居之。”并认为三焦可以总领脏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更强调说:“三焦通则竟体和调。”陈氏这些说法,不仅说明三焦具有整体的气化作用,还指出有关脏腑在三焦气化区域的位置及其在人体的重要性,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陈修园是将三焦看成一个区域较大、具有整体气化作用的“脏腑空处”。至于“三元之气”只不过是指部位而言,所以《医学入门》认为:实际上就是“一元之气”,可谓抓住了三焦气化的要旨。
综上所述,说明了三焦的真义,就是整体的气化作用。根据这样的理解,可得以下一些概念:
①上焦的气化:将来自中焦脾胃上输的精微物质,通过上焦心肺,输布到体表和体内各处,即温分肉、达腠理、养骨节、熏肤、充身、泽毛等作用,此即所谓“上焦如雾”。②中焦的气化:主腐熟水谷,包括胃受纳食饮、脾的运化和转输精微;并能造血,通过上焦心肺营养全身,此即所谓“中焦如沤”。③下焦的气化:主分别清浊、疏通二便,此即所谓“下焦如渎”。④三焦根于命门,命门的元真之气,依赖三焦气化,能够通达到人体的肌表,而命门之火是三焦产生各种功能的原始动力。⑤综合三焦的气化功能,它和肺、心、脾、胃、大肠、小肠、肾(包括命门)、膀胱等脏腑,以及卫气营血和津液、元气的通路,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总的说来,三焦似乎不宜简单地认为是指哪一个脏腑,或是体内的什么组织或器官,而是指的在人体内能够发挥上述各种生理作用的各个脏腑气化功能的综合,这种气化功能的综合,促使有关的脏与脏之间、腑与腑之间、脏与腑,以及脏腑和体表、四肢、百骸产生了直接相通,或是气化所及的有机联系(其中包括脏腑的直接传导、气化的播散与影响以及卫气营血和津液、元气周流的通路),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三焦主要是指胸腔、腹腔内能够产生气化功能(包括气化运动的通路)的脏腑空处,而其气化运行的径路,还包括卫气营血和津液、元气的流通之所。根据三焦气化的功能,赅括如下表:

三焦气化功能简表
以上是我们主观的看法,很不成熟,由于受对经义的理解水平所限制,错误和曲解之处一定很多,敬请指正。
(刊载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第10期,合著者杨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