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3章 绍兴绝笔
1157年,绍兴的春雨,仿若被天公的哀愁浸透,淅淅沥沥,如丝如缕,绵绵不绝地洒落人间。那雨丝打在竹屋的檐上,溅起细密如霰的水花,继而顺着竹片天然的脉络,蜿蜒曲折地滑落,最终滴入屋前那早已积满雨水的泥洼之中,洇出一片片形状各异的湿痕,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却晕染着无尽的落寞。
竹屋内,光线晦暗阴沉,恰似李清照此刻的心境。她卧于那张陈旧却整洁的木榻之上,锦被层层拥裹,却依旧难掩她那一身深入骨髓的憔悴。她的面庞消瘦不堪,原本如秋水般灵动的双眸,此刻深陷下去,黯淡无光,仿若两汪枯竭的泉眼,只有偶尔闪过的一丝神采,方能让人勉强忆起往昔那个才情卓绝、倾动汴京的奇女子。
贴身伺候的丫鬟小翠,轻手轻脚地走进屋内,手中稳稳捧着一碗刚煎好的药,热气腾腾氤氲,药香瞬间弥漫在这狭小的空间,却怎么也冲不散那沉沉仿若实质的病气。小翠微微屈膝,柔声道:“夫人,该用药了,喝了药,身子便能好受些。”她的眼中满是疼惜与担忧,仿若看着自家嫡亲的长辈受苦一般。
李清照微微摇头,干裂起皮的嘴唇轻启,声音虚弱得仿若被这春雨浸湿,透着无尽的疲惫:“先放着吧,我实在闻不得这味儿,闻着只觉心头更堵。”说罢,她抬手轻轻抚了抚胸口,似想压下那股翻涌的不适。
窗外,雨幕茫茫,竹影摇曳婆娑,恰似她飘摇半生的命运。她的目光透过那扇陈旧的木窗,望向远方,思绪却早已飘远。往昔春日,她与赵明诚同游汴京园林,那时节,繁花似锦,蜂蝶翩跹,他浅笑低语,轻轻执起她的一缕发丝,将一朵娇艳欲滴的春花温柔簪于发间,柔声道:“我家清照,本就生得花容月貌,如今簪了这花,更是美得让人心醉。”那时的春风,暖得醉人,拂过面庞,仿若带着丝丝甜意。可如今,风依旧,人却阴阳两隔,只留她在这孤寂清冷的竹屋,独品苦涩,每念及此,泪水便在泪光中打转,却倔强地不肯落下。
雨势稍歇,几缕微光仿若挣破重重阴霾,艰难地透进窗棂,洒在榻边堆满的诗稿上。李清照仿若感知到那一抹光亮的召唤,强撑起身子,她那颤抖的手缓缓伸向那最上面的《漱玉词》手稿。手指触碰到纸张的瞬间,仿若触碰到了往昔的岁月,翻开,行行字迹映入眼帘,时光仿若瞬间回溯,那些与赵明诚赌书泼茶的温馨日子重现眼前。
一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下细碎的光影。赵明诚兴冲冲踏入家门,手中紧握着一本古籍善本,那模样,仿若寻到了稀世珍宝。他高声唤她:“清照,快看我今日寻得何物!”声音里满是藏不住的喜悦与得意。李清照搁下手中笔,快步迎上,眼中满是惊喜,仿若孩童见到心仪的糖果。二人并肩坐于案前,头挨着头,细细品鉴那古籍中的精妙之处,偶有见解相左,便争论不休。李清照柳眉轻蹙,据理力争:“相公,你瞧此处,分明是这般释义才更为妥帖,你那般解读,可是曲解了前人之意。”赵明诚却抚掌大笑:“娘子所言虽有理,可我这看法,也并非全无依据,咱们且再斟酌斟酌。”末了,相视大笑,笑声在屋内回荡,满是甜蜜。他常笑言:“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只愿岁岁与你共品诗书,如此,便是神仙眷侣的日子。”
这般甜蜜,却成了心头最痛的回忆,仿若一把锐利的匕首,每每想起,便在心头狠狠划上一刀。如今她咳血不止,殷红的血滴落在手稿上,洇开一朵朵刺目的红梅,恰似他们未竟的姻缘,绚烂却凄美。她望着那血迹,泪如雨下,喃喃自语:“明诚,你走得太早,独留我一人在这尘世,叫我如何是好……”
李清照病情愈发沉重,仿若一盏将尽的油灯,油枯灯灭只在瞬息之间。她深知时日无多,强打起精神,召来弟子。弟子们听闻先生召唤,匆匆赶来,鱼贯而入,眼中含泪,围聚在榻前,仿若一群受惊的雏鸟,守着将逝的亲鸟。
她示意一名最年幼的弟子近前,指着手稿上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轻声道:“孩子,读来听听。”那弟子稚气未脱,小脸紧绷,却也深知师意,清声诵读,声音虽稚嫩,却透着坚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目光悠远,仿若穿透时空,望向那金戈铁马的往昔,缓缓开口:“徒儿们,为师作此诗,不单为咏史,更是抒怀。想当年,家国动荡,你师叔……”提及赵明诚,她顿了顿,眼中泪光闪烁,仿若繁星坠入沧海,“他一生爱书成痴,收集古籍文物,耗费诸多心血,却也心怀壮志,盼着能为家国出份力。只是造化弄人,在那乱世之中,诸多无奈,诸多遗憾。为师望你们日后无论身处何境,都要有这股子豪杰之气,莫要被苦难消磨,定要守住本心,传承文脉。”弟子们纷纷点头,暗自握紧双拳,铭记师训,有人哽咽道:“先生放心,徒儿们定不负所望。”
夜色仿若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沉甸甸地压下来,将竹屋裹在其中。屋内烛火摇曳,光影在李清照脸上跳动,更添几分凄凉。她摸索着从枕下取出半块玉佩,那是与赵明诚的定情之物,温润的玉质在微光下泛着柔光,似藏着往昔的温柔缱绻。她摩挲着玉佩,指尖滑过熟悉的纹路,恍惚间,又见他当年深情模样,于花灯下执手相赠,低语盟誓:“清照,此玉佩一分为二,你我各执一半,往后岁月,见玉佩如见彼此,生死不离。”
泪,无声滑落,滴落在玉佩上,溅起微小的水花。她缓缓起身,仿若用尽全身力气,移步至被炭火映得通红的火盆前。火盆中,炭火熊熊燃烧,火舌肆意舔舐着盆中的炭火,炽热难耐,仿若要将这世间的一切悲伤都焚烧殆尽。弟子们见状惊呼:“先生,不可!”他们上前欲阻拦,却又不敢太过莽撞,只能焦急地站在一旁。
李清照却仿若未闻,眼神决绝,抬手,将那半块玉佩投入火中。火焰瞬间腾起,仿若一头饥饿的猛兽,瞬间吞噬了玉佩,也似要燃尽她最后的眷恋。“明诚,我来寻你了……”她喃喃自语,心如死灰,身形晃了晃,险些跌倒。弟子们赶忙扶住她,却见她目光空洞,仿若灵魂已随着那玉佩而去。
几日后,雨过天晴,仿若上天也为这位奇女子收住了悲伤的泪水。日光透过竹叶缝隙,洒下细碎金芒,仿若给大地披上一层金色的纱衣。弟子们强忍悲痛,着手整理李清照遗物,每拿起一件,便仿若看到先生往昔的模样,泪水便在眼眶中打转。
在箱底,他们发现一本古朴日记。翻开,行行娟秀小字,皆是她与赵明诚的过往。有初遇时的羞涩,“今日花朝节,游于巷陌,遇他驻足书摊,侧目间,心意萌动。彼时日光正好,洒在他身上,仿若为他镀上一层光晕,我竟看得痴了。”有爱恋时的甜蜜,“明诚为我寻得久觅的词谱,烛下共读,相视间,暖意在眸。他轻轻握住我的手,仿若握住了世间最珍贵的宝贝,那一刻,我愿时光永驻。”更有战乱离散后的悲苦,“烽火连天,与君分隔,夜夜难眠,唯盼归期,却闻噩耗,肝肠寸断。望着那一轮孤月,想着远方的他,不知生死,我满心悲戚,仿若这世间只剩我一人。”
弟子们逐页翻看,泪水潸然,浸湿书页,仿若陪着先生重走了一回那跌宕人生。此时,屋外微风轻拂,竹叶沙沙作响,似是先生往昔的浅吟低唱;远处山峦,雾霭渐散,仿若她一生的哀愁,终在时光中慢慢淡去,只留下这满纸深情,供后人凭吊,让那朵忧郁之花,永绽于文学星河,芬芳千古。
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将李清照彻底淹没。她想起新婚燕尔之时,赵明诚总会在晨起时,悄悄在她的梳妆台上留下一首情诗,或是为她精心挑选的一支珠钗。她读着那些饱含深情的诗句,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满心欢喜地戴上珠钗,对着镜子左顾右盼,期待着与他相见的那一刻。而赵明诚看到盛装打扮的她,眼中也会闪过惊艳与倾慕,轻轻将她拥入怀中,在她耳边低语:“我的清照,每日都美得不同,让我心动不已。”
那些日子,他们一同漫步在汴京的街头巷尾,探寻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有一回,他们发现了一个卖旧书的小摊,摊主是个年迈的老者,书目杂乱无章地摆放着。赵明诚兴奋地一头扎进去,像个寻宝的孩子,不一会儿就抱出一大摞书,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李清照在一旁看着,既觉得好笑,又被他的热情所感染。回到家中,他们便迫不及待地翻开那些书,逐页研读,遇到有趣的段落,就互相分享,笑声不断回荡在屋内。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随着金兵南下,战火迅速蔓延,汴京不再是那个繁华的都城。大街小巷弥漫着硝烟,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声震天。赵明诚身为官员,肩负着守城的重任,可局势愈发危急,他的脸上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忧虑。
李清照看着丈夫日渐憔悴,心疼不已,她想尽办法安慰他,为他准备可口的饭菜,在他熬夜处理公务时,默默陪在他身边,为他添灯加油。但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城终究还是破了。在混乱中,他们被迫分离,李清照望着赵明诚远去的背影,泪水夺眶而出,她大声呼喊着他的名字,可声音却被嘈杂的人群和战火声淹没。
此后的日子,李清照独自踏上了逃亡之路。一路上,她遭遇了无数艰难险阻。有时,她不得不风餐露宿,在荒郊野外的破庙中过夜,听着外面呼啸的风声和野兽的嘶吼,心中充满了恐惧。有一次,她好不容易积攒的一点干粮被难民抢走,她又饿又累,几乎昏厥过去。但即便如此,她始终紧紧抱着那箱承载着他们回忆的书籍文物,那是赵明诚的心血,也是他们爱情的见证,她绝不忍心舍弃。
辗转多地后,李清照来到了绍兴。此时的她,身心俱疲,疾病缠身。竹屋成了她最后的栖身之所,可她心中的思念与哀愁却从未停歇。她常常在深夜惊醒,梦中都是赵明诚的身影,他们或是在园林中嬉戏,或是在书案前共读,可每当醒来,面对的却只有黑暗和孤寂。
在病情日益加重的日子里,李清照与小翠的相处愈发亲昵。小翠虽只是个丫鬟,但在李清照心中,她早已如同亲人一般。小翠会在李清照咳得喘不过气时,轻轻为她捶背,眼中满是焦急与关切;会在李清照不愿吃药时,想尽办法哄她,一会儿说药里加了甜甜的蜂蜜,一会儿又说吃了药病好得快就能出去看花了。李清照看着小翠忙前忙后的身影,心中满是感激,她有时会拉着小翠的手,轻声说:“小翠,若没有你,我这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哟。”小翠则红着眼眶回答:“夫人,您别说这些丧气话,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而李清照的弟子们,听闻先生病重,纷纷从各地赶来。他们中有才学初露锋芒的少年,也有在诗词上已有一定造诣的青年。他们围坐在先生榻前,心中满是悲痛与不舍。除了聆听先生最后的教诲,他们还会在闲暇时,为先生诵读诗词,希望能给先生带来些许慰藉。有的弟子带来了自己新写的诗作,忐忑地请先生指点,李清照虽身体虚弱,但仍会认真阅读,给出中肯的建议,她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庞,眼中满是期许,希望他们能在诗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清照的心中满是复杂的情感。她留恋这个世界,留恋与赵明诚的回忆,留恋弟子们的陪伴,留恋小翠的照顾。但同时,她又深感疲惫,疾病的折磨让她不堪重负,失去爱人的痛苦让她心如死灰。当她将那半块玉佩投入火中时,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一生在眼前闪过,那些美好的、痛苦的、欢笑的、悲伤的瞬间,都交织在一起。
随着火焰吞噬玉佩,李清照的生命之火也渐渐熄灭。弟子们悲痛欲绝,小翠哭得昏厥过去。他们为先生整理遗物,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先生的故事。那本古朴的日记,成了他们了解先生内心世界的窗口,他们逐字逐句地研读,仿佛能看到先生年轻时的娇羞、热恋时的甜蜜、战乱时的悲苦。
屋外,微风依旧轻拂着竹叶,发出沙沙的声响,那声音仿佛是李清照在轻声诉说着她的故事。远处山峦,雾霭彻底散去,阳光洒在大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李清照,这位忧郁之花,虽然生命已逝,但她的诗词、她的爱情、她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间,供后人凭吊,在文学星河中绽放出永不磨灭的光芒。她用一生谱写的乐章,无论是欢快的音符还是悲伤的旋律,都成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为之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