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感受非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寻迹非遗,拾梦传统

寻迹非遗,拾梦传统

在时光长河的粼粼波光中,非遗宛如古老的星辰,散发着独有的光芒,照亮了人类文明的漫漫长路。它们是历史的鲜活见证,是民族精神的深沉寄托,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情感与技艺,跨越千年,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当我们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深入探寻非遗的世界,会发现那是一个充满无限魅力与惊喜的宝藏天地。

踏上探寻非遗的旅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苏绣这颗璀璨明珠。苏州,这座温润秀美的江南古城,孕育了苏绣这一精湛绝伦的刺绣工艺。苏绣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历经岁月的沉淀与打磨,愈发熠熠生辉。

走进苏州的绣坊,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幻世界。绣娘们坐在绣架前,专注而从容,手中的绣针如灵动的精灵,在绸缎间穿梭飞舞。她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执着,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着心血。苏绣作品题材广泛,无论是花鸟鱼虫的灵动娇俏,还是山水风景的秀丽壮阔,亦或是人物肖像的栩栩如生,在绣娘们的巧手下都能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

一幅精美的苏绣花鸟图,鸟儿的羽毛细腻柔软,每一根都清晰可见,仿佛能感受到它们在微风中轻轻颤动;花朵娇艳欲滴,花瓣的纹理和色彩过渡自然流畅,似乎散发着阵阵芬芳。苏绣独特的针法是其魅力所在,平针、乱针、套针、虚实针……每种针法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平针能绣出平整光滑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乱针则通过不规则的针法,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让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绣娘们根据不同的题材和表现需求,巧妙地运用各种针法,将丝线的色彩和光泽发挥到极致,使苏绣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味,既细腻婉约,又典雅高贵。

告别苏绣的绮丽世界,我们来到了宜兴,探寻紫砂壶这一非遗瑰宝的奥秘。宜兴,素有“陶都”之称,这里的泥土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在匠人们的手中,能变幻出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紫砂壶。

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从选泥、打泥片、围身筒、镶接壶嘴壶把,到最后的烧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人们的匠心独运。选泥是关键的第一步,宜兴的紫砂泥种类繁多,有紫泥、绿泥、红泥等,每种泥料都有着独特的质地和色泽。匠人们凭借着多年的经验,能够准确地挑选出适合制作不同壶型的泥料。

打泥片时,匠人们挥动木槌,有节奏地捶打着泥料,将其打成厚薄均匀的泥片。围身筒则需要匠人们巧妙地将泥片围成圆筒状,并用脂泥将接口处粘牢,这一步要求匠人们手法娴熟,力度均匀,才能使壶身圆润光滑。镶接壶嘴壶把更是考验匠人的技艺,要使壶嘴壶把与壶身的比例协调,角度合适,连接处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烧制过程同样至关重要,温度的控制直接影响着紫砂壶的质量和色泽。经过高温烧制后的紫砂壶,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光泽。紫砂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件艺术品。它的造型丰富多样,有古朴典雅的石瓢壶,线条流畅的西施壶,寓意吉祥的如意壶等等。每一把紫砂壶都蕴含着匠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追求,它们或简洁大方,或精致细腻,或大气磅礴,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离开宜兴,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剪纸艺术的世界。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民间生活的多彩画卷。它起源于西汉时期,最初是作为一种装饰艺术,用于春节、婚礼等喜庆场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在民间艺人的手中,一张普通的彩纸,一把小巧的剪刀,就能变幻出千变万化的图案。走进剪纸艺人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剪纸作品,有形态各异的动物,如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有寓意吉祥的花卉,如娇艳的牡丹、高洁的梅花;还有生动有趣的人物故事,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剪纸作品线条流畅,造型夸张,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剪纸艺人拿起一张红纸,熟练地折叠起来,然后用剪刀在纸上快速地裁剪着,不一会儿,一幅精美的“喜”字剪纸便呈现在眼前。这个“喜”字,笔画粗细均匀,线条圆润流畅,周边还点缀着一些精美的花纹,寓意着幸福美满、喜事连连。剪纸艺人介绍说,剪纸的技巧在于“刀味纸感”,要运用好剪刀的开合和力度,使剪出的线条有粗有细,有虚有实,富有变化。同时,在设计图案时,要充分考虑到纸的特性和裁剪的可行性,做到既美观又易于制作。

除了单独的剪纸作品,剪纸艺术还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各种生活场景中。比如,春节时,人们会在窗户上贴上寓意吉祥的窗花,为节日增添喜庆的氛围;婚礼上,精美的喜花剪纸则装饰着新房,表达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受人们的喜爱。

从苏绣的细腻柔美,到紫砂壶的古朴典雅,再到剪纸的生动活泼,这些非遗文化产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下,非遗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制作工艺逐渐失传;一些非遗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萎缩,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我们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长河中消逝,每一个人都应当肩负起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

我们可以走进非遗的世界,亲身感受它们的魅力,通过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将这份热爱传递给身边的人。同时,我们也可以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比如支持非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参与非遗文化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让我们携手共进,用心去呵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