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华娱:开局和女儿国王拍电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8章 农村题材火热?

稿子是通过表姐魏蕙丽给她华新社的朋友,再由朋友转给《华民日报》的。

华新社的人审核,稿子肯定不会有问题。

那边反馈的消息,是说这几天就会见报,正好跟《文汇报》的评论打擂台。

高卫华心里也明白,《文汇报》不存在立场问题,和发表文章的人有关。

他特地看过报纸,作者的名字从来没听说过,估计是个爱挑毛病的‘酸臭文人’。

和赵桓章提完这件事,也是非常巧,没到两天,魏蕙丽就打电话告知,稿子已经发表。

“谢谢表姐!”

镇上电话室里,高卫华很冷静,提醒魏蕙丽:“华新社的朋友什么时候有空?我想请他吃顿饭。”

要马儿跑不给马儿草,不是高卫华的作风。

“我问问!”

魏蕙丽也赞成高卫华的做法:“到时再约你!”

挂掉电话,她拿起手里的报纸,又看一遍高卫华的稿子。

“我们魏家有个麒麟子!”

旁边丈夫袁震林撇撇嘴,心道人家姓高不姓魏,却没敢当面说出来。

爱老婆的他,反过来还凑趣:“我也瞅瞅!”

“你看得懂吗?”

魏蕙丽轻哼一声,还是递来报纸。

“《乡村题材电影的看法》!”

“作为一名扎根鲁省农村三年的知青,我热爱这片土地,也感恩乡亲们的照顾。”

“当年知青下乡,是质朴的他们敞开怀抱欢迎。”

“知青们帮助当地建设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乡亲们在养活他们?”

……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知青大批返城,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但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苦难,但是也有快乐。”

……

“当年我们华国也是从农村到城市,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现在提到电影,怎么就成城里人专属的?”

……

“觉得乡村题材的电影没有市场,担心无法收回成本,就不拍不管吗?”

“春风吹过大地,我们不能忘记乡亲们。”

……

不知不觉,袁震林抬高声调,情绪变得激昂。

“我……”

他满脸兴奋,看看妻子魏蕙丽:“我现在想喊两嗓子!”

“喊吧!”

魏蕙丽眼中满是鼓励:“我跟你一起。”

两人就在电话室里,唱起魏蕙丽最拿手的京剧《春草闯堂》。

受到感染的何止他们,随着《华民日报》传遍华国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件事。

此时没有网络,有些农民也不识字,可他们能够听别人讲。

【去年《华民日报》提出为什么没有乡村题材的电影,是很有针对性的】

【我们不但要写有关乡村题材的小说,还要把小说改编成电影】

【因为我们华国不止有工人等各种职业,还有不辞劳苦耕种的农民】

【想他们所想,写他们想看的小说,拍他们爱看的电影,而不是去计较得失】

……

【我的小说《喜盈门》能够刊登,还有幸被沪影制片厂的赵桓章导演选中拍摄,是我的幸运,也是乡亲们的幸运】

【我们请不到有名的演员,但我们用心在拍摄】

……

【大家看过反思、缅怀的电影,也可以见识见识农村现实生活面貌】

【像我这样想的文学创作者,更应该寻找和自己相关的题材,不止局限与过去,更要映照当前】

……

“说得真好嘞!”

豫省某村生产队部,头发花白的老汉等村里退伍的生产队长念完,立即对着大喇叭道:“俺听过《喜盈门》小说,讲得确实好。”

“俺们要支持这部电影,一定要来俺们村放映。”

……

何止豫省,何止农村的乡亲,燕影制片厂就有人受到触动。

梁小声忙完厂里的工作,从抽屉里拿出刊登高卫华文章那张《华民日报》,再次阅读《乡村题材电影的看法》,又受到震撼。

“卫华同志在鲁省当知青,写出《喜盈门》小说。”

他喃喃自语:“我在黑省建设兵团也体验过生活,为什么不能写出当地特色的小说呢?”

“文学扎根于生活,我或许也能写篇小说。”

……

梁小声拿出纸和笔,写下《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思绪随即飘回那段大建设的岁月。

受到激发的不止有他,还有各大电影制片厂。

因为就在文章发表后几天,制片厂上级相关部门就下发了条文,对类似《喜盈门》这样现实题材的电影要贴补。

华影集团提高收购价格,不再是以前每部影片70万,单独为这个类型开方便之门,提高到90万。

能多20万?

沪影制片厂已经拔得头筹,其他电影厂自然不敢示弱,鼓励编剧创作,也从文学期刊上寻找类似的小说。

而始作俑者高卫华更是屡屡被提起,成了大家爱恨交加的名字。

军影制片厂的领导更是找到洪雪敏,以她是电影里高卫华‘妹妹’的关系约稿。

洪雪敏答应下来,却没找高卫华,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来拜托朱晽。

“什么?!”

这些天沉浸做题做得头晕,背诵背得好像要长脑子的朱晽,听洪雪敏说明来意,很是惊讶。

“你不知道?”

洪雪敏也愣了:“说是谈乡村题材的电影,我看他更像是‘冲冠一怒为红颜’。”

“你可别辜负他的一片情意啊!”

她调侃朱晽。

“我最近忙着备战高考,好久没看过报纸。”

朱晽脸上露出苦笑,话里透着幽怨:“我妈肯定知道,她竟然瞒着我。”

“阿姨不看好卫华?”

洪雪敏瞪大眼睛:“‘二哥’的才华是赵导和辛编剧都认可的,你们俩郎才女貌是天造一双啊!”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朱晽叹口气:“你不用小心翼翼,只管打电话找他吧。”

“我不去医学院上班,现在打电话都不方便。”

……

她说的是实话。

以前工资上交给家里,现在她离开编制,在方珍警告下,父亲朱云青也不敢给她零花钱。

朱晽同志兜里只有几毛钱,根本不够打长途电话。

“好吧!”

洪雪敏不知她困苦成这样,目的达到,告辞离开。

朱晽回到家,等到母亲方珍下班,言语间颇有怨谴:“《华民日报》有高卫华的文章,你们也不告诉我。”

“告诉你有意义?”

方珍冷笑着回应:“人最主要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高卫华太胆大。”

“将来秋后算账,有他倒霉的时候。”

“你想考华戏,就安心学习。”

“听说最近就要艺考,你要多做准备。”

……

以过去那段岁月的经验,她说得不无道理。

朱晽也暗暗替高卫华担心,却不知日新月异的时代画面正快速展开。

从前只是从前,再回不去!

而此时和他相约见的人,更能佐证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