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贫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一

这是一本写美国贫困问题的书。应该说,从20世纪60年代迈克尔·哈灵顿的《另一个美国》一书问世以来,关于美国“丰裕中的贫困”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相关著作和文章也有很多。眼前这本《白人贫困》的价值在哪里呢?为何值得译成中文并推荐给读者呢?这是我拿到这本书时,心里首先想到的问题。

当我看一本书时,我常常要盯着书名和目录思考很久。一边琢磨如果这个主题让我来做,我会怎么布局各个章节,一边琢磨作者如此定题、如此行文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然后快速地翻翻正文,以大致验证我的猜想。

循着这一阅读习惯,《白人贫困》一书给我的最初印象是:(1)与一般描写美国少数族裔的贫困问题的书有所不同,这本书要分析的重点是美国白人的贫困问题。这是作者想要突出的新意所在。(2)这本书重在破除偏见,即作者所说的“迷思”。因为即便是白人贫困问题,也并非无人关注,因此本书作者更进一步,重点揭露对这一问题的错误认识。(3)重在提出对策。这就是作者所称的“道德融合”。照此思路,作者在第一部分正式提出问题,并点出对策思路;第二部分直面四大“迷思”,夹叙夹议、评史论今,点出问题关键;第三部分则是评析白人贫困问题给美国社会和美国政治造成的影响,讲述作者构思的解决方案。——从这个结构看起来,这本书值得深入细细品读。

待我用了一两天时间把整本书读下来,更觉得这本书是很有意思的。书中除了一些生动的案例和细节,还有好多观点很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深度和悲悯情怀,也不乏一些精彩表述。这里就试着化繁入简,将书中的主要思想概括成几个要点并略作评析。

第一,白人的贫困问题是普遍现象,而不是异常现象。作者认为,贫困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固有特征,而白人是美国贫困人口中最大的种族群体。有近一半的美国人……他们承受着相同的苦难,却没有被赋予共同的名称,只因为官方对贫困的定义使数以千万计美国人的利益被忽视。作者在书中列举的大量细节让人不得不相信,美国的普通老百姓——不分种族——过得都很不容易,而白人贫困问题更易遭遮蔽和忽视,成为“看不见的危机”。我相信作者所描绘的白人贫困是真的,因为当资本主义发展到更高层次垄断时,少数人的富裕和多数人的贫困并存乃是必然现象,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就告诉我们的。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说“两个美国”,如今的美国更是前所未有地分化成“富美国”和“穷美国”。我也很喜欢作者使用的“危机”一词,这是个富于理论力量的概念,能够昭示后果的巨大破坏性。作者提到:“贫穷是美国第四大致死原因。”是的,贫困是会要人命的。

第二,美国贫困的本质是阶级问题,而不是种族问题。作者在书中第八章开头提到,关于白人贫困,“每当有人问‘这是个种族问题还是个阶级问题’时,我的回答都是,‘两者兼而有之’”。作者这个回答是比较客气的,其本意其实就是想说,这表面是种族问题,实质却是阶级问题,因为美国的“种族”认同以及不同种族之间的认同对抗,完全是通过法律和政策构建出来的。作者在第三章通过大量历史回顾,一针见血地指出,“白人这一身份认同的构建实际上是为了发展烟草、稻米、甘蔗、咖啡和棉花等主要作物的种植,并从中获取利润”,种族“是美国人为自己编造的一种叙事,其目的就是证明对黑人的利用和经济剥削是有益的、正当的,甚至是正义的”;“白人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共享恐惧式的文化”。在第三章对于“迷思一”的辩驳中,作者还有好多精彩论述,我阅读时也做了标注评论,很有收获。应该说,在美国政治日益充斥着各种关于种族的政治隐喻的背景下,能把贫困问题的阶级本质点破,并做很好的论证,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贫困应该让民众团结起来,而不是内斗。书中第一章末尾的这句话颇为辛辣:“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一样,也充满了有权势者从穷人手中窃取财富、利用权力挑拨穷人相互对抗,并借此来防止大众反抗的故事。”说得直白一些,美国权势阶层对贫困问题采取的一贯策略就是,把“上下问题”偷换成“白黑问题”和“左右问题”,挑动群众斗群众。作者认为,这是事关美国社会稳定性和政治合法性的重大问题,因此呼吁美国应该进行“第三次重建”,以便“重寻团结纽带”(第十章的标题)。作者是一名黑人,却在为白人鸣不平,这本身就是一种团结的表达;作者也是个行动主义者,书中列出了其所从事的大量旨在促进团结的社会运动。这些活动的展开是颇具美国特色的,各位读者可以细细品鉴。

第四,反贫困的障碍是缺少良知,而不是缺少资源。该书的另一核心概念是“道德融合”,这也是作者所提的对策建议。作者认为,美国社会的资源足够丰富,解决贫困问题并不卡在资源不足上,而是卡在观念落后上,美国社会需要“道德融合”。坦率地讲,“道德融合”这个概念多少有些抽象,我对其有效性也持怀疑态度。我对此概念的初步理解是,它首先指的是一种“个人性”的功夫,而后指的是一种“道德性”的功夫,并且是一种重在“融合”的功夫,也就是寄望于每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而后在一种共同的社会道德观念下,有权势者能够良心发现,处境不利者能够相互理解,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美国贫困问题。作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解决方案,大概和他的牧师身份有关系。但是,长期研究政治经济学和美国政治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人心教化是必要的,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制度安排。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很多作品常有的局限性。正确地提出了问题,也透彻地分析了问题,却不能很好地提出解决之道。这不仅是作者的思想局限,更是当今美国整体困境的生动写照。

更有趣同时也略显尴尬的是作者的党派立场。作者在书中有很多对共和党、特朗普和万斯的描写,话里话外都是批评。看得出,作者是倾向于民主党的。作者感觉民主党真心帮穷人,共和党则虚头巴脑。可偏偏就是共和党在2024年大选中获得大胜。当这本书正式面世之时,正值特朗普卷土重来,准备在第二次任期期间施展拳脚、大干一场。特朗普大胜到底是因为什么?是白人贫困问题在政治上产生的必然后果吗?特朗普的再次当选能解决美国的白人贫困问题吗?从思考和研究的角度看,这是很好的议题。不管这本书的局限性如何,都为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议题提供了基础。

王鸿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