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安,才会忠诚、肯干
任何机构,对于成员的要求,不外乎忠诚与肯干。教育普及只能促使成员能干 (人有其才),而不能肯定成员是否肯干 (人尽其才),因此还需要良好的管理,否则成员徒然拥有优异的才能,也未必肯充分发挥。
肯干的人,如果缺乏忠诚,对于机构的危害,远较那些不能干、不肯干的成员为大。因为不能干的人,即使存心为害,由于能力的限制,其害不可能大;不肯干的人,在机构内通常不容易获得上级的信赖,不可能担当真正重要的工作,也就不能够深入了解,不易击中要害。唯有能干又肯干的人,才比较有机会假冒忠诚,造成“所谓忠不忠,所谓贤不贤”的假象。一旦为非作歹,兴风作浪,那才真是够你受的。这就是中国人把选拔人才的标准定为“第一等:有德有才;第二等:有德无才;第三等:无德无才;第四等:无德有才”的缘故,如图2-2所示。
图2-2 人才分为四等
许多人尽管无才,却凭着品德良好而居于高位,可见忠诚深受重视。成员对于机构的忠诚,甚至于对机构负责人的忠诚,时至今日,仍然是大多数中国管理者特别关心的内容。
成员的忠诚,显示在促成同心、增强向心、坚定信心、引发忠心。员工的肯干,表现在发挥潜力、产生合力、提高群力、提升能力。这两者结合起来,便是不断提升的生产力,是所有机构共同追求的目标,如图2-3所示。
图2-3 生产力两大支柱
我们不妨从反面来考察:员工不安,他能肯干吗?员工不安,他能忠诚吗?
新进员工,没有不肯干的(能不能干,是另一回事)。员工一直肯干,当然最好不过;若是忽然变得不肯干,这当中一定有原因,最好不要片面加以指责,认为所有罪过都应该由员工来承担;更不要动“法”的念头,想来威胁、压迫。老子提醒我们“人们渴望安定,却得不到安定”,孔子引导我们用“患不安”的角度来了解问题,如图2-4所示。
图2-4 患不安的检定方法
员工不肯干的主要原因即在不安。通常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只会更增加其不安,结果使员工更加不肯干。这种“恶性循环”,我国先哲早已论及,我们岂能掉以轻心!
再说忠诚,员工初来乍到,很少有不忠诚的(极少数的谍报人员,另当别论)。不过时间一久,便有经得起考验的,亦有经不起考验的,形成有忠有不忠。而“忠”之中,又有“真忠”与“伪忠”。我们也不妨深入了解其成因,当能体会孔子所说的“安无倾”的道理。机构之内,唯恐上下不能相安,能够相安就不会有倾覆的现象。不明事理的管理者,常常运用许多并不光明正大的手段来监督和逼迫员工,希望维持其忠诚。殊不知这些手段只会带来更多的不安,使员工愈发不能忠诚,也不愿忠诚。
成员能安,即能肯干而忠诚,亦即能不断提高生产力,使聚讼纷纭、长久以来始终不得解决的“人”与“业绩”之间的难题获得根本的解决。果真如此,管理的最终目的在安人,应无疑义。但是,何以员工能安,即能肯干而忠诚呢?因为“安”是人生的根本要求,不独员工有此需要,管理者亦有此需要。中国人的“安”字,包含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五个“需求层次”。无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及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都在讲人们逐渐提升到更高一层级的“安”,能安即满足需求,当然肯干而忠诚,如图2-5所示。
图2-5 安的五个层级
在“安人”的大前提之下,我们才能够不贪图暴利、邪利、近利,以免造成不安;才不会一味强求绩效,以免大家只顾眼前利益而影响未来的发展,导致将来不安;才不致鼓励成员以“愚忠”的心态来恪尽职守,因为万一决策错误,越尽责其结果就越可怕;也不敢贪图安逸,过分讲求安全、推三阻四,以免忽视了敏事、慎研及就正有道,以致招来更大的不安。
企业管理如果强调“利润”,不妨问问自己:“假如利润带来的是不安,还敢要吗?”行政管理通常标榜“绩效”,亦可思考:“若是绩效甚高,而后果十分不安,又将如何?”恐怕答案都是否定的。人生的根本要求是安宁,管理须以安人为其最终目的,一切分目标无不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