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从长影厂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2章 似是故人来

“哎呀妈呀,朱石茂同志,你总算是来了。你和夫人一起来的?没关系,厂里给你们报销。”

终于等到了朱石茂,李子成高兴坏了。握着他的手,开口就十分大方。

反正不用自己花钱。

“不是,不是,你误会了。我和她……”

朱石茂对这种热情有点难以承受,吭哧吭哧地想要辩解。

张德宁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李子成同志,我是燕京文艺的编辑张德宁,和朱石茂同志只是顺路而已。”

不是两口子啊!

李子成回过神来,主动向张德宁伸出了手。

“工具人,你好。”

“工……工具人?”

张德宁有点晕乎。

“啊,不是,我是说张大姐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贵干?”

李子成暗骂,怎么就将把心里话说出来了呢?

一定是年代文娱小说看多了。

见他年纪轻轻,活泼的有点过份,张德宁只以为他喜欢调皮,便没有在意。

“李子成同志,我这次来,是关于《伐木人》的。”

李子成摆摆手,示意她稍等片刻,转向正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朱石茂。

“老茂啊,你虽然旅途辛苦,初来乍到,但是咱们时间紧、任务重,没办法给让你好好休整了。”

他拿出一份《伐木人》的稿子,塞到朱石茂的手里。

“明天之前,你必须要将文章读完。如果有空的话,最好写一篇个人感受。嗯,还有时间的话,最好再写一份关于许灵均的人物小传。”

朱石茂人都麻了。

怎么刚来就这么多事啊?

这是不是太快了?

“我……我不叫老茂。”

李子成目瞪口呆。

“叫老茂最重要吗?”

一个专业的演员,不应该关心剧本和表演吗?

正说着呢,李庚和贝聿成闻讯赶了过来。

“爸,妈,你们看看,这位就是朱石茂同志,是不是和许灵均的气质、形象很搭?”

不用他说,李庚和贝聿成已经在打量朱石茂了。

得知这二位就是导演,朱石茂颇为紧张和拘谨。

他大老远地从福建赶来,可不想功亏一篑。

“李导演,贝导演,你们好,我是演员朱石茂。”

朱石茂因为来的急,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旅途疲惫不说,形象也略微有些邋遢。胡子拉碴的,头发也有点乱,加上眼睛里的红血丝,简直就是许灵均落魄时的完美写照。

“朱石茂同志的样子,不说的话,我还以为是从书中走出来的呢。”

李庚越看越是惊喜,忍不住发出了赞叹。

“看来耐心的等待果然有所收获,朱石茂同志,这部戏的角色简直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啊。”

贝聿成也难得表露心思,一颗心也终于放下了。

为了男主角许灵均,前前后后面试了许多人,但无一合格。他们两个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很急的。

尤其是看着剧组日渐完善,要是被男主角的选拔给耽搁下来,可就太闹心了。

得到两位导演的亲口认同,朱石茂的一颗心终于安稳了。

“那我……那我先去放好行李,收拾洗漱一下,马上就来报道。”

李子成一指他手里的稿子。

“不急,你先看看文章。左右字数不多,明天肯定能够看完,这有助于你理解剧情和人物。”

朱石茂看向李庚和贝聿成,同时对李子成的身份很好奇。

他刚才听到了李子成对这两位的称呼,心想怎么电影剧组还带孩子?

李庚大大咧咧的没有察觉,贝聿成却洞悉了他的想法。

“编剧的意见就是我们的意见,你先读一读文章,然后咱们再交流沟通。”

朱石茂大吃一惊。

这么年轻的编剧?

如果是这样的话,叫自己“老茂”也不是不可以。

等朱石茂被蔚骞接走了,李子成又介绍了张德宁。

得知是燕京文艺的编辑,李庚和贝聿成眼底尽是震惊。虽然知道儿子的小说写的不错,但这前前后后来了多少家报刊啊?

这是要出名了啊!

终于轮到自己了,张德宁一点也没有女人的扭捏。

“真是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伐木人》的作者这么年轻。”

她自以为夸赞的得体,李子成却很不满意。

“就只是年轻啊?”

嗯?

张得宁纳闷,我说错了吗?

难道不是年轻吗?

李子成不得不主动提醒。

“帅气呢?难道我不帅气吗?”

“哈哈哈哈……”

张德宁愣是没忍住,当场大笑起来。

她算是看出来了,这个年轻的作者不单单才华横溢,性格也颇为幽默。

“李子成同志,我这次过来,是代表燕京文艺希望获取《伐木人》的转载,另外还想对你进行一个专访,并且邀请你写一篇创作谈的。”

李子成恍然。

怪不得燕京文艺的编辑不辞辛苦地亲自跑来呢。

如果只是要转载文章,其实打个电话就行了,原来还想要第一手的资料啊。

这件事看似不大,但还是体现了差距。

同样都是文学刊物,本地的吉林文艺拿到了转载授权就兴高采烈地走了。

却不想想,即便文章再好,但已经不是首发了。或许许多喜欢文学的人,已经通过别的途径看过了,效果未必多好。

而燕京文艺这样的京城刊物却脑子很活,不但想要转载,还想要从这里得到更多的东西。

别的不说,如果李子成写了创作谈,甭管内容如何,读者们好不好奇?

是不是会选择购买燕京文艺?

这不就带动了销量?

按理说,这么做对他而言也是好事,毕竟能帮他宣传嘛。

可李子成苦笑地指了指忙碌的片场,无奈地道:“张编辑,你也看到了,我们的电影正在加班加点地筹备,我实在是抽不开身写创作谈啊。”

张德宁当然看到了这里的忙碌,刚才听他对李庚、贝聿成的称呼,还以为他是过来帮忙的。

现在看来,似乎并非如此。

“你也是这个剧组的一员吗?不知是要拍什么电影?”

李子成把事情一说,张德宁登时意识到,自己这一趟不但没有白跑,恐怕捞着大鱼了。

“也就是说,你既是《伐木人》的作者,也是电影的编剧?”

不等李子成回答,她立刻调整策略。

“那我可不可以跟随采访?你放心,我不会打扰你的工作。我只是觉得,如果让广大读者知道你还有电影创作的能力,应该是一件趣闻。”

为了销量就为了销量,说的这么冠冕堂皇。

不过这样也不错。

“没办法给你们写创作谈,我看不如把该说的话都放在采访里吧。”

李子成给出了提议。

张德宁一寻思,这样也很好。

她还能贴身观察李子成的日常,顺便看看《伐木人》的电影是怎么制作的?

这可都是第一手资料啊。

两人达成了一致,张德宁先去长影招待所办理了入住,然后也不休息,屁颠屁颠地跑回了摄影棚,如同好奇宝宝一样观看剧组的工作。

“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李子成跟着道具组的人一起忙碌,随口道:“我们正在搭建一比一等比例的许灵均的住所,到时候许灵均和李秀芝的室内戏份,都会在这里拍摄。”

看着各种木材被垒起来,一间木屋已经有了雏形,张德宁很是好奇。

“难道不是实景拍摄吗?”

李子成将一块木头递过去,嘴里解释。

“室内的戏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空间又比较狭窄,相对来说比较好拍。放在室内的话,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都不耽搁拍摄。我们打算在前往林场之前,先把这部分戏份拍完。”

这就是李子成的功劳,让整个剧组的统筹十分合理,工作安排十分紧密。足以保证在春节回来时,许灵均在林场的戏份能够全部拍完。

接下来的几天里,张德宁就成了李子成的影子。一边全程观摩了电影的筹备,一边抽空询问李子成关于《伐木人》的设想和意图等,她的笔记本上也记得满满当当。

“成子,十分感谢你这些日子的配合,让我积累了足够的素材。我马上就要回去了,不过在回去之前,能不能给你做个专访。我拍几张照片,应该可以用在刊物的封面上。”

李子成有点吃惊。

“燕京文艺会用人物做封面吗?”

“我们燕京文艺经常用人物素描作为封面,但即使是素描,也得有参考物不是吗?”

既然如此,李子成便提议道:“那咱们去南湖走走吧,如今已经是深秋,南湖的风景还算是不错,可以把我拍的帅气一点。”

张德宁对这小子的自恋已经有了免疫力,莞尔一笑后,两人来到了南湖。

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这里的游客不是很多,显得有些萧索。

这样一来,更符合深秋的气氛了。

张德宁看到李子成站在一株垂下来的柳树旁边,随风摇曳的柳枝和浓密的头发似分似合,带着他棱角分明的脸庞也多了几分朦胧。

好美的意境!

她赶忙抓起相机,咔嚓、咔嚓地拍了起来。

“干什么的?不许拍照。”

斜刺里突然冲出来了两个人,年纪不大,穿着板正的中山装。出声呵斥的同时,眸子里带着某种不可意会的气场。

李子成和张德宁一惊,甚至都不知道这两个人从哪里窜出来的。生怕他们行凶,李子成赶忙一个健步横在了张德宁身前。

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了熟悉的声音。

“两位同志不要紧张,这是我们长影的孩子。”

李子成心里一松,转头看去,只见蒲克迎面而来,身边还跟着好几个人。

其中有他的妻子夏珮杰,另外两人是王启珉、白玫夫妇。另外还有一个女人,出现在这里显得很奇怪。

高山英子,长影保育院的保育员,也是音乐教师。

都是长影的老人,不过中间簇拥着一个五十来岁、样貌颇美的女人。除此之外,还跟着两三个西装革履的,气质明显不同。

说话间,这群人走到了近前。

那个女人明显是主角,笑吟吟地打量着李子成。

“这也是厂里的孩子吗?当演员的话,可是太英俊了。”

李子成不认识她,疑惑地看向蒲克。

那女人却笑道:“小同志,你好,我是大鹰淑子。”

日本人?

李子成有点明白高山英子为何在这里了。

而就在这是,那女人再道:“你可以称呼我的中国名字,我叫……李香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