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兴汉室从亭长开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24/53057124/b_53057124.jpg)
第36章 囤粮
除了外戚才能担任的大将军之职,以及并不常设的太傅、大司马两个上三公之外,太尉、司徒、司空合称的三公,就是大汉朝级别最高的官职,也是诸多士人官僚一生追逐的仕途至高点。
就算三公的实际权力已经下放到尚书台,但这并不影响其超然地位。
如同刺史、郡守、国相一样,三公拥有为朝廷举荐贤良的权利、义务,而且辟除的三公掾属,地位可比一般的州郡属吏高多了。
如果说秩俸两千石的郡守,只能算半只脚踏进大汉朝顶级政治生态圈,那么秩万石的三公则已经称得上是一座小山头了。
自光武中兴以来,大汉朝已经存续了一百五十余年,但出过三公的家族,来来回回就那么多。再除去因为各种原因家世已然没落的,如今仍活跃在朝中的那一小撮,无一不是当世顶级大族。
沉思间,刘朗问道:“连三公之子都执弟子礼跟随身后,那刘陶的来历岂不是更厉害?”
“此人家世倒是一般,虽然是前朝济北贞王刘勃的后人,但家世并不显赫,可能还比不上本县卫氏。我之所以听说过此人,单纯是因为其自身的名气足够大。”
刘昱摇了摇头,接着说道:“早在梁冀专权时,当时还在太学游学的刘陶便直言上书痛斥朝堂乱象。后来出任顺阳县长,政绩斐然,被朝廷列为表率。其人不但熟于政务,经学造诣也很高,尤其通晓《尚书》、《春秋》。不仅为典籍训诂作注,还审定、校正三家《古文尚书》的疏漏处,由此天下知名。对于此人来说,侍御史之职明显只是过渡,一旦遇到好的机会,其上限绝不仅限于此。”
面面相觑间,刘珩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怪不得一直问我有关《尚书》的问题。”
见众人都很好奇,他便把塾室内发生的事情复述了一遍。
不过,隐去了有关赵谦的部分。
时至今日,刘朗、刘昱仍然不知道赵谦被杀的真相。
这种事情,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分暴露的风险,如非必要,断然不能再透露给其他人。
“这明显是有意收你做弟子啊!”
祖母听完后,忍不住有些气恼,“你一向聪慧,怎么关键时候犯傻,白白错过机缘?”
不怪她着急,实在是刘陶这样的人物,错过了就很难再有第二次机会。
娘家安定皇甫氏的底蕴,比起刘陶来,自然只高不低,可是那跟刘家毫无关系。
除非刘珩能拜入皇甫氏几个核心人物的门下,否则都不如拜刘陶为师。
“老师可不能乱拜。当时又不清楚此人底细,即使是现在,我也有点把握不准。更何况,他也并没有直接表明态度,也许是我们自作多情呢。”
刘珩并不后悔,反而看向刘朗问起了其他事,“叔祖父,最近这段时间,安邑县内脱壳粟米大约多少钱一石?”
刘朗家中有一支商队,虽然规模不大,但经常往来于安邑县各乡里之间,对各地物价都有所了解。
闻言,稍稍思索便给出了回答:“正月粮价稍高于平常,一石脱壳粟米大约需要一百一十钱。”
“那还好。”
刘珩简单盘算后松了口气,粟米是大多数人的主食,价格正常的情况下,其他种类的粮食应该也不会太贵。
“我想请叔祖父帮忙买些粮食回来,粟米、麦、豆都可以。”
“可以倒是可以,只是......”
刘朗十分奇怪。
据他所知,主脉每年都会将积攒下来的陈粮折价换成当年的新粮,这些年应当囤了不少粮食,为何在这个时间突然又要买粮?
他看了看刘珩祖母,见其毫无反应,一副任凭刘珩做主的样子,只得应下:“阿珩需要买多少?”
“不少于五千石,且多多益善。”
“五千石?!”
刘朗大吃一惊,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折合成钱已经超过五十万。
这么多粮食,只是用车拉就需要上百个车次,路上的损耗就是一大笔支出。
“路上的消耗我来承担。”刘珩显然考虑过这一点,“我会额外拿出一笔钱,作为商队的雇租。”
“雇租好说,过去买粮时可以顺路卖些东西,总归不会亏。”
刘朗规劝道:“只是眼下并非买粮的最佳时机,何不等今年秋收时再买?那时新粮刚下,价格定然回落很多。”
刘珩有些无奈。
坦白讲,刘朗的建议非常中肯,只要再等几个月,每石粮就能省下十几钱。
十几钱看着不多,但乘上五千就不一样了。
七八万钱,无论如何都算是一笔巨款,东郭乡一亩上等良田的售价也不过两千钱。
但是,这个钱肯定是省不了的。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春天张角兄弟就要起事了。
那他们为什么不选择今年起事,也不选后年,偏偏定在明年呢?
自然不会毫无道理。
起事需要契机。
从结果往前推导,很容易就能明白,今年下半年定然会出现某些变故,这些变故堆积在一起,最终会转化为黄巾起事的契机。
那这些变故会是什么呢?
肯定不是苛捐杂税,因为这些每年都有。
那答案就很明显了——大范围的天灾,比如洪涝,比如干旱,比如疫病,等等。
总之,一定是波及数州的大灾难。
只有出现这种程度的大灾祸,才会造成黔首们大范围的流离失所,太平道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才能在数日之间席卷大半个帝国,以至于州郡失守、吏士逃亡、京都震动。
而不管出现哪种灾难,粮食减产都是不可避免的。
真到那时,别说百钱一石,再翻几倍都不一定能买到粮食。
因为大多数平民是没有余粮的,只有豪强才会有能力、有意识囤积粮食。
可一旦形势不妙,哪家豪强还愿意大量卖出粮食?
不仅如此,粮食在刘珩此后的计划中至关重要,在他心里,重要性甚至远在地窖里存放的那些黄金之上。
存粮越多,未来能做的事情就越多。
但问题是,这些话又不好直接说,不然根本没办法解释。
好在刘珩也不需要向谁解释,随便找个理由,就敷衍过去。
搞定粮食,刘珩又将目光投向了中条山。
那里,或许会是他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