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新文科建设的宗旨、任务与前景

目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的科学技术与产业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国际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国际格局的变化也更加频发。有鉴于此,中国对内应继续坚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对外则应该争取良好而稳定的条件。文科对于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参与国际竞争有着重大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可用人才、创新理论与跨文化交际上有着突出贡献。正因如此,文科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改革。本节将对我国新文科建设的宗旨、任务与前景进行深入论述。

1.2.1 新文科建设的宗旨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的迅速崛起,让世界看到了我国的强大实力,并且在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同时,随着国际局势的复杂化,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反全球化力量的强大,全球化的进程遭遇了打击,全球治理变得更加困难。此时,新文科教育既要完成其基本的以文化育人之功能,也应承担起应对国际竞争之责任。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会上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中国高等文科教育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践行中国道路,为托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坚定前行”。该宣言对中国主体性的强调是新文科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发挥时代作用之根本,因此要在建设新文科的宗旨中贯彻其主体性。目前,我国新文科建设宗旨应当是为时代培育有着中国立场的新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框架,并努力向国际传播中国价值,提升中国影响力。

1.2.1.1 培养中国立场的时代新人

从文科教育的视角来看,新文科的建设主要旨在培育出秉承着坚定的中国立场的学生,中国立场包括了解中国、热爱中国,以及为民众服务的立场。中国立场的第一种含义属于外部视角,第二种含义属于内部视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吴岩在2020年11月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中指出,建设新文科就是创新文科教育,要培养知中国、爱中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要培养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新文科教育面向的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传播者,以及中国理论的创造者,是中国的未来。

简单来说,新文科教育重视培养出有坚定中国立场的新人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不断暴露,不乏有人因立场不同或经不起诱惑,做出违背道德之事,阻挡我国发展的步伐。同时,若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存在明显的偏差或错误,很容易丧失自身主体性。在信息化时代,主体性的丧失将使国家承受更大的意识形态风险。只有拥有坚定中国立场的人才能抵御来自其他国家的信息渗透和舆论攻击,进而传承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影响力。

从中国内部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立场更具体说就是中国人民的立场,也就是中央一直以来强调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民众是创作的主体,只有立足于民众,创作才可以获取充足、广泛的源泉。民族立场是从事文科相关工作的重要前提。在五四运动时期,著名革命家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在探讨新文化的过程中挖掘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路径,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真切地了解并关注民众的生活。如今,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让民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也是其能够取得大量成就的原因。只有真正立足于民众的角度,才可以从真正意义上把握我国的发展形势与途径。新文科教育应当积极培育心怀民众的新时代学生,只有始终心怀民众的人才可以为国家注入蓬勃的生机,使中国不断走向繁荣。

1.2.1.2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框架

新文科的建设,站在文科本身的研究角度上看,就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框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方面需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应不断对中国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可以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框架,正是新文科强大起来以及中国整体强大起来的必由之路。然而,西方学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文社科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思想理论诞生于西方社会文化,由于这些理论成果是跨国界的,因此促使这些理论形成的文化环境是存在边界的。

中国传统文化里蕴藏着许多深刻的理念与思想,例如,“君子和而不同”便是一种前沿的合作思想。中国哲学长久的发展对众多国人的内在精神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就如辜鸿铭所言,中国人有一种善解人意的美德,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孩童的生活”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25.。因此,当代中国人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与祖辈进行心灵的沟通,并从中获取中华文明长存不息的奥义。当今学界需要更加旗帜鲜明地结合现代科技革命新局面和国际较量新形势发展传统文化,将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发展智慧引申到世界,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指明道路。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提供了厚实土壤,而且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场所。因此,新文科建设不可错过这一机遇。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文科的重建与繁荣必然能够在这一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中获得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个时代需要正确的理论,也能够产生足够多的理论,同时也需要思想并且能产生足够多的思想。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道路”,但学术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及其规律的总结研究还远远不够,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管理经验和本土案例提炼分析十分不足。

中国文科实力要想真正进步,就要以本体实践为根基去创新理论。人文社科正是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发言人”,在地方性、意识形态属性等方面的强大,必须扎根于中国现实生活的情境,其世界一流的标准是既要与人类其他文化对话,又要用中国“自己的话”解释“中国模式”。所以说,坚定“四个自信”,密切关注并解释中国社会正发生的一系列现象,形成中国理论,是新文科建设必须做到的。

1.2.1.3 在国际上传播中国价值,形成中国影响

从文化传播的维度来看,新文科的构建必须在国际社会突出中国的地位,形成中国深厚的影响力,体现中国的价值。

事实上,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从表面上看,文化确实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四个方面所做的精辟阐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引。还有待提升。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加频繁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伴随着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世界主要大国无不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力求在新一轮的国际战略格局调整中占据主动地位。我国也不例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还关系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我国必须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软”“硬”实力协调发展,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我国社会急切地希望凭借新文科的力量,使自身获得更高的文化软实力,从而让我国的特色文化在国际社会上形成更高的地位。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我们国家更好展现大国担当的关键所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文科从业者应当满怀自豪,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价值观推向世界,为世界带来积极影响,也有利于中国更有力地履行国际义务,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新文科建设主要为教育事业与文化强国事业服务,满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当代新文科建设“其生命之根是对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坚守,是其在弘扬中国价值、展示中国魅力、彰显中国特质中发挥的意识形态贡献力龙宝新.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35-143.”。《新文科建设宣言》中也透露出了时代赋予文科教育的新使命,即加快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发展都需要新文科。所以,我国必须借助文科教育改革,为中国社会带来更多立场坚定的人才;要通过发展中国文化、肯定中国成就、研究中国问题、解释中国现象,来创新中国理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脚踏实地地讲述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强有力地对外输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价值观,最终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1.2.2 建设新文科的任务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又一次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再次强调,要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

基于这种背景,我国新文科的建设与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同步的。新文科建设应当站在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角度考虑,在参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同一时间,从中获取支撑力量,满足自身建设的需求,达成其育人、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播的总目标。正因如此,新文科建设必须对专业结构、文科课程和教育评价体系进行调整与改革,并完成推动国际对话的任务。

1.2.2.1 调整专业结构,打好新文科建设基础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要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也就是说,灵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新文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其持续向好发展十分依赖于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要注意的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总体方向把控,应该坚持将社会需求作为调整的关键性因素,把落实国家标准作为学科建设的底线要求,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学科专业布局。更具体而言,新文科的专业结构调整不仅要完成整体的转化,还要满足自身的特色发展。

要想更好地发展新文科,则需要更加迅速地健全完善相关的学科体系,构建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科系统,这不但应当合理地健全与优化原来的学科专业,还需要根据发展的具体需要,构建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消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从而推动不同学科的交融,进而实现文科和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在基于现有需求对结构进行优化时,也应当深入思索整个社会日益改变的需求,让结构表现出灵活、包容的特征,这是能够及时优化的。除了以上要求之外,为了让高校实现科学的分类发展,文科的改革优化还应当依据不同种类院校的发展特色,秉承着因地制宜的理念,为新文科建设充满特色的专业。例如,师范院校应当积极培育教师的知识素养,开阔他们的眼界,发挥院校的教师资源特色,使师范院校的学生成为拥有渊博知识与极高素养的人。对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并不追求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重点是要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能灵活、长效发展的机制。

1.2.2.2 改革文科课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人才的培养必须有课程的帮助,为了培养出有中国立场的新一代人才,文科课程改革是一项重点。新文科课程改革重点涉及通识课程中的文科课程改革、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以及融合课程的发展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层面是改革具有通识属性的文科课程。具有通识属性的文科课程有向学生教授文化的责任。奥尔特加·加塞特在著作《大学的使命》中说:“时代赖以生存的思想体系。”它影响着人们生活的信念,无声无息地指导着人们的社会活动,对每个人的成长与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稳定性作用。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站在时代发展以及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大局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与明确要求,令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精神振奋、倍感鼓舞。在当代中国,我们精神的根和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关乎人的灵魂的工程,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是在人的心灵中播种信仰、培植信念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学通识课程是文科工作者发挥价值引领、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阵地。无论是作为必修还是选修的文科通识课程,尽管其价值反复被强调,但是在实践中却普遍受到边缘化对待。改革文科通识课程,就要改变文科通识课程边缘化、形式化的现状,加强文科各个专业的合作,共同打造精品文科通识课。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应当加强文科通识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其以文化人、价值引领的作用。

第二层面是强化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每一个文科专业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领域所具备的中国传统,为中国理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优秀的思想观念,在当今世界极具价值,正在等待后人的深入开掘与利用。可以说,传统课程的建设正是为重建知识体系打好地基。除此之外,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建设传统文化课程,就是为了培养有守正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家国担当的文科人才。

第三层面是发展融合课程。在新文科建设中,虽然融合专业、融合课程一直受到重视,但融合是一种手段,因此其必然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即在回答中国问题、解释中国现象的具体需求中,在遇到了综合性议题、表现出了对跨学科的需求的情况下选择融合。发展融合课程要解决融合多但各不精的矛盾,因而在实践中,搭建好融合平台、加强学科之间的课程合作和共建是首要的。

1.2.2.3 改革评价体系,保障文科人才持续发展

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要求建立健全立德树人机制,改变传统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评价“指挥棒”是中国高校的办学导向。基于新文科建设转换文科的办学导向,离不开对文科评价体系的改革。当前的文科评价体系改革需要着力化解两方面的矛盾:一是短期利益追求与长期持续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以数据为本的计量式评价与文科价值难以量化之间的矛盾。

短期利益追求与长期持续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在现代的教育评价“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满足决策者的任务性指标,却往往阻碍原创性、顶尖研究成果的产出和‘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是一种超强功利化的短期主义‘教育性’张庆玲.世界一流学科背景下人文学科的生长困局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21(1):44-52.”评价。文科与理工科有巨大差异,文科要想取得一定成果,尤其需要知识与阅历的积累,文科在思想上的领悟、理论上的输出也就更加需要时间的积淀。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对人在短时间中取得成功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高校还对青年教师提出了“非升即走”的不合理要求,这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文科学者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对短期内的成果太过于看重,就会影响终身学习的人才观的养成。文科评价体系的改革要考虑到文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重要理论的突破需要时间的酝酿,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以数据为本的计量式评价与文科价值难以量化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评价通常是以定量指标来评价一切,诸如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率、课题数量等,但是文科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并不能简单以数量来衡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文科的评价体系应该根据文科的特色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1.2.2.4 重建知识体系,开阔视野创新理论

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有本质上的区别,虽然其能在一定时间内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但是过分依赖西方知识体系,则会导致我国人民对传统知识文化的理解与应用不足。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西方知识体系限制了中国理论创新的视野,所以新文科要担负起发展中国文化的责任,重建中国的知识体系。当前对西方知识体系依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依赖。我国文科学术研究上对本土话语的利用不足,表现在用西方概念、理论强行解释中国文化或中国现象。每一种思想观念的产生都以其文化背景为根基,中国社会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自然不能直接使用西方文化概念。就算是不得不使用西方概念诠释中国现象,也必然要对其进行本土化,以更脚踏实地的话语解释中国社会的问题。因此,最能解释中国现象的还是本土概念、本土理论。

要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深刻反思,打破它、重建它,我们还应当对全球多个民族的文化以及传统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广博的了解。一方面,我们需要挖掘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以求得灵感;另一方面,我们要有选择地汲取国外文化成果,通过理解不同文化与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来思考、建立一个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新知识体系,解放学者思想,为理论创新提供更多方向。杨灿明(2019)认为,我们的文科一定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拥抱科学技术的新文科,实现文科、理科、工科、农科、医科等不断交融交叉的新文科,是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密切联系的新文科杨灿明.从四个维度看新文科之“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1-12.

总体而言,重建知识体系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各个专业齐头并进,我们既要分类研究也要打破学科壁垒进行综合研究。

1.2.2.5 推进国际对话,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想要提高自身的国际话语权,用中国文化、中国价值影响世界,还需要积极推进国际对话,将中国理论研究和中国文艺作品不断向国外输出。国际对话必须基于两个方向:一是宣传中国价值的优越性;二是解构西方价值。宣传中国价值的优越性虽然已经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是在力度和深度上还不足。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本土理论,如叶澜教授基于其多年的基础教育实践提出的“生命,实践”教育理论,王道俊教授提出的“主体教育思想”,等等。它们都是从中国教育实践中被总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但是其国际影响力还有待开发。我们有很多展示中国灿烂文明的文艺作品,它们也还没有完全走出去。因此,要宣传中国价值,我们就要到国外多交流、多学习,更要发挥国内的主场优势,在国内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论坛、国际奖台、国际展台,邀请国际人士来参加,并向他们输出我们的优秀文化成果。

在解构西方价值这一层面,文科学者应当有挑战西方话语权的勇气,同时站在学术与现实活动的角度上看待西方知识理论,犀利指出其错误。推进国际对话,不是去迎合西方国家,而是要在守住中国立场的基础上解构西方价值,为传播中国价值打开空间。

1.2.3 建设新文科的前景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也越发强大。生活决定意识,人们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知与态度受到自身生活状态的影响。新文科的建设有民心所向的力量支持。现实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其他各方面实力的提高奠定了牢固的物理基础,中国军事实力与外交实力的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我国社会与政局的平稳。这也代表着,新文科的繁荣存在着良好的环境基础。取得如此成绩,也表明大量的中国实践工作值得探索,大量的中国故事具有诉说的价值,有许多中国画面值得我们铭记。在竞争异常激烈、世界局面不断变化的今天,我国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只有战胜这些困难,主动迎接挑战,才可以提高自身实力。其中,构建合理的新文科体系一定要发挥良好的作用,促使中国形成更加显著的竞争实力,最后逐步获得成功。新文科的构建工作要求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意志。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时任主任时殷弘(2020)在谈到世界格局之变时指出,中国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在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各方面空前地大有作为。”处于这一历史进程中,新文科建设不仅可行,而且值得我们期待。国人应对新文科建设有充足信心,相信其能在学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等多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第一,新文科希望进行建设的学科系统,是一个充满特色、富于变化的体系,是顺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在构建新文科的过程中,所有的文科专业都会有一个完美的蜕变,凭借专业结构的调整与课程的变革,发展出新兴的学科理论构架。新文科里不同学科专业之间互相融合、彼此深入交流,一起组成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成元素,这也是培育出杰出的文科学生的重要前提。学生通过新文科教育的培养,可以获得与时俱进、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内容与专项训练,而相关教师也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进行学术探索,并拥有良好的平台开展学术合作。

第二,新文科对学生的培育可以为民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内容,充分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如此,新文科课程将投入更大的力量建设传统文化课程,如果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入的了解,便会对中国价值产生高度的认同即高度认同民众的力量,产生强烈的文化信心,真正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了新文科教育的学生未来必然会关注民众的利益,关注民众在意的问题,并为民众的利益发声。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更多国人切身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基于这样的心态,再强化新文科的建设,一定能为国家建设培育出栋梁之材。

第三,新文科要对现有知识体系与思想理论进行创新,从而探寻到一个更为平衡、科学的全新体系。凭借着新文科的构建,中国学者形成了更加开明的思想,了解到更加丰富的文化与完善的知识系统。中国学者依据我国文化,通过充满民族色彩的语言科学地解释了我国的问题与现象,并以中国理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平等对话。随着新文科的逐步建立,中国学者的学术实力必然增强,国际话语权也将提升,更有可能打破西方的偏见,使中国学术界的创新突破能在国际范围更广泛地传播。国际学术界人士将以更加尊重的姿态聆听我国学者的声音,理解中国文化,认识新的知识体系。未来,中国的理论还将为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第四,新文科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价值一定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正如工业革命前后,欧美各国崛起,西方的价值对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兴盛也促进了中国价值的广泛传播、新文科体系的完善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中国文科在国际社会也获得了更强的话语权与文化自信。我国的文科从业者能够借助诸如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等载体,呈现出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中国形象,输出大量的中国理论与文化。凭借着新文科的构建,民众会在不同的文科领域和中西方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获得更多话语权,从而有效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国新文科的建设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其与中国的整体发展命运相连。不过,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中国新文科的建设是一项艰苦、持久的大工程。中国文化要想对国际社会造成实际影响,其前路是光明也是漫长的,但无论前方有多少阻碍,只要具备雄厚的实力,合理地构建文科的内部体系,不管国际社会出现怎样显著的改变,新文科都可以十分轻松、灵活地应对。只要我国高校培育出大量坚定遵从中国利益与立场的年轻人才,就意味着中国将来的年轻人才可以凭借着自身的力量促进中国的不断繁荣与发展;只要人们能够坚定地把握与奉行本土创新理论,这些理论就能够打破西方社会文化的绝对话语权,在国际社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