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江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几千年前的旧观点,就没用了吗?

希波克拉底的心理学观点

要说人类文明的开始,就要提到古埃及了。那时候人们还对一种精神疾病“子宫脱位症”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病因是女性患者的子宫离开原来的位置在体内流动,跑到喉咙就说不出话来,这是人类开始注意到心理疾病有生理原因的开端。但是由于时代限制,治疗方法大多还是简单粗暴为主:包括吃泻药、致吐、熏产道、放血和切除子宫等。公元前480年,古希腊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道:“由于性刺激或压抑过度,子宫在体内胡乱游走,导致妇女出现疯癫,要想根治只能摘除子宫。”不过摘除子宫实在太血腥,到了古希腊伯里克利时期(那时候还是奴隶制民主政治为主流思想),被称为“西方现代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发明了用按摩治疗这种病的方法。由于后来的欧洲气氛非常压抑,女性患这种病的特别多,直到19世纪医生依旧采取这种方法,因为按摩之后癔症确实能得到缓解。当时英国正处于比较压抑的维多利亚时期,这种治疗手段非常受到女性欢迎。至今这种病直译过来依旧叫“子宫脱位症”,音译名歇斯底里,中文名癔症或分离性障碍,在精神类疾病中出镜率非常高。现在人们知道这种常见于青年女性的精神病是脑机能异常所致,当然,男人也会得这种病。

公元前430年,雅典爆发大瘟疫,就连统治者伯里克利也染病身亡。希波克拉底发现铁匠是全城唯一没感染上瘟疫的人群,所以提出了生火来对抗瘟疫的方式。当时希腊流行的观点是,疾病是神赐予的惩罚,但此时的希波克拉底发现疾病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既然可以人为控制,那么掌握人体的运行原理,就可以把病治好,因此他提出来一个大胆的想法:人的体液包括四种——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人体内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就出现不同的气质类型(气质和性格不一样,是天生的,无所谓好坏),这四种气质类型就被称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黑胆汁质),简而言之,每一种体液也都是由寒、热、湿、干四种性能中的两种性能混合而成:血液又热又湿,因此多血质的人温润,乐观开朗,喜爱交际,三分钟自来熟,好似春天一般;粘液具有寒湿的性能,粘液质的人冷酷无情,冷静爱思考,淡定地解决一切问题,好似冬天一般;黄胆汁是热干面一样又热又干的体液,黄胆汁多的人热而燥,脾气冲动,能动手就别瞎吵吵,如夏季一般;黑胆汁的人最受歧视,又冷又干,因此抑郁质的人如秋天一般,内心敏感脆弱内向悲观,如同林黛玉一般,但是适合慎重周密的思考。

希波克拉底还认识到,环境压力和社会压力对心理有很大影响,这点和生理疾病是一样的,所以心理疾病可以治疗;但是心理障碍不能归因于自然原因,病根是内在的生理问题,更具体一点就是,某种体液过多或过少,让脑部病变,然后引发心理疾病。想要变得像以前一样精神在线,就要改变体内的体液。例如,通过安静的生活、多吃蔬菜、禁欲、运动、独居甚至适度的放血,来减轻由于分泌过多的黑胆汁而导致的抑郁症状(放血疗法一直持续到19世纪,好多人一不小心放多了,直接送去办葬礼)。后来古罗马的医生、解剖学家、哲学家克劳迪亚斯·盖伦非常推崇希波克拉底的理论,他认识到了某种心理问题是有环境诱因的,还提出了类似现在合理情绪疗法的心理治疗技术。后来人们称盖伦为“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第二名医学家”。

当然,你的脾气和体内的那四种体液多少并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体内的激素和神经活动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后来的苏联生理学家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发现,四种气质类型对应着四种不同的神经活动模式,即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神经活动强度大、平衡性高且灵活度高的称为活泼型,对应多血质;强度大且不平衡的叫兴奋型,对应胆汁质;强度大平衡性高且不灵活的,叫安静型,对应粘液质;最后神经活动强度弱的是抑制型,对应的就是抑郁质了。所以至今依然有人用体液说来指代气质类型,这还是没毛病的。

不过,心理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统一观点,你要是用ABCD、甲乙丙丁、红黄蓝白来表示人类的气质或者性格,也没毛病。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托普斯和克里斯托分析出人格有五个因素,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戈尔德伯格给这五个因素起了个绰号叫“大五”,这就是大五人格论;同样在20世纪的1920年,俄国神秘学研究者葛吉夫首先将九型人格学说传入西方,后来被美国医生戴维·丹尼尔斯将其发扬光大。除了九型人格和大五人格,还有数不清的人格理论,光列举这些就足够出一本书了,咱们的故事线还要往回收一收。

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体液概念,虽然依旧不符合现代科学,但是放到古希腊,显然比神神鬼鬼的理论显得靠谱很多,于是希波克拉底迅速圈粉,他和他的粉丝团发展出了“自然主义”医学。按照这个学派的观点,精神疾病并不是由于鬼神的干扰导致的,和其他疾病一样也是自然原因引起的。希波克拉底还提出一个划时代的观点,认为心理疾病是大脑的疾病,同时遗传因子(他认为是一种颗粒)、环境和情绪情感都会损伤精神和肉体。他还把所有的精神障碍划分为通用的三大类,即躁狂症、抑郁症和谵妄症。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公元前的人会被追封为“现代医学之父”了吧。对于精神病人的治疗,希波克拉底也提出了非常人道主义的研究方式,为古希腊文明的黄金时期增添了一抹亮色。

希波克拉底的学说影响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后来又被罗马人继承。即便到了中世纪,教会统治的黑暗时期,也薪火相传。此时阿拉伯地区也对医学很感冒,甚至在欧洲以外的地方保留了希腊医学研究的种子。

新旧千年交接的时代,阿拉伯出了位牛人,他同时担任哲学家、逻辑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政治家、诗人、动物学家和音乐家,他就是伊本·西那,全名阿布·阿里·侯赛因·本·阿卜杜拉·本·哈桑·本·阿里·本·西那,由于这个名字嘴里没点儿功力实在说不出来,因此西方人大多称呼他的拉丁语名——阿维森纳。这位被称为“伊斯兰世界的最伟大学者”“世界医学之父”的人,着实是一个系统漏洞级别的人物,不仅在著作《治疗论》里融合了古希腊哲学和伊斯兰教义,还在《医典》中首次按照人体部位分科,其中脑科和神经科都和心理治疗有关。另外,他还将医学分为理论医学和实用医学两种,后者又进一步划分为治疗医学和预防医学两种。所谓预防医学就是俗话说的养生,伊本·西那认为身心健康是一体的,保持健康心态和良好睡眠有助于身体健康,这一条我们现在心理治疗依旧在用。最后八卦三件这位文化名人的轶事:第一,他认为鼠疫、肺结核、麻疹,天花等病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病原体引发的,在没有显微镜的年代就提出了微生物的概念;第二,他在医学上真的特别全能,不但精通前面咱们说的部分,还会多种医药的炮制方法,最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还会中国的把脉,对切脉列举了48种脉象;第三件事情有点令人悲哀,这位大师精通的太多,甚至当过宰相,不到六十岁就累死了。

中世纪的心理学萌芽

中世纪虽说对心理的整体研究倒退了很多,但是文艺复兴时期又迎来了科学的曙光。瑞士化学家(其实就是当时的炼金术士)菲利普斯·奥列斯·帕拉萨尔斯提出,躁狂症不是受鬼神影响的,是疾病的一种形式。有些疾病存在于某些外部载体上,可以入侵人体,放到现在就是细菌、真菌和病毒了。他还提出“身体磁力现象”,后来被我们熟悉的麦斯麦发扬光大。

稍晚些的英国作家莱吉纳多·斯各特在1584年撰写了《巫术的发现》,书中提到精神障碍同恶魔或精灵无关,教会惩罚的所谓女巫,只不过是患心理疾病的不幸妇女而已。终于,在中世纪的尾声,德国博学家、法学家、数学家、启蒙哲学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总结了亚里士多德、伊本·西那等人的观点,写出了《关于人类理智能力的理性思想》《关于上帝、世界及人的灵魂的理性思想》等书,提出了“官能心理学”的概念。他认为人的心灵具有各种官能,心灵利用其不同官能从事不同的活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分类观点,沃尔夫把人的心理官能分为两大类:认识官能分为感觉、想象、记忆、注意、悟性和理性;动求官能则包括愉快与不愉快的感情以及意志作用。除此之外,他是第一个用母语写哲学文章的德国人,开创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康德之前第一代德国思想领袖,为后来心理学在德国出现打下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还是莱比锡大学的博士——后来心理学这门学科就正式诞生在莱比锡大学,不得不说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另一方面,文艺复兴早期的比利时,已经出现了相当于今天心理健康社区服务站的区域,至今心理疾病患者还继续受到欢迎寄住于此,可以与其他居民互动直到康复。可是像这种私人家庭、社区住宅和小型医院的模式,毕竟容不下几个病人。大家压力也都挺大,精神病人越来越多,就算护理机构本来想提供一个温暖的家,也力不从心。

看到这一情况的教会此时也没闲着,其实早在1377年,修道院开始接受精神病患者,只不过主要用来动刑。1547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正式将圣玛丽伯利恒女修道院改为专业疯人院,成为英国皇室的一个“慈善机构”。从此,在欧洲和美洲的其他地区也开始纷纷建立疯人院。那时候圣玛丽伯利恒疯人院成为市民们消闲娱乐的地方,花两便士就可以进去参观,逗弄精神病人,花钱不多找乐不少,其他地区的疯人院也几乎都是这种模式,门票就作为疯人院的日常开销。1676年,因参观者众多,圣玛丽伯利恒疯人院不得不扩大重建。每逢周日、圣诞、复活节等节假日,则人满为患,相当于当今的网红圣地。当时的精神病患者们都像动物一样被绳索或铁链拴在屋子里,经常遭受打骂,活得还不如犯人,很多人在这里被折磨致死。此时,法国有位医生菲利普·皮内尔看不下去了。

临床心理祖师皮内尔

皮内尔先生早年学习过逻辑、哲学、神学,1770年转而学医,是一个医学神学两门抱的人才。1778年来到巴黎之后,做了个寂寂无闻的编辑,1792年在国会朋友的推荐下,被任命为巴黎比塞特医院(又名巴黎男子疯人医院)的院长。当时在这个医院里关押着大约4000个男人,主要是罪犯、梅毒病人和约200个精神错乱者。当了院长之后,皮内尔对巴黎的精神病院把病人当动物展览的行为一票否决,然后做了一件如菲利普剃刀一样斩断当时规则的事情:他把精神病人看作需要治疗的人,亲手解开了他们的绳索。当时法国刚刚大革命,政局也很不稳定,如果皮内尔的做法没起到好效果,那么很有可能被当成政治阴谋者遭砍头。

皮内尔经过再三考虑,挑选了一些病症比较轻的、他相信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精神病人,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的实验,没想到这一赌,竟然取得了戏剧性的成功。还有一些病人,特别是具有攻击性的病人,虽然还得继续监禁控制,也尽可能给予人道的对待,好吃好喝,绝对不能侮辱人家的肉体和精神。心理史学界一般认为,这是心理卫生运动历史的起点。这种人道主义让当时欧洲的当权者都惊呆了,使得皮内尔被后人称为“现代精神医学之父”。皮内尔将自己的观点推广到法国各地,后来英国的威廉·图克也受到影响,在海峡的另一端建立了类似的人道主义精神病机构。

后来,皮内尔在其作品《论精神错乱》中,解析了许多病例,还提出了延续古希腊自然主义的解释,把异常的行为与大脑的某种可能的机能障碍相联系。这些观点一直延续至今。顺便说一句,如今的圣玛丽伯利恒疯人院早就不卖票了,这里已改为贝特莱姆皇家医院,是欧洲现存最古老的精神病医院。

故事讲到这里,心理学的爸爸从神秘主义哲学起家,跌跌撞撞到了19世纪,从玄妙到精密,从空想到科研,终于越来越靠近心理学的妈妈——生理学。于是,在生理学发展的推进下,一门接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心理学,就快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