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第一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悲剧·第一部

[第一部分 学者剧]

学者剧说明

《浮士德·第一部》第一个单元通常简称 学者剧

主人公浮士德据说历史上确有其人,名格奥尔格或约翰·浮士德(约1480—1540),与马丁·路德(1483—1546)生活在同一时代,也就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时为中世纪晚期向近代早期过渡阶段。历史上的浮士德是一位学者,神学博士、占星师、炼金术士、魔法师、江湖郎中,相当于集现代意义上人文学者与自然科学家为一身。

历史上的浮士德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且富有争议的人物,在他死后四十多年,1587年,便有一部《约翰·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出版。故事书作者不详,通常借用出版商姓氏,称施皮斯版浮士德故事书。故事书网罗钩致了民间各种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并对之进行了加工改造。不久后,1590年,英国人马洛的《浮士德悲剧》出版。17世纪初开始,浮士德题材的戏剧被流动剧团带到欧洲各地,18世纪初继而出现傀儡戏。

至18世纪上半叶,德语区出版了多种浮士德故事书。其中著名的有三种:1599年三卷本的 魏德曼版(G. R. Widman),1674年的 普菲茨尔版(J. N. Pfitzer),1725年的 基督教意义版(Christlich Meynender)。与此同时,浮士德剧继续在民间流传。所有这些浮士德题材的作品,虽细节上有所出入,卫道程度有所不同,但人物形象与情节框架基本一致:浮士德是一位离经叛道的学者,为满足欲望与魔鬼订立契约,最后不善而终。

歌德童年时代即观看过浮士德傀儡戏,但他对故事书的阅读和了解情况至今不详。他可能很晚才读到 魏德曼版故事书。但无可否认的是,他非常熟悉当时仍广为流传的浮士德故事。《浮士德》中主要人物设置(如浮士德和梅菲斯特)、情节框架(经历小世界和大世界)、很多母题(对宇宙自然的发问、在皇宫呼风唤雨、纳古希腊美女海伦为侍寝者)等等,皆非歌德原创,用歌德自己的话说,是沿用了“既有题材”,“盘活”了流传下来的“故事和人物”(1823年9月18日与爱克曼谈话)。如前 第一部简要说明所述, 学者剧最早作于何时,今天已不得而知。1887年施密特偶然发现的手抄本中, 学者剧只有几个缺乏连缀的片段。后经几十年的增补,方得今天的样貌。


歌德之前的浮士德形象,无论在故事书还是在戏剧中,都是一个讽刺对象,反面典型。他为满足个人欲望——求知欲和情欲——与魔鬼结盟,出卖灵魂,最后被抛尸粪土。如施皮斯版故事书前言所述,塑造该形象的目的,在于警示人们引以为戒,切莫背弃信仰,因渎神而遭受地狱的永罚。正如后人无法将文学传统中的反面人物洗白,令其脱胎换骨,歌德也无法且无意翻转浮士德形象,将之塑造成正面人物。

当然与传统不同的是,歌德剧中的浮士德同时结合了启蒙学者特征。因此 学者剧不仅集学者、学院讽刺之大成,而且预示了现代自然科学的走向和问题。概言之, 学者剧的学者讽刺针对三种学者类型及其习性:中世纪晚期经院学者的迂腐、近代自然科学发轫时期学者试图无休止探究宇宙奥秘的虚妄、启蒙学者对古典学问出于功利目的的崇尚(以瓦格纳为代表,该形象源自1593年的《瓦格纳故事书》)。 学者剧同时讽刺了经院的书斋学问、大学建制和大学生活。

鉴于浮士德的多重身份, 学者剧涉及的学问也无所不包,有近代早期的魔法和炼金术,也有歌德时代的通灵术和泛智学,几乎勾勒了一部近代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史。而现代自然科学的祸根,便蕴藏于近代被唤醒的灵知主义倾向:智识和理性滋长了人的骄傲,导致人背离信仰,不再相信彼岸世界,这就为智识人与魔鬼结盟创造了先决条件。


学者剧在接受史中,很长时间被称为“学者悲剧”。这就容易造成误解,以为它属于悲剧剧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戏剧形式而言, 学者剧继承狂欢节喜剧传统,吸纳自中世纪晚期以来学者讽刺程式,主体是谐谑剧或喜剧。其间还穿插复活节剧( 钟声与合唱)、大众剧( 城门外)、笑闹剧( 莱比锡的奥尔巴赫地下酒窖)、魔幻剧( 女巫的丹房)以及轻歌剧、歌舞剧。而后一部分反而占据了 学者剧大部分戏份。

“悲剧”提法更多是在形容词意义上,指涉学者存在的悲哀:兀兀穷年却最终认识到自己一无所知;为欲望所驱使与魔鬼结盟而面临万劫不复的危险;尤其面对人所无法逾越的悖论的悲哀——欲与神比肩却囿于人的局限。


学者剧中难解之处主要有二。其一是台词中散布着于我们非常陌生、历史上通常被判为旁门左道乃至异端邪说的话语,包括魔法和炼金术术语,包括灵知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卡巴拉神秘主义思想,包括歌德时代自然哲学、泛智论、通灵术学说等。借助文学虚构,以上种种不仅被任意排列组合,而且被衬以古希腊宇宙观和基督教神学底色。加之五花八门的民俗与迷信,皆为异文化读者设置了障碍。当然哪位读者若肯刨根问底,则 学者剧将会向他展示另一番天地。

其二, 学者剧中有不少前后矛盾、相互抵牾乃至内容重复的情节和表述,也常出现写作风格的跳跃。这一方面出于成文史原因,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文本顺序并非成文顺序,加写的段落携带作者变化了的认识和风格,像补丁一样直接镶入旧稿;另一方面则出于浮士德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此外当然还要考虑到讽刺和喜剧框架。这就提醒读者,避免将 学者剧当作纯粹的肃剧去理解,做过度阐释。


学者剧的戏剧形式带有狂飙突进戏剧特征,打破三一律,无幕次划分,场次变换频繁。诗歌形式丰富。值得注意的,是浮士德出场时使用的双行押韵体,此系中世纪晚期狂欢节喜剧常用诗体,符合历史上浮士德生活的时代。加写的部分出现五音步无韵体,是歌德时代古典戏剧常用诗体。梅菲斯特一方仍以牧歌体为主。此外尚有赞美诗、民歌、短行诗等等。而重要的是,诗歌形式的变化,皆呼应人物和剧情变化,起到摹状辅助作用。

【插图1】

学者,伦勃朗作

Johann Heinrich Lips 复制,作为《浮士德·未完成稿》插图[人物相对于原作翻转过来,字母INRI,《约翰福音》19:19 Jesus Nazarenus Rex Judaeorum,拿撒勒的耶稣犹太人的王]

本场说明

天堂序剧结束,众天使散去,明亮的天界关闭。舞台场景转换为 ,浮士德的书斋,浮士德终于登台亮相。

本场由四个场景组成:浮士德大段独白;浮士德呼唤地灵,地灵显现,与浮士德对话;助手瓦格纳闻声而来,浮士德与瓦格纳的对话;浮士德大段独白。

在著名的开场独白中,浮士德感叹自己兀兀穷年,穷尽了所有大学学科、经院学问,却最终意识到自己什么都不可能知道——无法探知宇宙内在的奥秘。他于是下决心转向魔法,希望借助通灵术,通过灵与灵之间的交流,获悉宇宙的奥秘。他用符咒呼唤出地灵,却遭到地灵鄙夷:“你等同于你所理解的灵,/ 而不是我!”这令坚信自己“与神同形”的浮士德彻底绝望。此时瓦格纳闻声而至,大谈他功利主义的治学理念。最后一段独白表达浮士德试图通过死融入万有的愿望。

具有象征意义:浮士德的世界开始于黑夜,结束于 子夜(浮士德于第二部第五幕 子夜一场倒地而亡)。这样,在明亮的天堂的大框架下,是黑暗的人生的小框架,人的一生仿佛都在黑暗中摸索。

本场属于 学者剧中最早创作的场次,在1808年《浮士德·第一部》正式出版前,一直是《浮士德》剧的开场。也就是说,《早期稿》和《未完成稿》都直接以 作为开场。以后的扩充包括:增写了最后一段独白;在原有各场景中插入了若干片段(详见注释中的说明)。

本场保留了早期的双行押韵体。戏剧形式仍带有歌德之前浮士德剧的狂欢节喜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