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学什么,怎么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教育是人类亘古长青的话题,尤其是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异常重视教育。

但是,谈到教育,不知道你脑子里蹦出的是什么词?以下是我收到的学生调查问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 5 个问题。

(1) 焦虑

(2) 内卷

(3) 升学压力大

(4) 作业写不完

(5) 学习没动力

我有一个朋友,她家孩子在读初三,她和我说:“孩子作业太多了,每天晚上都写到 12 点多才睡觉,早晨 6 点起来还要背课文,吃过早餐后,匆匆忙忙 7 点 10 分必须赶到教室。孩子睡眠时间不够,体育运动也不够,每天能把作业写完就谢天谢地了。”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说,他家孩子在读初一,学校和班级都是比较有名的。他发现,除了他家孩子,班上其他同学已经把初中 3 年的数学全都学过一遍了。更有甚者,为了进入丘成桐数学英才班,有的孩子从初一就开始刷高三的数学强基题目,而且同学之间比拼得不亦乐乎。

听了这两个朋友的讲述,我被惊得哑口无言。

“教育内卷”使得学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于是,很多孩子和家长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与其赶不上,不如提前学,占据先发优势。

我能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初衷,但也不禁为此感到非常担心。

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先从生物界的观察中举个例子,说说我在担心什么。

鹌鹑在蛋壳里的时候是接收不到光的,只有从蛋壳里出来,光线刺激进入眼睛,它的视觉才开始发育。有一些研究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小鹌鹑出生的两天前,他们把它的壳剥掉,然后用强弱交替变化的光驱照射鹌鹑,结果,鹌鹑的视觉提前发育了。但是由于这个时候正好是鹌鹑听觉的发育时期,提前出现的光刺激损伤了它的听觉的正常发育,使得鹌鹑再也无法识别妈妈的声音了。可见,动物的成长是有顺序的,从触觉到空间平衡感,再到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如果打破这一顺序,则会导致发育紊乱。

鹌鹑尚且如此,那么学生呢?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 · 皮亚杰(Jean Piaget)在经过大量研究后发现,儿童的发展(包括智力、情绪和社会适应)也是有顺序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学习与该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内容,如果过早学习不符合认知范围的内容,则只会事倍功半。

例如,7 岁前的孩子属于前运算阶段,连基本的抽象思维都没有建立,有些家长就急着让他们学习初中的代数和几何,这样无疑打乱了他们的发展顺序。事实上,那些在较小年龄需要用至少半天时间才能理解(或者死记硬背了算法,却不能理解本质)的知识,在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只需要花半小时就能学会。这样看来,过早学习完全是得不偿失。

原因主要有以下 3 点。第一,本来孩子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玩耍,却在小小年纪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所谓的知识,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第二,在学到这点儿知识后,孩子最开始可能会比别人有一定优势,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点儿优势会荡然无存,这在教育学上叫作“凋零效应”。第三,提前学习这些知识时,孩子不会去探究数学的本质,反而养成了死记硬背公式的习惯,丧失了对学习的好奇心和进行探究的动力,完全不值得。

大家看,“教育内卷”导致的高压竞争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威胁,还限制了他们探索兴趣和发展个性的空间。

我之前写过一本书——《成为学习高手》,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某一天,我收到了一位小读者的来信。以下是他信中的部分原话。

读完这封信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知道该怎么回复这位同学。这位同学反映的现象体现了一种课堂模式。虽然国家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希望我们的教育能从根本上发生变化,破除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指标,但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观念不变,教育怎么可能发生转变?如果教师还一直在过分地强调考试分数、记忆和重复练习,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又如何被激发?

有人会说:“和老师,你太理想主义了。在当下,不拼成绩拼什么?你不要和我谈未来,我只看当下,我只关心考了多少分、上了什么大学,先考上大学再说,未来是以后的事情。”

可是,未来真的是“以后”的事情吗?我们看看当下正发生着什么变化。

2023 年人工智能领域最大的事件当属 ChatGPT 的横空出世。先不管它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仅以教育领域为例,它在人类主流考试中的成绩就令人刮目相看:在美国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它的得分超过了 99% 的考生;在 GRE 考试中它的成绩接近满分;在荷兰的高中考试中它取得了平均分 7.3 分的成绩(满分为 10 分),高于所有参加该考试的学生的平均成绩 6.99 分。在某种程度上,ChatGPT 的表现已经可以超过 90% 的人类,申请美国名校并没有太大问题。

再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六年级的小男孩,他想亲手给班里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制作一张生日贺卡,但他不太擅长手工制作方面的事情。于是,他打开文心一言进行询问,文心一言给出了生日贺卡的制作步骤。他觉得操作起来也不是很难,于是马上准备材料并按步骤进行了制作。几天后,在将制作完成的生日贺卡交给好朋友时,小男孩还附了一张小纸条,他在上面非常诚恳地写了一段话:“因为我觉得自己不擅长做手工,所以向AI工具寻求了帮助,这是我根据它的建议做的卡片,如果你觉得做得不够好,请见谅。”事后小男孩在向爸爸炫耀这件事的时候,爸爸听后哈哈大笑,说:“你也太实在了吧,制作生日贺卡还要备注“参考文献”吗?”

还是这个小男孩,他在参加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IMMC,一般是 9 ~ 12 年级学生参加)时,因为年龄太小,老师本想把他当作候补队员,让他多积累经验,但没想到,他所在的低年级团队居然取得了大中华赛区的一等奖,并闯入了国际赛程。虽然其所在学校在这个竞赛项目上很强,但历史上也没有这么低年级的团队取得过这样好的成绩。有人问他秘诀,他说就是把国外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引入,自己搭建了一个适合团队使用的工具平台,这样团队就能让大模型帮助他们虚拟建模、生成论文框架、润色文字等。我觉得这个小男孩真是了不起!有了AI工具,孩子们的能力再也不会像之前一样被束缚,他们绝对能做出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让我不禁反思:当下应该怎么做?因此,我问了自己如下几个问题。

(1) 既然 ChatGPT 在标准化考试中已经这么厉害了,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卷”成绩吗?

(2) 这种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内卷”有意义吗?

(3) 用拼命考高分的方式去应对未来的挑战,是不是“刻舟求剑”呢?

(4) 当下的教育投入产出比与我们那个时代还一样吗?

(5) 我们现在的焦虑在未来看起来会不会是一个笑话?

于是,我动了撰写本书的念头。我迫切地感受到,AI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个以数据和技术为驱动的时代,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愿变得尤为重要。这也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

不过,我并不想说服谁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只想做一个清醒的思考者,和愿意阅读本书的人一起探讨,我想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以 ChatGPT 为代表的新一轮人工智能的发展到底能否真正改变教育?

(2) 如果AI时代必将到来,我们要如何面对?可以做哪些准备?孩子们需要发展什么样的能力(或者老师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什么样的能力)?

(3) 在无法改变现有考试制度的前提下,如何平衡学业成绩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4) 在AI时代,如何做好当下的选择,比如奥数、编程、绘画等还要不要学?什么样的专业和工作更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

(5) 未来教育、未来学校会是一副什么模样?

希望在本书中,你与我一起,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