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是哪八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2 孙悟空的恩师菩提祖师到底是谁?

孙悟空有一位授业恩师,大号“菩提祖师”。他在《西游记》原著里一直很神秘,来历不明,但神通广大。而且孙悟空拜别他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出现。于是就产生一种阴谋论说法,说菩提祖师其实就是如来佛祖;菩提祖师培养孙悟空,就是为了让他去大闹天宫,给灵山插手天庭事务创造机会。

这种说法,逻辑上虽然还算自洽,但证据实在不足,所以最多也就是一家之言。这里我将从三个角度,来揭示关于菩提祖师的真相。

第一个角度是菩提祖师的名号和做派。这里需要回应一个说法,即菩提祖师其实叫须菩提祖师,“菩提祖师”只是简称。这样说的理由是:原著里,孙悟空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一个樵夫,樵夫给他指路,说“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于是有人就说:你看这里不都明明白白写着“须菩提祖师”五个字吗?

其实这就要看你如何断句了,有两种断句方法:

第一种,樵夫说的是“称名/须/菩提祖师”。“须”是“应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应当称呼他为“菩提祖师”。类似的语法在《西游记》里经常出现,比如书里还有一句叫“打破顽空须悟空”,就是说:要打破顽空,就应当先领悟空性。这里的“须”也是“应当”的意思。毕竟在《西游记》全书中,“须菩提祖师”只出现了这么一次,缺乏后文的照应。而且在梵语里面,“须菩提”和“菩提”是不相干的两个词。须菩提拼成“subhūti”,意思是善现,就是善于发现真相。菩提拼成“Bodhi”,意思是智慧和觉悟。“菩提”和“须菩提”两个词,前者也不可能是后者的简写。

第二种,樵夫说的确实是“称名/须菩提祖师”。虽然在梵语中,“菩提”和“须菩提”压根儿就不是一个词,但《西游记》的作者大概不懂梵语,把“须菩提”简写成“菩提”也有可能。而且释迦牟尼确实有一个弟子叫须菩提,号称“解空第一”。据说须菩提出生当天,家中的财产都不翼而飞。父母忧心不已,当地相师却说:“这是吉兆,令郎出生当日,家中财产一空,说明令郎将来可以觉悟空性。”须菩提后来拜入释迦牟尼门下,终成正果。须菩提解空第一,于是给弟子取名“悟空”,这也可能是对佛教故事的化用。

不过,菩提祖师究竟名为“菩提”还是“须菩提”,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身上寄托着《西游记》作者的理想,即儒、释、道“三教合一”。

菩提祖师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像道教神仙,因为他教给孙悟空的都是道教法术。所以在电视剧《西游记》[1]中,他也是一个道士的装扮。但“菩提”这两个字又确实来自佛教,而且菩提祖师在原著里的出场诗(第一回)也体现了他的佛教特征: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诗中第一句就已经体现了佛教特征。所谓“大觉金仙”,看似是神仙,其实是宋徽宗对“佛”的称呼。《宋史·徽宗纪四》:“宣和元年春正月戊申朔……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宋徽宗把佛教的称谓都改了一遍,是因为他崇道抑佛。诗中称菩提祖师为“大觉金仙”“西方妙相”,都是在渲染他的佛教色彩。后面的“空寂”“真如”,也都是佛家语。这样看来,菩提祖师是一个佛、道混合的世外高人。

但其实菩提祖师身上又有儒家的特征。比如孙悟空初见菩提祖师,原著里说:“那祖师即命大众引孙悟空出二门外,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第二回)也就是教给他一些为人处世的礼仪,这是儒家教育学生的方式。理学宗师朱熹的《大学章句序》里就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菩提祖师教育孙悟空的方式,就是儒家教育八岁小孩的方式。所以,菩提祖师身上有儒、释、道三家的特征。这其实和《西游记》的主旨,即“三教合一”有关。那这三教要怎样合一呢?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是菩提祖师的道场。这个道场叫什么,书里说得很明白 ——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个地名,其实藏着一个字谜。“灵台方寸山”,“灵台”就是人心,鲁迅先生有一句诗:“灵台无计逃神矢。”这里其实借用了古希腊爱神向人心射箭的典故,意思是:我的内心躲不开神射来的箭啊!那“方寸”呢,“方寸”也是人心,因为人心只有一寸见方那么大。所以说一个人的心乱了,就叫方寸大乱。“灵台方寸”,就是人心。

那“斜月三星洞”是什么呢?我们来写一个字,先是一个斜月钩,然后是三个点。你看,这还是一个“心”字。所以,“灵台方寸”“斜月三星”,其实都是人心。三教合一,最后归于人心。这种思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角度。

第三个角度是《西游记》的创作背景。《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后期,这也是阳明心学的兴盛时期。阳明心学讲的是世间智慧,俱在我心,无须外求。有什么疑惑,就去问自己的本心。《西游记》第八十五回里有一首诗,就是在说这个道理: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你看,“灵山只在汝心头”,无须外求。孙悟空正是在心上修炼,所以他修炼的地方才叫“灵台方寸”“斜月三星”。而且,阳明心学也主张三教合一。王阳明自己虽然是儒家士大夫,但经常跟和尚、道士在一起聊天;甚至他新婚当晚都跑去跟一个道士聊人生了。所以,《西游记》也坚持了三教合一的观点,菩提老祖就是三教合一的化身。

说到底,菩提老祖是谁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身上寄托了回归本心和三教合一的思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在我个人的想象中,或许菩提老祖只是孙悟空的幻想,或者说就是孙悟空的内心。孙悟空只是孤独地在一个偏僻的山林中自我修炼,饿了渴了,就吃山里的野桃。最终他觉悟本心,才掌握了神通。为什么菩提老祖后来再未出现?因为他从未存在。这个过程很像王阳明一个人在龙场的一个山洞(后称阳明洞)里悟道,最终创立心学。因为孤独,孙悟空幻想出了菩提老祖这个亦师亦父的形象。为什么会像父亲?因为孙悟空无父无母,于是他会虚构一个父亲。这个现象也发生在孔子身上,他自幼丧父,经常梦见周公,也许周公正是他虚构出来的父亲。

总之,菩提老祖代表孙悟空的内心,或许也是他永远的精神寄托。毕竟他后来的经历,并不那么美好。你看那:“十世比丘不识真经,齐天大圣难逃掌心。猪面天蓬一路西行,到头来只管坛净。西海白龙做个脚力,卷帘天将指河为姓。不知离了灵台方寸,何处是斜月三星?”

[1] 本书所说的电视剧《西游记》,均指央视播出的1986年版《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