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模式与创新:从数字化企业到产业互联网平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2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针对加快数字化发展做出全面部署,要求“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大幅提升了商贸流通和生活服务业的数字化水平,但在工业和农业领域,产业数字化还都处于初级水平,这两大产业将成为产业互联网的主战场。工业领域,特别是先进制造领域的数字化应用程度亟待提高。先进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导力量。

中国是制造大国,国家从很早就开始重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面对欧美的工业互联网、工业4.0等举措,我国很早就提出“两化融合”的概念和推进政策。

大型国有企业正在通过数字化转型,逐渐在传统的业务中不断融入数字化能力,从而进行产业数字化改造。这里借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来展现这一过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空间站等宇航产品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和发射服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紧密围绕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的要求,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天科技工业体系融合,立足数据思维推进数字航天建设,建立覆盖国密网、商密网、互联网全场景,集团、院、厂所全级次,经营管理全要素和科研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体系,实现研制协同高效、管理规范精细、数据实时共享和决策科学智能,助力集团公司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

围绕实施数字航天战略、支撑航天强国建设的目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启动了“管理信息化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数字一院”“宇航智造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并取得初步成效。

1. 构建科研生产数字化体系

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完善航天型号产品数字化协同研制环境,强化虚拟设计与仿真验证应用,提高设计效率;构建航天产品智能制造体系,针对航天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实现生产过程的柔性化、智能化以及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质量;构建航天装备敏捷服务和精准保障体系,实现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装备综合保障、航天器在轨运行管理,提高运营效益。

长征五号、长征七号、新一代载人飞船和火星探测器等国家重大工程初步实现全数字化研制,有效保障了研制质量和任务周期。

2. 构建经营管理数字化体系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基于国密网、商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统一管控平台,初步实现人、财、物集中管控,型号项目多要素管理、科研生产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全级次供应商管理等系统不断向“纵向各级打通、横向业务协同”的方向演进。

深化大数据智能分析应用,基于大数据开展管理业务量化分析和预测预警,全面提升战略管控水平。

3. 创新商业模式

基于北斗导航和高分遥感卫星建设的“四维地球”遥感云平台,已有近20万注册用户,日均访问量突破1500万人次,不仅广泛服务于国土、应急、水利、环保、农业、林业、交通等国民经济行业,也吸引了大量新兴互联网用户。

正在建设的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和业务运营平台将能提供一站式、标准化、规模化的移动通信运营服务,支撑百万用户终端接入,承载行业应用需求及增值业务服务。

4. 完善数字化“新基建”

集团各单位、各基地的互联互通网络不断扩充与完善,互联带宽进一步提升,从而提高跨地域、跨组织的型号协同研制效率。各单位持续开展高性能计算中心建设并实现资源动态调配。全集团并行计算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建立多级、完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机制,开展航天关键工业软件自主研发,保障重要型号数据的信息安全。

制造型企业积极深入地开展数字化转型,意味着数字经济中产业数字化的规模会持续扩大,数字经济占整个GDP的比重会持续提高。这个过程也是持续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进行融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