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01/47509901/b_47509901.jpg)
第575章 竹溪和鸣
当地下孔道较小时,地下水的运动速度相对缓慢,主要以溶蚀作用为主。
然而,随着孔道的不断扩大,地下水的运动速度也随之加快。
除了溶蚀作用外,还会产生机械侵蚀作用,这使得地下通道迅速扩大。
如果由于地壳上升、地下河袭夺或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下通道内没有水流通过,这些通道就会演变成溶洞。
在许多开山采石的可溶性岩石地区,经常可以看到被挖开的岩体内有一些小的洞穴,有的洞穴内还有钟乳石发育,这些多是由于上述原因形成的。
溶洞的大小各不相同,形态也多种多样。
在一些因构造作用而交叉的地方,洞道较为开阔,甚至可以形成能够容纳上千人的高大厅堂。
而沿着单一裂隙发育的通道则相对较小,例如在龙水峡地缝中的蛟龙寒窟,就形成了一个可容纳几百人的大厅。
对于高大厅堂来说,由于洞穴跨度大,洞顶失去支撑,往往会发生崩塌。当崩塌通向地表时,就会形成天窗。
龙水峡地缝所在的峡谷正是早期地下溶洞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不断抬升,逐渐接近地表。
首先是洞顶发生崩塌,形成了天窗。
随着天窗的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天坑。如果连残留的洞顶部分也全部崩塌殆尽,再加上洞中流水不断下切,就会形成独特的地缝式峡谷景观。
现今景区内的“蛟龙寒窟”就是溶洞顶部残留下来的部分。
如果进一步在两侧发生崩塌,最终残留几十米宽的顶部,就可能形成天生桥现象。
而在伏流段发生大规模崩塌时,起初一般会形成天窗,随着崩塌程度的加深,最终可发育成天坑景观。
因此,习凉凉他们现在游览的龙水峡地缝仅仅是其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地缝末端的伏流又是另一个阶段,而峡谷上游的天生三桥与天坑则代表了另外两种不同的阶段。
由此可见,游览龙水峡地缝是了解天生三桥、天坑、伏流以及地缝式峡谷的一个窗口,也是了解武隆岩溶地质公园的一个窗口。
竹溪和鸣是龙水峡地缝中的第一个景点,也是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景观。
游道两旁及峡谷两侧生长着众多错落有致、成团成林的茂密水竹,这些水竹一般高5至10米,材质较软,竹茎细小,竹尖细而弯曲,尤其是新生的嫩竹,竹尖弯曲的幅度更大。
据说,竹尖的弯度可以预示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因为当地老百姓把竹尖视为谷穗,谷子颗粒饱满时向下弯垂,反之谷穗则向上挺直。
据此道理,便可以预兆丰年。
至于这一点是否有科学依据,我们不去深究,但竹子本身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草本植物。
在乡村,哪里有竹林,哪里就有人家,人们都很喜欢栽种竹子。
历代文人墨客也喜好赞颂竹子,将其高风亮节引喻为君子之美德。
而此处的竹子尤其给人一种柔和亲近的感觉,竹林掩映着游径,铺盖着石壁,山风吹拂,仿佛竹子也在向人们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