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应对老龄产业问题的举措
1. 顶层设计夯实行业制度基础
新时代应对老龄化的国家顶层设计政策框架体系已初显雏形。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共有4处提到了老龄化问题,并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2015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顺利实施,为应对老龄化问题奠定了法律基础。各级政府积极出台并落实老年人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社会参与等配套政策,探索建立和完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等。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和文件,分阶段部署了今后老龄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民间资本、外商投资进入养老健康领域”,到2020年建立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央及地方政府旨在培育老龄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政策也陆续出台。
由此可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应对老龄化工作总方针的指引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保障,以中长期规划为核心,以养老、医疗、长期照护政策为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框架体系正在逐步成型。随着顶层制度设计框架体系渐趋完善,各部委对老龄产业的多头管理、老龄政策间缺乏衔接协调等问题也必将得到妥善解决,从而为老龄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2. 推动中国健康老龄产业发展
健康老龄产业旨在从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医、食、住、行、用、金融6个方面着手,力求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给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与安养照护。在解决健康老龄产业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同时,推动我国与健康老龄产业发展相关联的第二产业的转型与创新升级。例如,满足市场潜在刚需的适老化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使其成为新型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引擎。带动第一产业,借用老龄人口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带来的特殊市场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健康消费热点,同时意味着未来提供满足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生产组织方式,将通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资源的优化融合、互生、共享而形成智慧的新生态健康产业发展运营体系来拉动发展。向定制化、融合化、移动化转变,将使得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企业、移动互联网企业、新型工业企业和生态农业企业的经营壁垒边界被逐渐打破,生产与服务企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健康老龄产业边界的融合化,将促进多元智能健康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实现老龄产业集群发展,以不断催生健康老龄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3.“互联网+”与老龄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在科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老龄产业链中多个产业步入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阶段。随着55~60岁之间“准老人”的老化,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使用或尝试使用互联网,为我国智慧养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为6.88亿人,网络普及率为50.3%,其中60岁以上网民占上网总人数的3.9%,占60岁以上人口的12.16%。同样根据CNNIC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达8.29亿人,网络普及率为59.6%,其中60岁以上网民占上网总人数的6.6%,占60岁以上人口的22.0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上网的人数增长了近1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互联网正在向老龄人群蔓延,随着“50后”“60后”的老龄化,国家推行智慧养老的广度和深度都将进一步增加,难度将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