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
有关克隆技术最基本的一个事实是:它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无性”在这里指代的并不是两性交合的行为,而是与“有性”相对的一个概念。通常来讲,有性繁殖指的是胚胎的形成需要来自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相遇,继而在条件适宜且允许的情况下,发育成为个体。生活在当今世上的所有人类个体皆是有性生殖的结果:来自父亲的一个精子细胞与来自母亲的一个卵子细胞结合形成胚胎,胚胎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两性的遗传物质组合为生殖过程引入了随机性,能够确保后代与父母在遗传上具有巨大的差异性。而克隆只需要单一来源的遗传物质,并且与被克隆者在遗传特征上保持完全一致。
克隆不依赖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要来源于同一个细胞的遗传物质(或称“DNA”)。提供遗传物质的细胞首先要与成熟的卵细胞融合,后者的所有遗传物质要事先被移除。然后,给予融合细胞适当的环境刺激和条件,它便可以像受精卵一样开始发育。如果发育正常,最后诞生的个体将和提供细胞的母体生物完全相同。显然,由这种生殖方式产出的个体没有带来新的基因组合,只是忠实地复制了已有个体的全部基因。
通常情况下,自然界的哺乳动物不会进行无性生殖,不过能够与克隆进行类比的例子依然存在:同卵双胞胎。粗略算来,人类分娩中大概每250次就会出现一对同卵双胞胎,他/她们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克隆婴儿与DNA供体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就这一点而言,不妨把克隆想象成出生时间严重迟滞的同卵双胞胎。精进之后的克隆技术倘若真的应用于克隆人类,其与同卵双生子的差别大概是,后者只需要几分钟,而前者需要很久,才能完成双胞胎的分娩过程。
尽管遗传物质相同,但是鉴于环境与发育密切相关,科学家们推测克隆人类与亲代的相似性可能不及同卵双生的兄弟或者姐妹。在后天成长中,相对于克隆人及其本体而言,同卵双胞胎的经历和生活环境往往更相似。同卵双生子在同一个子宫内完成胚胎发育,出生后通常在相同的家庭中长大。相比之下,克隆人和本体栖身的子宫不同,后天成长的环境也往往不尽相同。克隆后代所处的环境甚至可能与本体的截然不同,以至于我们不确定,莫扎特或者帕瓦罗蒂的克隆后代长大之后是否会和他们一样具有音乐天赋。后天环境对个体发育和生长的影响如此之大,让生物伦理学家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克隆人类所带来的巨大未知性。
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被成功克隆过,还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允许人类出于生殖目的而滥用克隆技术。曾经有人建议将克隆技术用于帮助不孕不育的家庭获得有亲缘关系的后代。然而,生殖科学领域内的研究进展提供了许多更有效、争议更少的解决方案,使得这些本就小众的目标家庭不再把克隆当作救命稻草。还有人提议用克隆技术挽救夭折的孩子。他们认为,为人父母者应当有权利得到挽回早夭的孩子的权利,但许多人对这个提议的后果持悲观态度。第一,我们在前文讨论过环境对人的影响,单纯的克隆技术并不能完美复制夭折的孩子;第二,家长很可能会在克隆的孩子身上捕风捉影,对孩子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对于家长和孩子而言,对对方的辜负恐怕在所难免。
先天与后天之争
与人类克隆技术有关的争论一直以来都与另一个旷日持久的议题紧密纠缠,那就是人类的身体素质与文化修养到底是受基因(先天)因素影响大还是环境(后天)因素影响大。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一方认为人的一切与生俱来,而另一方则认为后天的文化与环境对于人的塑造作用不可替代。
人们为了衡量两种因素的重要性做过数不清的努力,包括对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进行比较。繁复的过程略过不表,但几乎没有研究证实哪个人类特征是单纯由基因或者环境决定的:绝大多数特征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身高、体重、智力以及许多其他方面,这里只不过稍加枚举。这些特征的塑造都少不了一个人的先天资质和后天成长中的磨砺。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两者到底孰轻孰重还是难以比较,有关先天和后天的争论也将遥遥无期。
人类克隆的偏门和争议性让科学家把注意力放在了动物克隆的研究上。无性生殖技术在畜牧业中的优势显而易见,无论是克隆奶牛、猪还是马。有性生殖后代性状的随机性一直都是动物饲养员和牲畜选育者的“眼中钉、肉中刺”。各种奖项傍身的种马和体质优良的母马交配,后代里也难免会有集父母双方缺点于一身的小马驹出现,饲养员可是一点儿都不乐意见到这种随机性:他们想要的是那些可以让后代继续获奖、继续光宗耀祖的优良基因,他们希望冠军的后代还是冠军。而克隆作为能够完全复制珍稀牲畜的手段,显得格外有效。动物克隆的有效性已经让它在赛马中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克隆马被禁止参加任何官方认可的比赛。类似的禁令还没有涉及猪和奶牛,因为饲养它们的目的主要是为消费者提供肉和奶,而与比赛和赌博无关。不出所料,畜牧业的饲养员——尤其在美国,无不对利用克隆技术提高畜牧产品的产量和利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