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依我看,在马斯洛的丰富思想未被充分消化吸收前,他注定会被反反复复地重新发掘。
——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1980年)
课本中有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典型表述非常不准确,未能充分反映马斯洛后期的相关阐释……重写教科书的时刻已经来临。
——马克·柯尔克托-里维拉
《重新发掘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后期版本》(2006年)
马斯洛的后期论述散落在一本未出版的文集中,其中包括论文、日记、私人信函和讲座文稿,当我发现它们时,我当即与他的思想和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同时也对他的人生与工作肃然起敬,心生仰慕。
在听过马斯洛的某场讲座之后,我现在甚至把他当朋友来看待了。一天晚上,我坐在床边聆听他1969年在依莎兰学院的一系列演讲,他对一个观众提问的回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众问道:“你是如何界定‘友谊’这个词的呢?”马斯洛首先将朋友界定为会真正“满足你的需要”的人,也是你作为回报想满足他们需要的人。然后,他将爱人间的友谊界定为一种彼此的需要融为一体的友谊,因为伴侣的需要成为了你的需要。
真正吸引我的是马斯洛接下来说的话:“在更高的层面上……还有其他类似友谊的事发生,我感到我可以将亚伯拉罕·林肯、苏格拉底……斯宾诺莎看成我的朋友。我真的对斯宾诺莎非常喜爱,非常敬仰。在另一个层面上,友谊可以说是对他人的存在报以爱、欣赏和尊敬……说我爱威廉·詹姆斯也无妨,因为我确实爱他,非常喜欢他。有时候就是这样,我谈论他时总是充满了热爱,以至于人们都来问我:‘你认识他吗?’我回答道:‘认识,’(观众笑了)‘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我的心理学生涯以及我个人的人生态度深受马斯洛思想的影响,对我影响很大的还有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整整一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包括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夏洛特·布勒、维克多·弗兰克尔、艾里希·弗洛姆、卡伦·霍妮、罗洛·梅以及卡尔·罗杰斯。他们关于人的基本关切——保障、承诺、爱、成长、意义、真实、自由、责任、公正、勇气、创造性、灵性——的综合智慧在今天依然甚至更加适用。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正在加速分化,人们变得更为自私,个人主义的权利争夺正日益加剧。
人本主义心理学触动了我内心的最深处,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即为了实现人最大的潜能,我们要把人作为“完人”来考虑。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一直在研究人的各种精神状态,这些人包括:那些为克服孤独症、阅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症和广泛性焦虑之类的异状而挣扎苦恼,却有着相当的天赋、热情和创造力的人;那些有着正常社交兴趣、有着孩童的玩耍天性,但一提到钻研某个领域便会暴怒的神童;那些患有特殊功能障碍(如言语表达困难),却有着惊人技能(如绘画、钢琴演奏)的天才;那些在校园中常常感到孤立窘迫,却愿意且渴望掌握更加高深知识的智力早熟少年;还有那些虽然会因过度沉浸在自我世界中而受挫,却想在多方面实现自我的高度自恋的成年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点已变得十分清晰:对于他人(学校老师、家长、经理等)强加给我们的关于潜能的观点,我们接受得越多,就越看不到每个独特个体的全部潜能以及他们特有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方式。我的研究让我深信,每个人都有非凡的创造力、潜在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精神领域的可塑性,但我们常常因为只关注自身可能性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而偏离了那些潜能。结果就是,我们不能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潜能。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来寻求外在的认可,致使我们无法去发掘已经存于内心深处的那些不可思议的力量,也无法以对成长最有利、最具整合效果的方式去满足我们那些内心最深处的需要。
事实上,当今很多人在追求“自我超越”时没能把自己的其他需要健康地整合进来,这其实不利于潜能的充分发掘。相关例子包括那些经历过创伤、极度缺乏安全感、期望以一场正念静修或是瑜伽课程来治愈一切的人,那些滥用权位的精神“领袖”,还包括意图通过不健康渠道实现自我超越却因不经世事而为人利用(年轻人尤甚)的大量案例,比如,暴力极端主义、邪教和帮派。
在当今世界的各个领域我们都能看到此类现象。尽管很多人普遍渴望加入一种更大的政治或宗教意识形态组织,但这常常建立在对他人的仇恨和敌意之上,而非对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的自豪与奉献之情上。从根本上讲,这类伪超越层出不穷,但都建立在“摇摇欲坠的根基之上”。
我写此书旨在用众多学科领域的最新科学发现,使人本主义心理学那些智慧而又深刻、以人为本的见解再现生机。这些学科包括: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社会学、控制论及神经科学。要想更加完整地理解人类的最大潜能,多种视角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聚焦于一个视角有可能会对人性做出扭曲的解读。正如马斯洛所言:“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把锤子,你就会把一切问题都看成钉子。”
在本书中,我将尝试在马斯洛的研究框架基础上,对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加以补充研究和完善,解读他的后期作品,我还会把人本主义心理学时代提出的丰富思想同那时以来累积的关于人性更高层次的大量科学发现加以整合,后者也包括我在智力、创造性、人格、福祉方面的研究。整本书中,我都会突出个人在求是、美、联结、探索、爱、心流、创造性、目的、感恩、敬畏等超越体验方面的潜能,它们深深嵌在人性里。我也会帮助你找出和反思自己被忽略的需要,方便你做出具体的人生改变,进而在日常生活里更接近完整和超越的状态。
尽管本书论述的是人类更高层的可能性,我打心眼里相信迈向成长和超越的最佳途径并非刻意忽略人生苦难的必然性,而是要整合你内在的一切。这要求你以敏锐的觉知穿透自身存在(being)的深处,去最大限度地感受人的实际存在(existence)所带来的丰富体验。这同马斯洛呼吁的“存在心理学”(Being-Psychology)高度一致,它体现为对超越“一般精神病理学”的人类需要的充分理解,“而且能将这一心理学的所有发现纳入一种更广泛、更综合的结构之中,其中既包括疾病,也包括健康;既包括匮乏,也包括生成和存在。”
当下,有太多人在我们这个混乱而又分裂的世界中深切地感受着未能实现自我的缺憾,这种缺憾促使他们将对金钱、权力、伟大,甚至幸福的追逐视为人性的顶峰。然而,纵使在地位层次中攀爬可能会让人获得金钱上的成就感,甚至让人体验到片刻的幸福,但我们仍会陷入深深的遗憾之中,渴望同他人和业已破碎的自我建立起更为深厚的联系。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说得很对——“有一种存在的艺术”。不过,现在也可以说有一种存在的“科学”。
本书将以最新的科学进展为依据,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重新阐释,提供一个实用框架,帮助你领会自己的行为模式,理解你当下的生活方式正怎样阻碍着你的成长和超越,其目的是帮你勇敢、诚实地直面自我,使你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你会在书中发现富于启发性的见解,并能付诸自己的人生行动。在附录中,我收录了一些实用的练习和想法。如需进一步探索,你可在self-actualizationtests.com网站进行线上测试,人格测试会帮你更为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人格模式,从而帮助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向你们展示全人类共有的、超越你自身想象的巨大可能性。你会发现,自我实现只是这一探索之旅的部分行程。我将一路与你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