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俗旅游文化
一、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是人们离开自己的居所到异地他乡短期停留,进行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以及文化体验等活动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异地的风光,特别是异地的民俗风情,能够给旅游者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享受,没有一种旅游行为能够离开民俗文化而存在。因此,民俗文化与旅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而民俗文化的差异性对中外游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民俗文化就构成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如南方各地端午节的赛龙舟、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的泼水节等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中国有56个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极具旅游价值,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民俗旅游宝藏。
2.民俗文化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
稍加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旅游行为都离不开旅游目的地的民俗风情。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这是因为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更加注重参与,以亲身体验异质文化带来的不同感受,进而开阔视野,丰富阅历,获得乐趣。民俗旅游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能够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满足旅游者这方面的需求。因此,民俗活动内容丰富的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项目正日渐受到众多旅游者的欢迎。
3.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
旅游的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密切相关的,文化资源的合理旅游开发能为旅游目的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深圳华侨城的成功开发,尤其是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等项目的相继开业,成为民俗旅游文化开发的典范。另外,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山西皇城相府等景点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二)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1.旅游对民俗文化资料的采集和保存有着积极的作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优良传统。他们借助到全国各地的游历,风餐露宿,采风问俗,了解各地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和神话传说,从中收集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料,历史上许多传世名著都有这样一个民俗文化一手资料的积累过程。如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东晋法显的《佛国记》、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都保存有大量不同朝代的民俗资料,为今天民俗史、民俗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旅游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旅游者出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观光或者休闲度假,还有获取新知的目的。民俗有强烈的知识性和特殊的艺术价值,从而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打破了民俗不可分享、不可示人的封闭性特征,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旅游目的地在向旅游者展示本国、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的时候,一方面能够使旅游者在欣赏民俗文化的同时增长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向旅游者介绍这些民俗文化现象的起源、功能和象征意义,并可以为游客提供学习的机会,组织游客学习和体验制陶、编织、民族乐器的演奏、民族舞蹈表演等技艺。这样,每一项民俗文化主题的旅游活动和项目都成了一次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活动。
3.旅游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开发新的旅游资源,也要保护原有的旅游资源。这包括发掘、整理、保护和传承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使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得以延续。民俗文化是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开阔人们的视野,促使民族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民族地区的文明程度,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加快民俗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三)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旅游业作为现代社会的新兴产业和社会现象,其对民俗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涌入,异族或同族异地的文化会快速地传入并渗透,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会逐渐被同化甚至消失。不仅如此,在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中,过分夸大地宣传、渲染会使当地淳朴的民俗文化失真、被亵渎、被扭曲,甚至为了迎合部分游客的需求,着力渲染一些无聊、下流、色情的内容,使得原本古朴、独特、纯净和美好的风俗变得不土不洋、不伦不类、低级庸俗。
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旅游者中绝大多数是在现代文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成长起来的,即使在民族地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现代性。他们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会对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传统产生强烈的冲击。由于旅游者的涌入,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民俗传统文化会因商品化而受到歪曲甚至失去价值。如一些民族歌舞,由于旅游者的需要而被搬上舞台,不再是为了最淳朴的目的而表演,而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从而使其失去了灵魂。它们或被压缩、或被删节甚至完全改编,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传统的意义和价值。此外,受商品化影响,有些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日趋泛滥,已不再是传统的风格和制作技艺。当然,民族民俗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也可能是潜移默化的,但是传统民俗文化价值的丧失,不仅会失去淳朴的民风,还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这是在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3.腐朽生活方式的传播,造成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旅游者的涌入,既带来了其本民族民俗文化中优秀进步的内容,也会带来腐朽落后的东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尤其是旅游活动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已深入到方方面面,西方社会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常常与旅游者相伴而至,在旅游目的地广泛传播。这对当地民俗文化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造成腐朽思想的泛滥和优良传统的丧失。为此,旅游目的地应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努力减少这些不良影响,使民俗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使民俗旅游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二、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和民俗文化既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那么无论我们是在研究旅游现象中研究民俗文化,还是在研究民俗文化的传承中研究旅游因素的影响,都要面对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这是由民俗、旅游和文化三个小概念组成的,关于民俗的概念,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这里我们首先讨论旅游和文化两个概念。
(一)旅游
一般认为,“旅游”一词是从英文“Tourism”翻译过来的,并且有人考证出这个词首先出现在1811年英国出版的《牛津辞典》中。而旅游作为一项经济产业,是从19世纪中期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开始的。之后,对旅游和旅游业的研究就开始了。目前对旅游的定义很多,这不是本门课程研究的重点,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一般的说法。
按照国际普遍接受的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这个概念特别强调不是从事“赚钱”的活动,是一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从而赋予旅游活动以一种文化属性。
我们也可以概括为:旅游是人们以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短期停留,但不要求定居和就业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二)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其语意非常丰富。多年来,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学者、考古学家等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据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统计,从1871~1951年,欧美对“文化”的定义多达160多种。根据法国学者摩尔的统计,世界文献中的文化定义多达250种以上。由于文化的内涵的不确定性和涵盖面太广,导致人们很难给文化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广义与狭义这两个角度来界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积累而逐步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大致相当于广义文化中的精神财富部分,包括哲学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也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内容。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因为旅游活动涉及的文化范畴非常广泛,因此本书涉及的文化概念是广义的文化。
(三)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作为一个专业名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提出的。他们合作出版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用“旅游文化”作为书中一章的标题,并指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此来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
在我国,1984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中最早出现了“旅游文化”一词。该书对旅游文化作了如下的阐述:“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游客不仅吸取游览地的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国的文化带到了游览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日益缩小。绘画、雕刻、摄影、工艺作品,是游人乐于观赏的项目。戏剧、舞蹈、音乐、电影又是安排旅游者夜晚生活的节目。诗词、散文、游记、神话、传说、故事,又可将旅游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很显然,这个解释并没有直接告诉人们旅游文化的本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加强了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关于其概念的界定,由于视角不同、归纳的方法不一、理解的宽窄度不等,对旅游文化定义的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旅游文化的界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观点:
旅游主体说:旅游文化是人类在通过旅游活动改造自然和化育自身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一种偏重于旅游主体的界定。
旅游客体说:能够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提供欣赏和享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文化表现,即旅游文化。这是一种侧重于旅游客体的定义。
旅游主体与介体说: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这是偏重于旅游主体和介体文化的定义。
相互作用说: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旅游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形成或构成旅游文化。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观赏、游览和文化体验价值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体现和作用于旅游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也就是说,所有和旅游有关的文化现象都可称为旅游文化。
(四)民俗旅游文化
探讨了旅游、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后,我们就有了讨论民俗旅游文化的基础。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还没有人对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讨论比较多的、相近的概念是民俗旅游,那么,什么是民俗旅游呢?
陆景川认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建筑风格、民间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温锦英对民俗旅游的定义是: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属于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为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从上述学者对民俗旅游概念的探讨来看,民俗旅游和民俗旅游文化虽然是非常相近的概念,但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民俗旅游强调的是旅游,是以民俗为主要旅游资源或对象的旅游活动。而民俗旅游文化的侧重点是文化,是为旅游活动服务的民俗文化。它们都是围绕旅游而展开的。在我国,旅游业正在转型升级,旅游市场细分日益精细化,对民俗旅游文化进行专门研究,必将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对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加以界定。
综合上述概念,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民俗旅游文化:民俗旅游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即民间风俗,其中具有观赏、游览和文化体验价值的民间风俗文化都属于民俗旅游文化,是体现和作用于民俗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
三、民俗旅游文化的构成
由于民俗文化的范畴非常广泛,从社会基础的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文化要素。民俗旅游文化的构成同样广泛,总体说来,民俗旅游文化可由五大部分构成。
(一)物质民俗旅游文化
物质民俗旅游文化可分为三个亚类:(1)生产民俗旅游文化,包括采集民俗、狩猎民俗、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手工业民俗等;(2)生活民俗旅游文化,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等;(3)流通民俗旅游文化,包括市商民俗、交通民俗、通信民俗等。
(二)社会民俗旅游文化
社会民俗旅游文化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这一类型的民俗旅游文化可分为五个亚类:(1)家族民俗,包括称谓民俗、排行民俗、亲族民俗、财产继承民俗等;(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乡规民俗、村社民俗等;(3)民间组织民俗,包括帮会民俗、行会民俗、社团民俗等;(4)礼仪民俗,包括生育礼俗、成年礼俗、婚嫁礼俗、寿诞礼俗、丧葬礼俗等;(5)岁时节令民俗,包括传统节日、公历节日、宗教节日、二十四节气等。
(三)精神民俗旅游文化
精神民俗旅游文化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思想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这一类型的民俗旅游文化可分为两个亚类:(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巫术迷信、礼俗禁忌等;(2)民间艺术民俗,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
(四)语言民俗旅游文化
语言民俗旅游文化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民俗语言包括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并且反复出现的套语,如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等。民间文学是指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主要有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谜语等民俗文化形式。
(五)游艺民俗旅游文化
游艺民俗是指民间以娱乐为目的的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围绕这些娱乐活动产生的习俗。这是民俗文化中比较容易与旅游活动融合的文化内容,主要包括民间游戏、民间体育竞技、民间杂艺(技)等。
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种族又称人种,地球上共有四大人种,分别是_____人种、_____人种、_____人种和_____人种。
2.民俗文化的集体性和传承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稳定性和变异性、规范性和服务性是民俗的重要特征,但不是民俗的所有特征。在具体的民俗研究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归纳出其他一些特征,如_____、 _____、 _____等。
二、问答题
1.什么是民族?民族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什么是民俗?民俗有哪些类型?谈谈你对民俗功能的理解。
3.中国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4.民俗文化和旅游有怎样的关系?
5.什么是民俗旅游文化?民俗旅游文化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