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教育源于对学生成长细节的关注
黄:第一件事是最近发生的,是协调两个男生的寝室关系。他们是大一新生,一个姓李,一个姓张。李某这个学生刚入校时,我就发现他和其他学生不太一样,说话不敢与我对视,表达也有一些障碍。
上上周五,这个学生到办公室找我,提出想换宿舍。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宿舍同学老让他打开水,而其他人都在寝室打游戏。我问他这种情况多久了,他说就这段时间。我当时告诉他,每个人都有界限,如果不愿意去打水,就要学会说“不”。我想让他先自己试着解决问题,他当时答应了,说回去先试一下。
但没几天,我就发现他脸上有淤青,就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询问情况。他开始不敢说,我再三追问,他才支支吾吾地说被同寝室同学给打了。我就把寝室另一个学生叫来询问情况,这个学生讲了李某在寝室的一些情况。比如,刚入校,室友就让他去买饭、打水,李某都不拒绝,大家就觉得好像他愿意做。但其中有个姓张的学生非常过分,有时候大家只是打闹,张某却真的动手打李某,这次就发生了这种情况。
我又深入了解,才发现问题很大。张某每天都会让李某给他买吃的,隔几天,还会让李某给他买烟,张某的哥哥到学校找张某要钱,张某也是让李某给。
李某是外地学生,家里每月给他一千多元的生活费,如果正常消费很富足。但每到月中,因为张某的索取,李某就没钱了,甚至没钱吃饭。有一次,他躲在琴房,两天没吃没喝。
当时,我和其他老师听了都很震惊,非常心痛,也很生气。系领导也觉得事情比较严重,特别担心给李某心理上造成创伤。随后,学校马上给李某安排了学校心理中心最好的教师做心理测试和辅导,并立即给他调换了寝室。
同时,我们通知了双方的家长。开始,张某坚持不认错,觉得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错,他觉得李某的状况是寝室同学一起造成的,不是他一个人干的,觉得很委屈。他父母告诉我,张某从小到大性格都很孤傲,他专业学习好,这次比赛刚又得了奖。李某的家长也来了,情绪比较激动。作为父母,我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别人欺负,心情可想而知。
黄:非常难。他妈妈也来了,但没到办公室,怕控制不住情绪。爸爸到办公室后很激动,根本不愿意见张某父子,只希望开除张某。我只能先道歉再跟家长慢慢沟通。我说,学生一直不愿告诉老师,幸好发现及时,作为母亲,我能体会你的感受,理智处理就是为了让孩子的大学生活正常发展。
作为母亲,我能理解李某父母的心情,但作为老师,我觉得这两个孩子专业都挺好,也都处在人格发展完善阶段,犯了错,有人帮助他们,就可能会朝好的方向发展。但如果处理不当,简单粗暴,甚至放弃对他们的希望,可能对两个学生都会造成伤害。我现在已经30多岁了,20多岁刚做辅导员时也疾恶如仇,学生犯错时责骂比较多。但到了这个年龄,我觉得两个孩子都要救。现在大家都指责张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张某被开除进入社会,对他一生都可能产生影响。
想好后,我跟系里老师商量,希望一起做李某爸爸的工作,给张某一个机会。我们系的老师很团结,不管谁的学生出了事,大家都会协助,这给了我很大的支持。
专家点评
我们跟李某父母再三沟通后,他们很大度,同意见张某一面。他们说,如果能够感受到张某认错的诚意,就原谅他,减轻惩罚。
我马上找张某谈话,希望他能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真诚道歉。但这个学生还觉得委屈,一些“90后”的学生很自我。我跟张某说:“如果你还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还觉得是全寝室造成的,那么你最后的结果可能比较严重,但你应该承担结果。如果有人这样欺负你,你心里是什么感受?没有道德品格,你专业再好也无用。”总之,就这样既严肃又温和地谈,说了很多,其他老师也跟他说了很多,他父母也在场。
最后一天中午,双方见了第一次面。张某的爸爸很诚恳地跟李某的妈妈道歉,李某的妈妈说:“不需要你道歉,我想听听你儿子怎么说。”张某的爸爸道歉的时候,张某的手一直捏紧了,肢体语言就表现出很气愤。李某的爸爸看出来了,说:“我没有感觉到诚意。”转身走了。
我又跟李某的妈妈聊。她说,这个学生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算我们这次原谅了他,他在学校还会再犯。但我还是恳请李某的妈妈再给他一次机会,并承诺我们会再跟张某谈一谈。最后李某的妈妈同意下午见最后一面。
利用中午的时间,我们又找了张某和他父母。张某父母的教育很有问题。张某的爸爸说:“李某的爸爸跟你说时,你就装着把头低着,什么也别争!”我觉得家长并无让儿子道歉的真心,而是教他演戏,就马上制止了家长的这种方式。这也是当辅导员这么多年感受很深的一点,不断反思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我说了很多。到下午见面,我反复向张某家长强调,这不是演戏,是要让孩子真正意识到对同学的伤害,真心实意道歉,张某的态度终于转变了。最后李某的父母还是原谅了张某,给了留校察看处分,张某在全班道了歉,也让他搬离了原宿舍。
黄:因为宿舍分开了,后面也没多少交集,见面也会打招呼。李某是内心很纯善的孩子,跟他打招呼还是会说话。我想通过此事,李某这个孩子也慢慢树立了自己的界线意识,知道了拒绝,但因为身体的原因,我觉得还是需要特别关注,家长的教育责任很重。
专家支招
黄:我觉得家庭教育相当重要。如果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和辅导员是没办法弥补的。辅导员能做的就是引导,比如张某父亲教儿子演戏,可以想象他们平时怎么教育孩子,张某出现这些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作为辅导员,我不可能改变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只能发现问题,当面指出并表明作为教师的立场,而教师的立场,也只是引导式的。所以,我们作为辅导员,只能尽量地去做到我们能做的事情。
在艺术院校,家庭教育的缺失相比普遍高校可能更突出一些。我在两个系工作过,一个系的学生通过几个月的突击就能考上大学,学生的特点是学习不太好,选择读艺术学院主要因为文化课成绩要求低,容易考,而父母的教育层次也比较低;另一个系只有琴童才能考上,琴童一般五六岁开始学,家教一般都比较严。
这两个系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院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一种情况是家长疏于教育,存在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容易在大学阶段暴露出偏激、自我中心等性格问题;另一种情况是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技能学习,对其他方面的教育引导不够,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孩子进入大学后可能比普通学生面临更大的适应性问题。
黄:第二件事是去教室查课时发生的事。那天,我等在教室后门,快上课了,但黑板还没擦。当时我心想,会有学生去擦吗,这时老师来了,看样子都70多岁了,他一个人擦黑板,却没有学生去帮他。
当天下午,我就召开了班会,提出了擦黑板的事。这个班会是临时的,没有精心筹划。会上,我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是老师,走进教室看到黑板没擦,你们是否希望有个同学能擦?当你作为老师默默擦黑板时,你会怎么想?”
同学们开始沉默,我感觉他们还是有点愧疚。我就抛出了班会主题“尊重”。会上,我让大家讨论了什么是尊重、怎么理解他人、如何学会尊重他人等问题。
这次班会我觉得比较有效,后来每次去查课,就发现同学们对老师热情多了,黑板也擦得干干净净。“5·12”大地震时,这位老师没办法跑下楼,是同学们把他抬着跑下楼的。
还有件相似的事。当时,有位50多岁的钢琴课老师告诉我,有个学生三周没去上课了。他每周都会打电话提醒学生上课,但这个学生一直没来。随后,我就找学生谈话。以前,会直接批评他,问他怎么不去上课,不好好学习会怎么样……但那次,我只跟学生谈了一点,他的行为不尊重老师。后来,这个学生的行为发生了转变。
这两件事让我感触很深。艺术院校的学生比较有个性,有时专注于自我世界,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显得不足,因此,对学生的品行教育尤为重要,这也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另外,换位思考教育很重要,一些“90后”的学生很自我,在教育中我会尽量用一些方式引导他们换个角度想问题,我觉得换位思考教育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黄:知道,当时充满热情,我觉得年轻人的活力对做好辅导员工作很重要。那时,我们系刚成立,没有学生社团,我就创建了三个,还带领学生开展了很多新的活动。如果五年前谈辅导员工作,我更多会谈工作创新、社团建设等。但现在,我可能会更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细节,更关注他们如何为人处世,我倾向于从人格方面去培养学生,对创新反而不那么看重了。
刚入职时,学工部长问我们,如果学生找你办事,你看都不看他一眼,学生会什么感受?他让我们要换位思考。他说,学生来,我们热情一点、温和一点,他们有困难,我们尽力去帮助,这种温暖会留在学生心里,让他们一辈子受益。
这些话我都记得。有段时间,面对工作压力,我也迷失过。但后来,还是觉得教师对学生有责任,现在我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就是对学生负责。
黄:第三件事是处理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这件事对我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这个男生是我带的第一届学生,一米八五的个头,来自农村。开始,老师记他旷课,他就到办公室来闹,半夜两三点给我打电话。后来,系里领导都知道他了,书记50多岁了,也跟着我一起处理这个事情。但教育谈心都没用,后来这个学生半夜还给书记打电话,甚至还威胁我。系里拿他没办法。
我联系了他的家长,但家长说孩子交给学校了,学校就要负责。后来,我带着他去医院看心理医生,吃药也没用。家长不出面,就得辅导员一直关注他,怕他做出伤害别人或自己的事。这种状况拖了一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直到学生毕业才结束,这个事情确实对我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专家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