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论著集成(全二十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史记论著集成》编纂始末

《史记论著集成》丛书,全书共二十卷,一千二百万言。丛书正式启动于1994年,全书完成于2014年,历经二十载,分三个阶段,两次出版完成。丛书凝聚了当今五十三位专家学者心血,连接中国史记研究会、渭南师范学院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两大协作集体,是当代学术史上的一大创举。丛书借商务印书馆这一高端出版平台出版之际,略述其编纂始末,以志纪念,是为丛书前言。

本文略述始末有三层意思。其一,编纂缘起,即述其编纂意义;其二,编纂历程,述编纂同仁之贡献;其三,“北京会议”结硕果,述有志者事竟成。

一、编纂缘起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最有创造天才的历史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三者集于一身。他有着崇高的人格、坚强的毅力和卓越的史才,所以在两千多年前就写出了一部具有世界史性质的中国古代通史,即纪传体《史记》。这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识见超群的历史巨著,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历史哲学,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辉,是伟大中华人格的凝聚。司马迁是语言的巨匠,他以如椽大笔刻画和塑造了数以百计的各色历史人物的典型形象,惩恶劝善,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提供借鉴与效法的榜样,《史记》也因而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司马迁是继孔子之后最杰出的古代文献学家。他“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融会百家学说、天文地理、人事物事各种知识汇于一编,将各种文化典籍整理编撰为一部历史著作,是文献运用的最高形式,因而《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是民族文化的浓缩。用一句话概括:《史记》是一部体大思精的一代大典,可传之久远的国学根底书。因此,自《史记》问世两千多年来,有不可胜计的中外学者阅读和研究它,因而《史记》早已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史记》全本在朝鲜、日本已流传一千四五百年,它的部分传纪在20世纪翻译成俄、英、德、法、波兰等文,美国学者完成了英文全译本《史记》。

《史记》在国内的流传,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由古及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长串名流学者阅读和研究《史记》。汉代史学大家班彪、班固父子,文献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哲学家扬雄、王充;唐宋文学八大家,史学家刘知几、郑樵,哲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等数十人,明清时代的学问大家、考据家与文史哲各界泰斗如王阳明、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王鸣盛、钱大昕、赵翼、万斯同、王念孙、阎若璩、章学诚等,不胜枚举。近现代的梁启超、刘师培、王国维、胡适、鲁迅、郭沫若、侯外庐、范文澜、朱东润、程金造、白寿彝等,也为大家所熟知。据粗略统计,历代以来至2010年,研究《史记》的学者达两千余人,留下的论著约三百部,论文近五千篇。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史记》研究和《史记》论著,三十年间迅猛发展,发表《史记》论文论著的作者达一千二百余人,占历代以来作者总数的60%;发表的论文总量三千余篇,占历代论文总量的70%;出版的学术论著一百五十余部,占历代总量的45%。综合比较,当代30年间积淀的《史记》研究成果占《史记》问世两千多年来总成果之半,成绩巨大。许多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史记》课,有的高校还成立了研究室。这一切标志着当代《史记》研究步入了一个黄金时代。一方面,《史记》研究深入发展,不断开拓新领域;另一方面日益走向普及,生命之树常青。当前几乎没有一家书店的书架上不摆《史记》的论著,家家出版社都在推陈出新。因为《史记》厚重的历史价值与对民族产生的巨大凝聚力,这一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史记》成为培养中国人民族自信心与爱国主义思想源泉的教科书。司马迁的思想、精神、人格对中国知识阶层、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以至于不研究司马迁和《史记》,就不知中国文化研究从何说起。这就是《史记》由古及今,始终是一门热学的原因。

《史记》流传,各种校勘、注解、考证、评议的论文论著大量出版,形成了一项专门学问,即“史记学”。唐代完成的《史记》三家注,是“史记学”的奠基工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那以来已历经一千四五百年,尚未产生与之相比肩的新的集注本。20世纪30年代,我国东邻日本学术界推出了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走在了“史记学”研究的前沿。这一局面,中国大陆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史记热”和新方法的运用,已然改变,中国“史记学”的研究进入了丰收期,总结性的界碑工程历史地落到了当代《史记》研究者的肩上。《史记论著集成》与《史记疏证》这两项总结性的新时代的界碑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史记论著集成》是为《史记疏证》工程奠基,首先完成。《史记疏证》工程已行程过半,规划在2015年完成。《史记疏证》的完成将为当代《史记》研究的黄金时代画上一个阶段性句号。

以上就是《史记论著集成》丛书的编撰缘起。

二、编纂历程

《史记论著集成》全书二十卷,历经三个阶段,两次出版完成,分述于次。

第一阶段,1994年到2004年,完成《司马迁评传》、《史记精言妙语》、《史记人物与事件》、《史记史学研究》、《史记文学研究》、《司马迁思想研究》、《史记研究史及史记研究家》、《史记论著提要与论文索引》等七卷,单行出版了《司马迁评传》、《史记精言妙语》、《史记题评》、《史记史略》(即“史记研究史”),《史记集评》(原题《历代名家评史记》)、大部分未予出版。这一阶段的参与者主要为张大可、俞樟华、张新科、可永雪、王明信、闫崇东等人,是一个松散的自由组合。发起人为张大可,胸中的长远计划为大型文献整理,继唐代三家注完成一部反映当代学术研究,总结两千年来“史记学”发展的《史记疏证》学术工程。不过,当时还只是一个学术构想,没有完成时间表,走一步看一步,在研究过程中摸索经验,积累成果。提到学术构想,还要追溯到1985年。当年,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在南京召开第六届年会,主题是纪念司马迁诞辰两千一百三十周年。当时作为中年学者的张大可教授,邀请了数位中青年学者座谈,研讨学术界如何协作攻关,组织界碑工程的问题。参会的中年学者有北京师范大学杨燕起、陕西师范大学赵吉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施丁,韩城市学者张天恩,青年才俊有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浙江师范大学俞樟华等。当时提出了“史记会校会注会评”的课题。与会者相约,各自完成手中的计划,数年后条件成熟再议。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韩兆琦教授组织了第三届全国性的《史记》学术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张大可教授重提史记会注的问题,成立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学术小组开展工作,第一步先做《史记》论著的集成工作,课题名称为《史记研究集成》。会后由张大可与俞樟华两教授做先期准备工作,拟定大纲,写出样稿,然后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正式启动。到1994年,张、俞两人经过两年的准备,基本完成了论文索引的工作,制定了编写大纲,完成了二十万字的样稿,条件成熟。1994年9月张大可教授在当时工作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了《史记研究集成》课题学术研讨会,成立编委会,参会学者有安徽师范大学袁传璋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俞樟华教授、河北师范大学王明信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可永雪教授等人。北京师范大学杨燕起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张新科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教授、渭南师范学院梁建邦教授因事未赴会,均表示支持与参与。同时也得到北京师范大学韩兆琦教授、吉林师范学院(今名北华大学)宋嗣廉教授的支持。《史记研究集成》这一学术工程就这样启动了。

第二阶段,从2001年到2005年,完成了《史记研究集成》1—14卷的出版,即《史记论著集成》的初版。2001年中国史记研究会成立,大大推动了《集成》工程的进度,韩兆琦、杨燕起、宋嗣廉等人的论著纳入了《集成》。从1994年起,历经十年,在2004年,完成了1—14卷,限于条件,有些课题还尚未完成,作为阶段性成果,于2005年由华文出版社推出。编写大纲用两句话概括:“融古今中外研究成果于一编,聚当今时贤于一堂”。丛书内容大体囊括了古今《史记》研究成果方方面面的精华摘要与评析,尤着重对《史记》全书内容与蕴含思想的阐释,一编在手,可略知“史记学”两千多年发展的轨迹,以及研究方法。参编作者总计四十人,主创作者十五人,来自全国十一所高校以及数家研究单位。主创作者大都是各高校的骨干教师和《史记》研究者。可以说这套丛书规模,无愧于“融古今《史记》研究成果于一编,聚当今时贤于一堂”的编写计划。《史记研究集成》之义,乃集研究之大成,融汇古今,集已刊发的成果,不是重新撰写。当代成果为主体,所选皆精粹,这就保证了这套《集成》丛书高精尖的质量。高品位,精华录,尖端前沿。《集成》丛书尤其重视工具性、资料性、学术性的统一,因而,具有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例如丛书《史记论著提要与论文索引》卷,即是一部查寻《史记》文献的工具书。迄今为止,这是收录最完善的一本《史记》研究检索工具书。有些难得的资料有赖《集成》丛书而汇集。例如司马迁祠的碑刻,历代咏史记人物诗与咏司马迁诗,如果没有《集成》工作,一般难以寻查。如何开发《史记》的语言价值,《集成》中有“精言妙语”与“世情”即“人生百态”的研究,这些以资料为主的研究融入《集成》,打破了传统的常规,而这正是本套丛书的特点之一。

《史记研究集成》十四卷,各卷的主创人员共有15位学者,我们要特别提到俞樟华、王明信、可永雪、阎崇东等四位,他们十年如一日,选摘论文,撰写提要,做出了默默的奉献。在参编作者中,台湾师范大学李伟泰教授提供了台湾学术界《史记》论著论文目录,日本爱媛大学藤田胜久教授提供了《史记》在日本的流传。此外,各主创作者,都奉献了他们的创作成果供《史记研究集成》采摘。总之,参与《史记研究集成》与支持《史记研究集成》工作的全体成员,共同谱写了一曲司马迁崇高人格与创造精神的赞歌。《史记研究集成》工程体现了伟大人格的凝聚,这是值得自豪的。

第三阶段,从2012年到2014年,完成了对《集成》的修订与扩充,达到二十卷的规模,更名为《史记论著集成》,列入商务印书馆2015年初的出版计划,弥补了华文版初编的不足,较为圆满地完成了《集成》学术工程。第三阶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得益于渭南师范学院与中国史记研究会的合作。渭南师范学院是司马迁故里最高学府,全院师生员工学习司马迁,开展《史记》研究,热情很高,领导极为重视。《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历时二十四年,成为全国学报“名栏”之一,渭南师范学院首创《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每年一卷,已连续编辑出版了八卷,还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了“史记选本丛书”系列著作八种,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渭南师范学院是中国史记研究会成立的创会单位之一,有多名学者是创始会员,积极参与中国史记研究会的学术活动。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动员一个学术团队参与《史记疏证》工程。丁德科教授主持渭南师范学院工作,任职院长,加大对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投入,加强渭南师范学院与中国史记研究会的合作。2012年,渭南师范学院聘请张大可教授为客座教授。2013年渭南师范学院成立“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聘请张大可教授为名誉院长、顾问,《集成》的修订与扩编提上议事日程。渭南师范学院有十五位学者加入《史记论著集成》主创作者队伍,完成论著五卷,参编五卷。中国史记研究会的主创学者受聘为渭南师范学院“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客座教授,因此《史记论著丛书》二十卷纳入“渭南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由商务印书馆推出,提高了这套丛书的档次。渭南师范学院的学者团队与中国史记研究会学者团队紧密协作,可以说是共建了一支“史记学”研究的国家级团队,必将提高渭南师范学院“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的知名度,有利于“史记学”的发展。渭南师范学院与中国史记研究会的合作是第三阶段《集成》工作的最大亮点,下一节还要详说。

三、“北京会议”结硕果

《史记论著集成》是中国史记研究会与陕西司马迁故里的最高学府,渭南师范学院“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协作的一项学术成果,也是一个集体协作攻关总结性界碑工程的一个范例。丛书两位主编,张大可、丁德科。张大可教授代表中国史记研究会,历任研究会三届常务副会长,现任研究会会长,是《史记论著集成》工程的发起者与组织者,以及定稿者,出版《史记研究》、《史记新注》、《史记论赞辑释》、《史记文献研究》、《史记精言妙语》、《史记选评》、《史记二十讲》、《司马迁评传》等多种《史记》研究论著,独树一帜。丁德科教授,现任陕西渭南师范学院院长,代表渭南师范学院“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及其学者团队。丁德科教授是语言学者,他的语言专著《渭北(铜川地区)方言研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引人关注。丁德科教授雅爱《史记》,他主持渭南师范学院工作以来,大力推动《史记》研究,带动其他学科,短短数年使渭南师范学院的学术研究有长足的发展。丁德科教授作为院长,十分关注渭南师范学院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与中国史记研究会的合作,他亲自带领学术团队参加中国史记研究会的年会活动,被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选为学术顾问。丁德科教授提出《史记》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应当普及于世界,中国人应当亲手把《史记》译成英文。《史记论著集成》的编纂也是在丁德科教授建议下启动的,亲自挂帅,组建渭南师范学院十五人的学术团队参与,其中教授九人,副教授四人,讲师一人,编审一人,以渭南师范学院的最强阵容投入《史记论著集成》编撰。没有丁德科院长的热情,以及渭南师范学院学术团队的参与,就没有《史记论著集成》第三阶段的编纂,也就没有商务版《史记论著集成》二十卷的问世。

公元2013年12月2日,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由商务印书馆承办,2013年12月2日成立大会在商务印书馆二楼礼堂举行。下午东道主商务印书馆主持了各方协作座谈会,参会各方有中国史记研究会、北京史记研究会、渭南司马迁研究院、司马迁故里韩城市社会各界嘉宾欢聚一堂携手共同推进司马迁与《史记》的深入研究与普及工作达成共识。2013年12月2日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将在“史记学”发展史上成为一个坐标纪念日,与会者称之为“北京会议”。渭南师范学院丁德科院长率领“司马迁研究院”五人团队参加北京史记研究会的成立大会,祝贺北京史记研究会的成立。渭南师范学院司马迁研究院向全国开放,紧密与中国史记研究会、北京史记研究会协作,将聘请两会的知名学者为渭南师范学院“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的客座教授。座谈会开得生动活泼,达成如下共识:一致认为《史记》是中国人的一部国学根底书,爱国主义思想与人伦道德理念的源泉,司马迁是与孔子并提的文化伟人,弘扬司马迁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北京会议”达成以渭南师范学院司马迁研究院为研究基地,商务印书馆为《史记》研究成果出版重镇,中国史记研究会、北京史记研究会为全国学人联系纽带,三方协作共襄盛举,这是百年大计。《史记论著集成》作为各方协作的第一个成果列为渭南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出版,具有重大的开启意义。三方协作初见成效。

全套丛书二十卷书目及主创作者如次:

第一卷  司马迁评传  张大可著

第二卷  史记题评与历代咏史记诗歌选  韩兆琦  张大可 宋嗣廉 梁燕玲编著

第三卷  史记学概要  张大可  凌朝栋  曹强著

第四卷  史记论赞与世情研究  张大可  梁建邦著  王亚玲核校

第五卷  史记精言妙语  张大可辑释

第六卷  史记集评  杨燕起  陈可青  赖长扬汇辑

第七卷  史记人物与事件  王明信  可永雪编著

第八卷  史记史学研究  阎崇东著

第九卷  史记文学研究  可永雪著

第十卷  司马迁思想研究  王明信  俞樟华著

第十一卷  史记文献与编纂学研究  张大可  赵生群等著  韦爱萍核校

第十二卷  史记版本与三家注研究  张玉春  应三玉著

第十三卷  史记研究史与史记研究家  张新科  俞樟华等著

第十四卷  史记疑案研究  王晓红  王麦巧选编

第十五卷  历代史记论文粹编  马雅琴  梁红仙  袁梁选编

第十六卷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名栏论文粹编(上)  王炳社 詹歆睿  王双喜选编

第十七卷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名栏论文粹编(下)  王炳社  詹歆睿  王双喜选编

第十八卷  从《老子》到《史记》一统思想论  丁德科著

第十九卷  史记地名汇释表  许盘清编著

第二十卷  史记论著提要与论文索引  张大可  俞樟华  梁建邦编

上列《史记论著集成》二十卷,主创作者三十位学者,参编作者总计五十五人。主创作者与参编作者,均在各分卷中有简介,这里不作一一介绍。主创作者列名于编委会。

综上,《史记论著集成》编撰始末,从1994年启动到20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历经二十年三个阶段的编纂,两次出版,才得以完成,若上溯到1985年项目的提出,整整三十年,一代人的长期努力,有志者事竟成。回首过程,我们衷心感谢丛书全体数十位编撰学者的精诚合作,感谢渭南师范学院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的学术团队,走出封闭,面向全国开放,积极地紧密地与中国史记研究会、北京史记研究会、商务印书馆三方协作,搭建学术界广阔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有大舞台才有大演出。《史记论著集成》的出版是学术界大舞台合唱的一个象征。丛书编委会借此出版之际,记其始末,以志纪念,以资勉励。西安著名书法家文则天为“史记论著集成”题写书名,借此一并致谢。

是为前言

《史记论著集成》编委会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