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立美术论集(上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醉写江山满纸新
——记关山月艺术流年

1912年10月25日,当今画坛岭南派巨匠关山月,诞生在广东省阳江县埠场果园村。

溢彩童年

这里环境优美。一条小溪缓缓从村边流过,河边有两株两个人都无法合抱的大榕树,浓荫蔽日,甚为凉爽。村前的小池塘鱼戏其中,清澈宜人。夏秋之季,石榴、菠萝、香蕉等水果纷纷上市。共有十八户人家的小村虽然清贫,但彼此和睦相处,不乏田园生活的乐趣。

关山月,乳名迎新,生长在世代书香门第。祖父鹤俦,是清朝拔贡,有农田十余亩,书斋旁的小花园置翠竹、梅花,生活尚算殷实。其父籍农,沉浸诗书,不擅经营,家道因而逐渐破落。迎新共有兄、弟、妹八人,除已独立生活的大哥泽霖为同父异母之外,他与弟妹皆为父妾关陈氏所生。当时主要靠当小学教员的父亲挣些微薄薪水度日,生活甚为拮据。

1918年,迎新入乡间私塾。1922年随父到溪头镇进织小学读初小。1925年,去父亲执教的平岗小学读高小,取学名关泽霈。这所小学坐落在普济禅堂,禅堂周围是一片香雪海。课余之时,泽霈不时到这里写生。六十年后,也就是1985年,当平岗小学(现在的奋兴中学)校庆时,关山月曾寄诗贺云:“六十年来感育培,欣逢校庆未能回;虽忘普济堂中景,犹记孜孜学画梅。”

当时他发疯似地迷恋上画画,见鸡画鸡,见狗画狗,不停地临摹香烟盒子中有图画的小卡片和门画,后来借到一本《芥子园画谱》,更是爱不释手。

泽霈之父感于世道艰辛,认为只有刻苦读书才有可能在社会上取得立锥之地,最初并不同意泽霈学画。但后来看见儿子天资聪颖,颇显才华,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打从心里阻拦了。

1928年,泽霈在阳江师范上初中。课余经常为别人画扇面、门帘、帐楣等,并受亲友之托,为其长辈画炭像,名传乡里。

岭南画派

30年代,广东一带的国画界,以岭南画派最为活跃并且极具影响力。该派创始人高剑父,早年师居廉学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孙中山先生创立同盟会时,成为早期盟员。翌年游学日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回国后,担任同盟会广东支会会长,在省、港、澳开展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动,并亲自参加黄花岗之役和光复广州的战役。

辛亥革命后,这位民主革命家潜心美术教育,创办春睡画院。他与陈树人、高奇峰等人同声反对陈陈相因,主张“融合古今、折中中外”,提出了紧跟时代脚步,创作“新兴的中国画,时代的中国画,革命的中国画”。

这些思想,后来在高剑父于抗战期间所写的《我的现代画(新国画)观》一文中,有精辟的论述。其中写道:“兄弟追随总理(孙中山先生)做政治革命以后,就感觉到我国艺术实有革新之必要。这三十年来,吹起号角、摇旗呐喊起来,大声疾呼要艺术革命……我之艺术思想、手稿,不是要打倒古人、推翻古人、消灭古人,是欲取古人之长,舍古人之短,弃其不合现代的、不合理的东西。是以历史的遗传与世界现代学术合一之研究,更吸收各国古今绘画特长,作为自身营养,使成为自身血肉,造成我国现代绘画之新生命。”

1937年春节,高剑父在广州长堤青年会举办春睡画院师生画展,遭到了保守势力的辱骂和攻击。但是一幅幅充满生气的画面,打动了关泽霈的心,使这位青年无比兴奋,他在心底里成了高剑父艺术革新的追随者。同年,关泽霈考入了免收学费的广州市立师范本科。

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日军进犯,举国上下要求抗日。在爱国热潮感召下,关泽霈于入校第二年的校庆画展中,展出了他所创作的《威武抗日将领》,并且受到师生称赞。此外,他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画抵制日货的漫画,并以“子云”为笔名,在阳江举办了个人画展。

在广州市立师范的最后一个学期,关泽霈按照实习要求,经香港到上海、苏州、杭州、南京一带考察教育工作。此行,他饱览了江南秀丽的风光,并把许多美景收入画中。

1933年,关泽霈即将在广州市立师范毕业之前,他的幼妹、大母、生母相继去世。毕业后,广州市九三小学聘他为教师。随即父亲去世。原已破败的家庭,此时骤然坍塌。

师从高剑父

父母去世后,关泽霈因实在无法维持生活,所以把小弟送到了已出嫁的妹妹那里,并把另外两个弟弟送进了孤儿院,还有一个6岁的弟弟,则带在身边。

在他任教的学校里,有一位人品极好的女学生李淑真,当时她16岁,因父母亲去世,贫困无家可归,甚为可怜。

在友人促成下,1935年9月2日,关泽霈与她结为伉俪。婚后的生活依旧十分艰苦,但两情相悦,志同道合,倒也增添了不少温馨。

就在这一年,高剑父除主持春睡画院的教学外,还在广州中山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担任教授。同时决定每周安排两个晚上,到中山大学教授绘画创作。

关泽霈听到这个消息,为了亲聆岭南派大师高剑父的教诲,赶紧跑到中山大学报名。但招生简章规定,只招收具有本校学历之学生。泽霈求学心切,于是找到正在中大就读的旧时学友温泽民,借温的学生证并以温的姓名报了名。

高剑父见关泽霈刻苦学习、才华出众,在课堂上问他叫什么名字,关泽霈这才如实禀告老师。高剑父深为他坚毅不拔的学习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入室弟子,免收学费,并为之取艺名“关山月”。

高剑父主张为社会而艺术。他认为,国难当头,为唤起民众爱国意识,应该强调抗日题材,多表现一点民间疾苦。他主张推陈出新,但并不是全盘西化,而是要以中华民族特有传统为基础,吸收外国古今绘画之长,如透视、解剖等科学表现技法,以造就具有时代风采的国画。

这些谆谆教导,使得关山月日后创作时,恪守艺以载道的宗旨,不断地以沉雄豪纵的笔墨,谱写着时代之歌。

当时日军大举侵华,兵荒马乱,灾民遍野。九三小学被迫停办。失业后的关山月没有收入,生活陷入更大困境。经友人介绍,妻子李淑真到顺德县一所小学当代课教师,更名“李小平”。

抗战画展

1937年5月,日军直逼南粤,并不时对广州进行空袭。春睡画院无法维持正常教学活动,于是高剑父带领着学生,来到广州郊外的四会县农村写生。

10月21日,广州陷落。此时尚在四会的关山月等三名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非常震惊。

不久,关山月听说高剑父老师已逃至澳门。为了寻师学艺,他背起自己的画稿,告别了相送的同学,向澳门的方向前进。

高剑父是在广州失守前夕,随着难民潮来到澳门,暂住在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古刹普济禅院。关山月不顾遍地烽烟、千里寻师的精神,深深感动了高剑父。他让这位弟子见到了许多珍藏,并临摹了一些古画。

来到澳门的关山月,回忆一路上所目睹的仓皇逃亡的人群以及百业萧条的景象,非常悲愤。他除了经常到海湾的渔船上写生外,也开始创作抗日题材的作品。

他在1939年完成的《从城市撤退》一画的长跋中,记叙了这段经历和当时的心情。跋中写道,广州被日军占领后,“余从绥江出走,历时四十天,步行近千里,始由广州湾抵港,辗转来澳。当时途中避难之苦,凡所遇、所见、所闻、所感,无不悲惨绝伦,能侥幸逃亡者似为大幸,但身世飘零,都无归宿,不知何去何从!且其中有老有幼、有残疾、有怀妊者,狼狈情形不言而喻。”

这些作品,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关山月积极地以画笔抨击日军暴行,如《渔民之劫》描绘了在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下,海港被毁的惨景。《三灶岛外所见》表现三灶岛渔民在日军焚烧渔船后,无家可归的情境。1939年,关山月在朋友帮助下,于澳门濠光中学举办了首届抗战画展。在香港编辑《今日中国》画报的叶浅予和《星岛日报》编辑张光宇,见到报纸所登的消息后,特意赶来参观画展。由于他们的大力协助,此展于澳门结束后,搬到香港继展。当时在港的文化界人士端木蕻良、徐迟、叶灵凤等,纷纷撰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渔民之劫》《三灶岛外所见》《南瓜》《渔娃》四幅作品,被选送莫斯科,参加了由苏联主办的“中国美术展览”。

奔赴前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山月决心奔赴前线,以自己的绘画为抗战服务。与高剑父告别时,老师曾书写“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相赠,告诫心爱的弟子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保持高尚品格。

恩师的教诲,对关山月的一生有着深远影响。他在1979年纪念高剑父百岁诞辰时曾作诗云:“少小涂鸦学步时,彷徨歧路遇恩师;曾忧泉水出山浊,砥砺终生幸自持。”其情深意切,可见一斑。1940年3月,关山月来到香港,他为了上前线参加抗战,从鲨鱼涌偷渡日军封锁线,历时一个半月,才辗转来到当时广东的临时省会韶关。可是在这里,达官显贵苟且偷安,灯红酒绿,没一点抗战的气氛。自然也就不需要像关山月这样专门为抗日跑来的青年画家。

关山月虽在此地举办了个人抗战画展,却找不到工作,报国无门,于是他决心到处举办抗战画展,深入民间生活,师法自然,坚持走为社会而艺术的道路。自此开始了万里行程,从韶关来到了桂林。

当时的桂林,是大西南的文化中心之一;全国许多文化名人都集聚在这里,关山月因此结识了不少朋友。到桂林后不久,时在1940年秋,他便在这里举办了个人抗战画展,《救亡日报》并特地为此次画展出版了专刊。

当地绮丽秀美的风光使他激动不已,以致每日早出晚归,画遍从桂林到阳朔的山山水水,并创作了约0.3米宽、26余米长的手卷《漓江百里图》。此外,还有《訾洲晚霞》《月牙山全景》《桃花江》等作品。

1941年4月中旬,关山月在桂林举办了第二次个人画展,获得好评。随后,他只身游历黔川,在贵阳、重庆举办“关山月抗战画展”。展后,他到乐山观赏了71米高的天下第一大佛,漫游岷江、青衣江。这一段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以造化为师的重要性,体会出如果艺术家对客观世界没有深切感悟,作品就绝不会具有生命力。当时他便刻了两枚闲章——“领略古法生新奇”以及“天渊万类皆吾师”。

同年秋,已经失散三年的妻子李小平找到桂林,与他团聚。为抒发这次重逢的喜悦,关山月刻了一枚闲章:“关山无恙,明月重圆”。

壮游西南

1941年冬,关山月夫妇从桂林来到贵州的花溪。这里风景优美,有飞珠溅玉的桃花滩瀑布,有晶莹透澈的溪水。在黄果树,他登上峭壁画中国最大的瀑布,而后顺着蜿蜒的山路,深入苗寨写生。

关山月在贵阳举办了第二次个人画展。翌年二月,关山月夫妇从贵阳坐敞篷货车,顺着盘旋险峻的山路,来到春城,举办了抗战画展。徐悲鸿出席开幕式,并给予很大的鼓励。

随后,由昆明赴泸州,再登船沿岷江绝壁险滩至重庆。途中,他特意去乐山看望了好友李国平,并以这位生活拮据的学者为范本,创作了《今日教授之生活》。不久,在重庆所办的个展上,关山月结识了陕西画家赵望云。画展结束后,经赵望云推荐,关山月伉俪到成都,住进了督院街法比瑞同学会。

过了中秋节,关山月画展在成都市美术协会开幕。美学家朱光潜看过展览之后,来信赞赏:“先生画法,备中西之长,兼具雄奇优美之胜,竿头日进,必能独树一帜……先生于群趋浅薄之际,瞑心孤往甚丰,将来能大有幸于艺术界也。”可见此展影响之大。

在成都的画展结束后,关山月应李国平之邀,又到乐山展出。

李国平在《漓江百里图》上题道:“历尽江山快壮游,桂林秋色画中浮。还教走笔三千里,抹尽烟云到益州。”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其昌,也为此图写了长跋。其中题道:“关君展是卷于嘉州,仆往观焉,而始惊叹以为三百年来所不曾有。……闻人言,阳朔山水奇绝甲环宇,辄闭目幻象,不知作何状,读关君此图而领味其神灵,故知关君丹青之功,亦足以移人而摄神矣。”

来自文化界俊杰、名士的鼓励,使关山月深受感动。

西叩敦煌

关山月在西南写生后,深深体会出“不动就没有画”的况味。他在成都开过了画展,便决心到大西北写生,最终到敦煌石窟,临摩研究古代佛教壁画。1943年夏,关氏夫妇与画家赵望云、张振铎结伴,准备按照计划踏上旅途。

就在此时,关山月接到陈树人推荐他到重庆国立艺专担任美术教授的信函。陈树人是当时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他是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留学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42年春,关山月第一次至重庆举办抗战画展时,曾经拜见过这位师伯。

陈树人的显赫地位以及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使他的推荐极具分量。关山月再三斟酌这个意外的好消息,但为了丰富生活经验,仍决心漫游西北,不改初衷。于是他恭恭敬敬地回了陈树人一封信,说明原委,婉言推辞了这项教职。

关山月一行,从成都坐车先到西安,在这里开完画展后,立即攀登华山。他们从山谷的玉泉院起,经青柯坪、回心石、千尺幢、苍龙岭,一路盘旋而上。俯眺三秦,旷莽无际,远视山峦,正如李白在诗中所吟:“三峰并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关山月把眼前的雄伟风光,一一尽收笔底。

从西安到兰州,关山月照例先开画展,而后骑着骆驼或骡马,沿祁连山进入全长约1000公里山路的河西走廊。一行人沿途忍饥受寒,十分艰苦。

关山月由四季常青的南粤,来到这“平沙莽莽绝人烟”的塞外,对这里的一切景色,都感到非常新鲜。到张掖后,关山月与赵望云、张振铎骑马登祁连山,深入藏族、哈萨克族牧民的居住地写生。在这里所体验的生活感受,使他日后创作出了《祁连放牧》《牧民迁徙图》等作品。

出了祁连山,则是一望无际、黄沙漠漠的戈壁滩。盛唐时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早已成为绝响。一行人经过长途跋涉,最终来到敦煌。自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敦煌就成了总绾华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代的书法家张芝、晋代的书法家索靖,都出于此地。然而现在,这座小城萧索、孤寂,再也看不到昔日的辉煌。

在莫高窟,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热忱地接待了他们。莫高窟位于鸣沙山,始凿于公元366年,经五胡十六国、隋、唐、宋、元等朝代,先后近千年,代代都有开凿。据说共有石窟492个、2000余尊造像,以及4.5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关山月每天在妻子的协助下,进窟临摹菩萨、飞天等壁画。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了近百幅作品。后来常书鸿在《关山月敦煌壁画临摹工作赞》一文中,记述了他们的工作情形。

“我当时和山月、望云两位老画友在塞外会见倾谈时,话题都围绕着如何自四世纪到十四世纪敦煌艺术演变发展的多阶段成就中,吸取借鉴,为现代中国艺术的新创造推陈出新。深得山月和望云二位的赞同。他们到了敦煌如入宝山,尤其是山月和夫人,自己背着板凳、画板、颜料、水壶、烛火,攀登危岩断壁的石窟之间,整日留在暗黑的洞窟里,在破楼残壁、晦暗不定的烛火前,秉笔作画,使我们十分感动。我十分赞赏山月画友以水墨大笔刻画人物的功夫,寥寥几笔,显示出北魏时期气势磅礴的神韵!”

离开敦煌时,已是大雪纷飞的冬季。回到兰州,关山月与赵望云、张振铎分手后,又不顾严寒,与妻子远赴青海写生。接着创作了《塞外驼铃》《黄河冰桥》《敦煌千佛洞》《青海塔尔寺庙会》《蒙民游牧图》等作品。

因为关山月夫妇曾经忍受饥寒,在满目黄沙中骑着骆驼或骡马行进于杳无人烟的河西走廊,所以他画的《塞外驼铃》颇显苍凉。画中的驼队表现了贫苦民众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恶劣环境的抗争,宛如一曲羌笛,粗犷、悲怆,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情景。此举为当时弥漫着复古、临摹颓风的画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1944年春,关山月回到了蓉城。

造化之功

1944年冬,经过近一年的创作和准备,关山月的“西北纪游画展”,在重庆隆重开幕。

展出作品皆为描绘大西北的山川风物,以及部分在敦煌临摹的壁画,这些作品气势雄浑,沉郁苍凉,受到广泛好评。

在1948年徐悲鸿为关山月《西南西北旅行写生画集》一书所写的序言中,便曾提及:“关君旅游塞外,出玉门,望天山,生活于中亚细亚者颇久。以红棉巨榕乡人,而抵平沙万里之境,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陶醉于心,尽力挥写,又游敦煌,探古艺宝库,捆载至重庆展览,更觉其风格大变,造诣愈高,信乎善学者之行万里路,获益深也。”寥寥数语,堪称是关山月这段艺术生涯的生动写照。

郭沫若也多次亲临画展,并在展出结束后,为关山月的几幅作品题诗作跋,其中,他在《蒙民牧居》上跋曰:“国画之凋敝久矣,山水、人物、翎毛、花草,无一不陷入古人窠臼而不能自拔。尤悖理者,厥为山水画。虽林壑水石与今世无殊,而亭阁、楼台、人物、衣冠必准古制。揆厥缘由,盖因明、清之际,诸大家因宋社沦亡,河山之痛,沉亘于胸,故采取逃避现实一途,以为烟幕耳!八大有题画诗云:‘郭家皴法云头少,董老麻皮树上多。相见时人解图画,一般还写宋山河’,最足道破此中秘密,惟相沿既久,遂成积习,初意丧失而成株守。

“三百年来,此道盖几于熄灭。近来有革新之意,终因成见太深,怯者亦不敢过与社会为敌。关君山月屡游西北,于边疆生活多所研究,纯以写生之法出之,力破陋习;国画之曙光,吾子此焉见之。”

郭沫若上述诸语,除有针砭时弊、鼓励后学之意,也的确是对关山月不畏艰难、深入生活,勇于革新国画的精神,做出了非常中肯的评价。

在这次画展上,美国驻重庆大使馆的一位新闻官员,提出愿以重金购买关山月在莫高窟临摹的壁画。然而,画家非常珍爱这批作品,不忍割爱,婉言谢绝了。

关山月清楚地知道,这次画展得以成功,主要是以造化为师,在作品中用心表现了壮丽山川和灿烂文化的结果。

西南、西北之行,使他眼界大开。他于此时所写的“法度随时变,江山教我图”“少长群贤足我法,天渊万类皆吾师”等诗句,足以反映出他对继承与创新、创作与生活等问题的明确看法。可以说,这次画展,标志着他于告别恩师高剑父之后,在创作道路上,已经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初渡南洋

1946年秋,关山月夫妇由成都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广州,随即前往拜见抗战胜利后自澳门返穗的恩师高剑父,敬请恩师审阅了这些年所画的作品。在高剑父建议下,关山月在广州举办了“西南西北纪游画展”。这时候,高剑父创办南中美术学校,取代了过去的春睡画院,有许多弟子都在这里任教。关山月时常前往相聚,切磋技艺,倒也热闹。

1947年春,陈树人由上海来广州探亲。高剑父、陈树人与黎葛民、赵少昂、关山月、杨善深举办了联合画展,展出作品百余幅,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一时传为美谈。

由于参展画家有着师承关系、共同的艺术主张以及地域性的特点,自此,“岭南画派”一词,在美术界广为传扬,并被认同。所以说,这次画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为了纪念这次展出,六人合影留念,并在照片下各自签了名。此外,六人合作画了一幅花卉,商定以抽签方式确定画的归属,结果关山月得到此画,一直珍藏至今。

1947年夏,他在整理完西南、西北写生画稿后,再度萌发了外出写生的念头。这时,恰好已卸任的国民政府两广监察使刘侯武要去泰国,在刘的建议和关照下,关山月开始了南洋之行。

在曼谷,经由刘侯武的介绍,关山月结识了当地侨领李之绵。李之绵陪同关山月畅游越亚伦寺、玉佛寺、白云寺等泰国著名佛教圣地。后来根据写生的素材,创作了《泰国佛塔》。离开曼谷,他接着前往清迈、南邦、土拉差、华欣、合艾等地观光。湄公河两岸秀丽的景色,洋溢着异国的热带情调。他把在这里的深切感受,孕育了《椰林集市》等作品。

关山月于泰国逗留了三个月,后到吉隆坡热带植物园写生,并在新加坡受到了南洋美专校长林学大,以及油画家刘抗等人的热烈欢迎。

在曼谷时,关山月与由广东汕头来此旅游的花鸟画家王兰若相识,二人一见如故,并于曼谷、清迈、槟榔屿、吉隆坡、新加坡等地,联袂举行画展。

1948年1月,关山月接到老师高剑父邀他出任广州市艺专教授兼中国画科主任的信件后,由狮城坐轮船回到了广州。

人间画会

日本投降时,关山月曾经欣喜若狂。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他看到接收大员大发国难财、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时,甚感失望。

1948年,广州市货币贬值,官场腐败,民不聊生。有的体弱多病的老人到慈善机构领取稀粥时,竟倒毙在排队的长龙中。眼前所见,促使他创作了《平价食堂》。

此时,关山月的生活十分清贫,但他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除了不停创作,还在香港和上海举办了西南、西北、南洋写生画展。在李之绵资助下,由高剑父题签,关山月出版了《西南西北纪游画集》和《南洋纪游画集》。

1949年春,关山月在广州市立艺专当教授得来的工资,是金圆券,一天贬值几次,无法养家糊口。这使得他在教育界掀起的“反饥饿、反迫害”浪潮影响下,第一次从画室走上了街头,参加大游行。时隔不久,中山大学几位教师因在报纸上宣扬进步思想,被捕入狱。此事在广州各大学引起了强烈反响,关山月毅然参加了到中山大学慰问的活动。三天后,他突然收到画有手枪和子弹的恐吓信。在朋友劝说下,为防不测,关山月随即避居香港。

到香港后,关山月投奔了老友、美术评论家黄茅。黄茅为了安置关山月,马上将此事告诉了香港“人间画会”地下党负责人黄新波。

“人间画会”是中共在香港的一个外围组织,会长张光宇,以团结在港或来港的左派画家为己任。就这样,“人间画会”把关山月接到香港文协,与版画家张漾兮等人住在一起。

关山月逃离广州至香港后,妻子李小平为了与他秘密通信,曾取养父李秋山、生父黄有姓名中的各一字,化名“李秋璜”。不久她迁来香港,这个名字叫开了,她也觉得不错,于是正式更名。

在香港,关山月参加了“人间画会”,与中共在香港文协的负责人邵荃麟、夏衍等人有所接触。在报上发表了描绘香港平民生活百态的速写、针砭时弊的漫画,以及为谷柳小说《虾球传》画了连环漫画。这些大众化的作品,反映了他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加强了画家的社会责任感。

此时京、津相继解放,国民党撤守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关山月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代表,准备去北京出席这次盛会。但因交通受阻,没能成行。这时,他参加了“人间画会”为庆祝人民解放军攻克广州,由在港的左派画家二十余人集体绘制大型宣传画的活动。1949年11月中旬,张光宇、关山月、黄茅等人,把这幅高40多米的画带到广州,第二天,从当时广州市最高建筑物爱群大厦的第13层一直垂挂到一楼,场面甚为壮观。

教学改革

1950年,华南文艺学院成立。当时广州市立艺专并入该院艺术部,关山月任该部副主任。同时当选为华南文联委员、全国美协常委。同年11月,学院师生去农村参加土地改革,为时三年。关山月带学生去的是宝安县,一年后又被调到云浮县土改队,担任县人民法院副庭长。

1953年“土改”结束后,正值中南美专成立,关山月出任副校长兼附中校长,从广州随校迁往武昌。此时关山月虽因土改而搁笔三年,但返校后,他不离教职,同时从事创作。

1954年,他带领学生去南湾水库写生,创作了在当时极有影响的《新开发的公路》。此图并没有正面描绘轰轰烈烈的开山修路场面,而是以侧面落笔,着意描写了深山老林中一群猴子在车辆出现于山间公路上时,它们充满新奇、惊恐的神态,并以此来衬托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是多么艰辛困苦。这一巧妙的构思,使得画面很有诗意,且非常含蓄。这些富于启示力的形象,能够唤起观者对于时空的联想。因而画家是将读者的想象作为画面形象与意境的外部构成因素,纳入了创作过程。观者所参与的再创造,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1955年,参加春节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

1956年,关山月与西安美专副校长刘蒙天一起访问波兰。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写生作品60余幅,并在中国驻波兰大使馆举办了画展,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出席酒会。关山月所画的《肖邦故居》《华沙旧城》《革但尼海港》等作品,受到了与会者的称赞。回国途经莫斯科,参观了“社会主义造型艺术展”和特列契雅科夫美术馆。

从50年代起,苏联旨在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绘画,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美术界的某些人,却滋长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情绪——以至于有人在抨击国画因循守旧的同时,连带否定了国画存在的价值。比如当时美术院校只设彩墨画系,取消中国画系。面对这种情况,关山月在运用解剖、透视等西方绘画的基础上,力主建立以线条表现物象结构、质感、神采的中国画新的教学体系,反对以西方素描取代并否定传统绘画的造型方法。

1957年,关山月在文化部艺术教育司召开的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美术院校要设立中国画系的建议。这个建议,在会后得到采纳。

1958年,中南美专由武昌迁至广州,经调整充实,改建为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任院长,关山月任副院长兼附中校长。

在关山月倡议下,成立了中国画系,自己兼任系主任,自此开始了中国人物画基础教学的改革。日后在画坛上颇有影响力的王玉钰等人,即是这个时期的高才生。

12月,到法国、比利时、瑞士举办“中国近百年绘画展览”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因参与在北京修建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必须立即回国,关山月奉命去日内瓦接替他主持展出工作。

此展共展出从清末赵之谦、吴昌硕到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的百余幅作品。在巴黎展出一个月期间,他参观了卢浮宫和罗丹美术馆,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的作品。途经荷兰时,又去了伦勃朗美术馆。在这一段时间,创作了《巴黎街头拾得》《罗瓦河畔牧场》等作品。

江山多娇

1959年5月,人民大会堂主体结构工程已经完成,内部装修正在加紧施工。傅抱石和关山月应召进京,接受了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图画《江山如此多娇》的任务。关于这段往事,关山月在多篇文章中,曾有所记述。

1987年他在《怀郭老》中即曾写道:“画《江山如此多娇》过的第一关是草图关,这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关。我与抱石两人终日为如何表现这一重大主题而苦思冥想,虽然反复画了不少草图,但连自己都感到不满意,为此发愁。”在这个时刻,陈毅和郭沫若在某天下午两点半来了,看过他们的草图后,提了不少宝贵意见,等他们离开时,已是6点半了,大家约定了下一次审稿时间。

“打草稿毕竟是最关键的,草图通不过就不能全面施工,因而此后定为每周审两次稿。每次审稿,陈总、郭老一般都来。

“经过不断讨论反复修改,草图大约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定案。……稿子这一关虽然通过了,我和抱石又都在担心过第二关,因为我俩从来没有合作过,而且画九公尺乘六点五公尺这样巨幅的画,也都毫无经验,各自的风格又不大相同,难免各有心事。……于是郭老明确地提出意见:‘一定要保持各自的风格,但又一定要使画面求得和谐、统一。’

“最后,我们从创作过程中也总结出两点经验,其一是,首先从实际出发,谁熟悉什么,谁就来动手画什么,但事前都经过一番共同研究,意见统一了才动笔落墨。其二是,谁都是主角,也都是配角,大家都要甘于当对方的助手。”

创作是从当年的5月开始,直到9月中旬,才算大致完成。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自有其一席之地。这同时意味着,关山月自西南、西北写生之后,在创作生涯中,又跨入一个新的阶段。

东北写生

“得意云山行处有,称心烟雨写时来”“尺图每自胸中出,万里都经脚底行”,关山月这些精彩的联句,是他在一生中师法造化的真实写照。

完成《江山如此多娇》之后,1961年初夏,关山月与傅抱石在北京商定,结伴同往从未到过的东北地区写生。国务院办公厅对他们的写生计划热烈支持,立即通知东北三省在交通、食宿等方面提供必要协助。北京电影制片厂也特别派出摄影组,专门为此行拍摄了一部纪录影片。

6月初,关山月和傅抱石由北京来到吉林省长春市。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驱车驶向海拔2700多米高的长白山麓。

长白山在秦代之前称不咸山,汉代称单单大岭,此后几易其名,从金代始称长白山至今。据说此称来源,系因山上终年积雪。他们的汽车沿着山路蜿蜒而上,山势愈高气温愈低,穿过原始大森林,往上则是耐高寒、被风吹得弯向一边的岳桦林带。放眼山峦,一望无际的林涛浑然苍莽,气势沉雄。再往上,他们徒步登上了天池。

天池,是因火山爆发形成的高山湖泊。此湖南北长5公里,东西长3公里多,深370多米,在群峰环抱之中,宛如晶莹湛蓝的宝石。它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发源地。天池水经北门口,沿乘槎河徐徐流淌1000米左右,突然化为白练湍飞而下,声如奔雷,极为壮观。

二人在这里写生后,回到了长春。关山月创作了《长白飞瀑》《林海》《枯木逢春》等作品。接着他们继续前行,去延边,游图们江、牡丹江、镜泊湖,访问了哈尔滨等地。

关山月与傅抱石东北之行三月余,各创作作品数十幅,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次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画册《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选》,并由郭沫若题签。

关山月自创作《江山如此多娇》之后,为能与傅抱石同行东北,甚感快慰。他在上述画集的前言之中这样写道:“因为我们是形影不离的,不是望衡对宇,就是比门而居,一幅未竟,往往几次丢下画笔,坐拢来议论一番,互相琢磨、互相帮助,所以就我们个人来说,这段生活也是不可多得的。”

后来他在《傅抱石兄逝世近廿周年感怀二首》中,也曾倾诉衷情:“同行难得真知己,共诉平生抱负心;描绘江山曾合作,磋磨笔墨力图新。醉游长白丹青叠,极望天池镜影频;一别廿年成永别,春来佳日倍思亲。”

自东北壮游后,1964年关山月又与黄新波、方人定、余本到山西写生。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南国水乡》《雨后云山》《榕荫曲》《春到雁门》《疾风知劲草》《千帆待发》等作品,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关山月作品选集》。

大江破峡

“文革”开始,关山月因所画梅花有梅枝向下的构图,被诬指为“攻击社会主义”,受到批斗,下放干校,不准作画,从此放下画笔7年,直至1971年担任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副主任后,才出现转机。

1973年,他创作了《绿色长城》(图1),翌年,完成《俏不争春》,均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alt

图1

关于《绿色长城》,1980年12月,关山月在《我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提及:“《湖南日报》的颜家龙同志问我,最喜欢自己画的哪些画?当然,我也有自己比较喜欢的画,如《绿色长城》。因为我产生画这幅画的念头,有今天的时代因素,也有童年时代的感情。我在这幅画中,不是画技巧,而是画感情,也画群众的感情。

“说来话长,我童年时跟父亲到离家乡六十里外的一个小镇上去念书,其中要走一段几里路的海边沙滩,沙深腿短,走路很辛苦。我当时就想,为什么沙滩上不长树呢?要是沙滩上都长满了树该多好啊!创作《绿色长城》之前,我回家乡去,真的看到了沙滩上长满了茂密的木麻黄树林,童年时代的愿望在我的眼前变成了现实,使我感触很深,产生了构思创作《绿色长城》的激情。

“为了画好这幅画,我三次到广东电白、博贺、南三岛和雷州半岛海边参观、访问和搜集素材。过去的不毛之地海边沙滩上,现在都已绿树成林,显示了时代和人民改造自然的力量。……艺术家应当作群众的代言人,正是在这种长期积累的思想感情的孕育和驱使下,我创作了《绿色长城》。”

在这件作品中,苍莽的防风林带环海疆从左至右形成了一个半弧形,显示出大海浩瀚深邃的内聚力量。这组景物,与近景中树干挺拔、向上下左右扩展张力的防风林带,在造型意趣与明暗关系上,形成了强烈对比,构成画面磅礴的气势,深刻地表现了“绿色长城”这一主题。

关山月在《俏不争春》中,一反过去传统文人画家远离尘世、淡影疏枝的描绘方法,而是以密布的繁花、遒劲的枝干、浓烈黑红两色的配置,表现了豪放的情怀。画面上纵横交错、疏密有致的点、线,以及千变万化的空间,构成了铿锵而和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不仅突出了个人风格,同时也展现了崭新的审美趋向。

1974年8月,他应外交部之邀,到北京为驻外使馆画画三个月。返穗后,被任命为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不过,他这位曾以“岭南布衣”自诩的画家,不愿为官,此事拖了一年,最后不了了之。

1976年,关山月赴日参加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成立二十五周年庆祝活动,访问了东京、奈良、大阪、札幌等地,会见了日本画家平山郁夫、东山魁夷、宫川寅雄等。完成《松梅颂》《雨后山更青》。

1977年8月,偕夫人李秋璜到黄山写生,创作了《雨后黄山》《万壑争流》。次年,任广东画院院长。与陈洞庭、黎雄才结伴同行,再访青海和敦煌。

在青海,他深入龙羊峡水电站工地写生。龙羊峡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上游之水在此沿着拔天峭壁急泻而下,惊涛裂岸。工地壮观而热闹的景象,更使他激动。关山月决心把工人阶级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概表现出来。经过反复推敲,在次年春,完成了《龙羊峡》,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关于此画,关山月曾经写下他的创作心得:“龙羊峡气势雄伟,峡谷号称三十里长廊,两岸悬崖峭壁,水位落差大,水流急湍,在那里建水电站是很气派的。我去现场看了后很激动,回来一气画了五幅那样大的《龙羊峡》。

“我年纪已大,反复画大尺寸的作品是为了什么?是想在艺术上能够取得一点新的突破。我一连画了五幅都不满意,还没能找到如何表现龙羊峡的雄伟气派的点子。

“攻来攻去,攻不下艺术上的难关,是很苦恼的事。我把山画高了,水又少了,把水画大了,山又小了;而且现场的水声、机器声和开山爆破的巨响,组成了雄浑的社会主义乐章,这些都应当是我要恰当表达的画幅主题。我原来给这幅画起了个《山河在欢笑》的题目,但画面表达不出来,我为我画不出现实中的景色声情而发愁。

“画到第六幅,我终于认为找到点子了,即从山间工地的公路上做文章。因为路的大小和长短有定型,路虽小但能成线,这就容易对比出山高水阔的气派来。我把山间公路画得像一条蚯蚓,这便体现出我要创造的意境。”

纵观全画,真可谓“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气势之大,令人震撼。画家在画面右边横向六分之一处所画的峭壁,因透视关系,几乎形成一条垂直的线。画面峭壁底部呈锐角状,由远至近逐渐展开。夹在峡谷之间的黄河,伴随着宛如奔雷的波涛,汹涌倾泻。山中公路盘绕,索桥横渡,表现了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

关山月应常书鸿之邀,从嘉峪关至敦煌。而后西出阳关,为日后创作《戈壁绿洲》搜集素材。

回广州后,他稍事休息,复与夫人折回武汉,坐船逆行而上畅游长江。到重庆,又顺流而下,并以奉节为落脚点,至三峡寻幽探胜。

此行之后,除完成《巫山烟雨》外,还创作了18米长的《江峡图卷》。他在此画的题记中写道:“一九七八年秋重访塞北后,与秋璜乘兴作长江三峡游,从武汉乘轮,上溯渝州,又放流东返,回程奉节,改乘小轮,专访白帝城。既入夔门,复进瞿塘峡,全程历二十余天,南归即成此图。咀嚼虽嫌未足;意在存其本来面目于一二。因装池成轴,乃记年月其上。一九八○年六月,画成于珠江南岸隔山书舍。漠阳关山月并识。”

该画生动地表现了大江破峡走东海的宏大气魄。此外,关山月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创作了《山高水长》。

1980年,他创作《风怒涛声卷翠峰》。在北京、长沙举办个人画展。5月,应香港《美术家》杂志与集古斋之邀,关山月、黎雄才、余本三对夫妇访问了香港。在港期间,关山月与黎雄才看望了已阔别三十年的师兄赵少昂和师弟杨善深。四人商定合作一批作品,计划共同举办画展。

文化交流

1981年,香港中文大学聘关山月为学位考试委员会校外委员。5月末,为此再访香港时,在夫人和师弟杨善深、高剑父之子高励节陪同下,赴九龙粉岭祭扫了恩师高剑父之墓。

这时他又想起四十年前随着逃难的人群,千里寻师到澳门后,普济禅院慧因大师对他多有帮助的情景。慧因大师虽已于1979年圆寂,但他仍重返澳门,专程到普济禅院慧因大师汉白玉雕像前拜祭,并赋诗云:“逃奔国难痛难忘,得佛奇缘庇客床。两载禅灯齐弄墨,亦师亦友亦同窗。”后来,此诗被镌刻在慧因雕像的基座上。在这一年,关山月于广州、成都举办个人画展。画作《长河颂》在广东省美展获奖。为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创作了《江南塞北天边雁》。

翌年10月,关氏偕夫人赴日本,在东京、大阪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关山月》画册。东京展出时,平山郁夫致开幕词,对关山月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日本艺术院院长有光次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东山魁夷、宫川寅雄等美术界名流,也到场表示祝贺。《俏不争春》一画,还被《读卖新闻》推许为世界名画。

1983年3月12日,关山月夫妇出席了在香港中文大学冯平山博物馆举办的“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合作画展”。

这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00幅,其中除十几幅是四个人在一起合作的外,其余80多幅,均采取互相传递的合作方式,接力完成。每幅作品虽都出自赵、黎、关、杨四人之手,但风格一致,构图完整,诗、书、画、印,珠联璧合。

不久,关山月与台湾张大千、香港赵少昂、美国林文杰合作《梅兰竹芝》。

为完成“祖国大地组画”的计划,关山月于同年第三次赴海南岛体验生活。所到之处,亚热带风光所洋溢的勃勃生机,深深感染了他。曾有诗云:“外师造化有前缘,终是关情绿海源;叠翠云烟堪泼墨,风雷碧浪涌南天。”

为表达此诗之意,关山月三易其稿,创作了《碧浪涌南天》。他在《从一幅画的创作谈起——关于〈碧浪涌南天〉》一文中,谈到了此画的创作历程。“第一稿完成之后,不管落笔时我怎么想,其结果是把表现重点落在‘浪’字上了。无论山、水、树、石、云,路、人、车,都画得太全。把‘浪’字处理得过于复杂,相反,就把‘涌’字理解得过于简单了,使整个画面似乎只靠一条向左下倾斜的线表现涌的气势。……使自己颇感意犹未达。”第二稿,画家运用了“叠翠云烟堪泼墨”的高难度技法,但仍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意态、气度和时代精神”。

“第三稿,从构图到造型,从笔墨到色彩。以及从势到质,虚与实的关系上,我都统一在那个‘涌’字上用功夫。首先对‘涌’字,做向四面八方汹涌澎湃的理解,不靠一条主线向右下方一边倒,而是以山、水、树、石、云、路等构成的几条交叉线,造成向上、向下、向右、向左也向面前及纵深扩张的感觉。在画幅下面,用几笔粗线写大石头,把峰峦承住,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山就显得高,地就扩得大,水就流得长,路就看得远,云与海,就似近而弥觉汪洋。这样的构图,纵横开阔,上下深远,到处有着透气的地方,一再隐着遮叠的处所,层峦叠翠、远洋深涧,都应有尽有、应藏尽藏了。画瀑布直垂就不必画溪流去向,画公路回旋就不必画车行人走,画森林采用墨绿点染,就不必夹叶双勾。

“这些不必画之处,就是原来干扰‘涌’字、破坏气势、妨碍达意的地方。去掉了(这些不必画之处)并把必画的收拾好,即以种种粗细、干湿、长短、浓淡、轻重、曲直、刚柔的笔法去写,去丰富,去补足,汹涌澎湃的气势就出来,层涛叠浪的森林就涌现,海南岛亚热带林场的风貌,南天一角的意境就尽我所能较满意地表现出来。”

以上这番话,对于观者了解此画的创作过程,很有帮助。

1984年,关山月应邀赴美国贝津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市立大学、柏克莱大学讲学。夫人李秋璜、师弟杨善深同行。他们同时沿休斯敦、华盛顿、纽约、波士顿、旧金山的路线,旅行写生两个月。日后,画家创作了《初雪》《太平洋彼岸》等作品。

1985年,关山月率美术代表团访问朝鲜。与黎雄才在澳洲举办“关山月、黎雄才画展”。赴新加坡参加新粤乙丑端午诗人节雅集,作诗六首。

其中,《湄南河忆旧》中写道:“流离往事卅年中,西北西南几转蓬。顶礼敦煌梦佛国,蜃楼戈壁幻蛟龙。驼铃塞外阳关雪,市集椰林亚热风。旧日留连花果肆,水乡处处忆游踪。”表现了他“行脚有心师造化,手头无处不江山”“真山好水心头动,乐地欢天苦里寻”的艺术主张和不断追求的精神。随后,他应泰国泰华诗学社的邀请,访问泰国,在这里见到了早年朋友李之绵。

次年,关山月四下南洋,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展出1947年后创作的作品70幅。同时以“中国画绘画艺术理论及其特点”为题,为新加坡国家博物院、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分别举办了两次艺术讲座。

大地组画

1987年,广东省画院举办“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合作画展”。同年,关山月荣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金特别奖,被美国加州长堤州立大学授予“荣誉艺术大师”称号。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宽6.2米、高2.6米的巨幅梅图《国香赞》。

创作此画时,他作有咏梅诗:“蟠龙披火舞,万壑动风云;铁骨傲霜雪,幽香透国魂。”在画面上,他以“蟠龙披火舞,万壑动风云”的气势,表现了“铁骨傲霜雪,幽香透国魂”的意境。

1988年5月,关山月与黎雄才带领广东画院部分画家到南昆山写生,创作《在山泉水清》。

如前所述,1940年关山月为奔赴抗日前线,于澳门告别恩师高剑父时,剑父曾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之语相赠,告诫弟子外出后要保持高尚情操,不可随波逐流。半个多世纪以来,关山月始终以此为座右铭,洁身自律。1979年,他在《高师百周年诞辰感赋》一诗中写道:“少小涂鸦学步时,彷徨歧路遇恩师。曾忧泉水出山浊,砥砺终生幸自持。”1985年10月,关氏又在广州美术学院为纪念高剑父诞辰106周年所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口占《高师赞》:“学古非泥古,自然莫活吞。借来须善用,立异在更新。笔墨随时代,山泉保洁真。谆谆遗教在,画艺葆长春。”

1988年,画家游览南昆山,壮丽的景色引起他对恩师的思念,创作了这幅以《在山泉水清》为题的作品。

此图高近1米,宽5米有余。在这样的巨幅中,如何才能做到生神取之远望、形似得之近观呢?关山月首先取其势,再之取其质。

构图真力弥满,简约单纯,意趣生动。画面中部的山体,呈倒楔形向上展开,与两侧的山峦,间以瀑布、奔流,是为壮观。右侧瀑布从天而降,呈纵向高远之势左侧的河流奔涌湍急,为横向平远之状。虚虚实实,拉开了景深的变化,表现了山势的苍莽。得其势,还要对所描绘的物象进行精微的刻画,才能使作品气韵致远,意味无穷。画面右下部,站在索桥上拍照、结构严谨的点景人物,与倾泻而下的银瀑,有着情趣上的对比,而画家对山林中忽隐忽现蜿蜒的石磴、亭阁细致的描绘,都使得此画近看时神采奕奕,耐人寻味。整幅作品清幽、严整,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在山泉水清”的主题。

仲秋,广东画院举办“关山月近作展”。出版《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合作画选》。

1989年,创作《乡土情》《榕荫曲》《巨榕红棉赞》《大地回春》等作品。9月,珠江电影制片厂为其拍摄《关山月的画与话》电视纪录片。1990年5月,参加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著名画家访日团访问日本。10月,赴美国旧金山参加南海艺术中心开幕式。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情满关山——关山月传》。作《九十年代第一春》《源流颂》《轻舟已过万重山》等。

同年,广州美术学院设立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基金。

位于青海东部共和、贵南两县交界的黄河上游,从崇山峻岭间涓涓汇流成汹涌澎湃的奔流,蔚然壮观,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因而在完成了《龙羊峡》等作品后,又创作了这幅《源流颂》。

此画右侧山峦题有李白《将进酒》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想,这就是此画所要表现的主旨。

画面以对角线取势,所画山石峭壁、波涛水纹之质,皆以骨法出之。全画的白色基调,暗示着宇宙洪荒;而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则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

《轻舟已过万重山》所画长江,以大弧度曲线自左上至右下横贯其间,风疏云逸,意象清远。画面中上部的群山,其底部呈“V”形,使得巍峨的峰峦更显得险峻。右下角的小舟,与画面左半部近景中三组突出的山体,在面积、色彩、用线上的强烈对比,取得了均衡的效果。此画先以柔软的鸡毫画出山石,而后兼以硬毫勾斫,笔法丰富多彩。整体看来,其象物势,皆出自然,大有“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之感。

1991年,关山月在美国纽约举办“关山月旅美写生画展”,出版《关山月旅美写生画集》。他将展览的全部收入捐给中国美术家协会,设立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创作奖励基金。同年6月,关氏于台湾省立美术馆举办“关山月八十回顾展”。10月,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主办关山月从艺60周年研讨会。关山月赴新加坡出席“中国岭南画派六人画展”。在内地、港、台出版《关山月画集》《乡土情》《关山月临摹敦煌壁画》。

70年代末,关山月虽已耳顺之年,但创作热情更加旺盛。他设想了一个《祖国大地组画》的创作计划,欲倾毕生精力,表现神州的锦绣山河。到了90年代初,除西藏、福建、西沙群岛之外,他已经踏遍了各地的山山水水。

画家在1992年以80岁高龄,赴海南西沙群岛深入生活,创作《云龙卧海疆》《绿源赞》《南海荫绿洲》。

《南海荫绿洲》诗堂上题曰:“椰风林海涌飞鸥,三亚画廊南圣游;斗室出来师造化,蓝天碧浪绿沙洲。”此诗不仅道出了创作背景,也点明了作品主题。

画面中景几棵挺拔遒劲的椰树,显示了奔放的性格与无穷的力量。两棵向左倾斜的椰树与绿沙洲的两条平行边线相交,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的基本架构。在这个基本架构之内,由于沙洲的揖让,使得水面出现了“S”形变化。

两组椰树的叶子迎风飘舞,与远景中静静的沙洲和海水,构成了动与静的变化。这些因素,导致全画在情调与构图上的平静、优雅和灵动。

此图水天一色、根深叶茂、气盈力壮,笔锋老辣,画尽意在。

1990年10月,关山月赴美国旧金山参加南海艺术中心开幕式后,畅游了世界瀑布之最——尼亚加拉大瀑布。

两年后,他创作了《尼亚加拉大瀑布》。此画生动地表明了,山水画虽然是扎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具有东方的美学意蕴,但其艺术表现不受国界局限,大洋彼岸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景色,仍可尽收笔底,而且表现得出神入化,让所有观者如历其境。

此图中来自云海和蒸腾水汽间的浩瀚水面,至断崖边飞流直下,形成幅面广阔、落差极大的大瀑布。透过画面,水流之声仿佛万山轰鸣,令人震撼。

在构图上,错落有致的大瀑布从左下部沿对角线走向无限的深远,左半部至右上端的山崖、水面与右下部的水雾所形成的虚实对比,对水雾中的飞鸟以及天边大雁的精到描绘,全都烘托了大瀑布的雄伟,表现了大自然的空明。

1992年秋,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和香港大会堂分别举办了“关山月近作展”。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也举办了“关山月临摹敦煌壁画展”。

1993年5月,应邀赴福建举办“广东画院作品展”时,畅游东南奇秀武夷山,乘木筏漂流九曲溪,创作《漂游伴水声》《白浪涌绿波》。同年,广州美术学院授予关山月终身教授职衔。11月26日,夫人李秋璜病逝。1994年3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关山月近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关山月自白

1994年,台湾国风出版社出版画集《关山月》。我们可以把关山月为画册所写的前言《赢来难得晚晴天——我的自白》,看作是他几十年创作经验的总结。其要点是:

一、主张为社会而艺术,艺术家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写道:“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是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虽然我们不敢说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不必妄自菲薄,我们的作品都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审美趣味,都是要接触灵魂的,因此,都得考虑自己的灵魂是否干净、精神产品是否适应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需要?对此,不能不使我重视自我改造,从而加强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弘扬民族文化,反对虚无主义

文中称:“近年来有不少评论家议论着国画的危机和国画的末路。我长期从事国画教学和创作,对此不能不深思。

“如果认为,具有传统特色的国画是前进中的枷锁,或前进中的绊脚石,而让其全盘西化了;或抛开生活源泉的依据,只要自欺欺人的杜撰;或急功近利的胡作非为——这样的结果,势必都将是国画的危机,也必将导致它的末路。

“这是一个严肃的原则问题,因为事关炎黄子孙的灵魂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我们能对此无动于衷、放弃我们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继往开来职责吗?”

三、注重深入生活,捕捉时代脉动

“近来感到年事已高,总想把握时机多做点力所能及的创造,于是拟了一个《祖国大地组画》的创作计划,并打算每年最少完成一两件这样的作品。过去虽然有过不少生活经历,从长城内外到大河上下,从塞北江南到大洋海疆,都有一些生活积累,可做组画创作的依据。但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总想趁能走动时多点接触,多看看各地山河的新貌。

“我作画,都是有感而发,深入生活也注重感受。我觉得,即使是同一座山、同一条水,时代不同,大小环境不同,心境不同,登临时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在创作上,我深刻体会到生活的重要性。创作没有生活的依据,等于无源之水、无米之炊。”

四、发挥独创性,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好的、健康的、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必须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才是好作品,千人一面、标语口号的东西,或在内容上只是纯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描绘,这样的作品,既无艺术的感染力量,也没有艺术价值。

“但是同时也要防止只讲形式而不重内容的另一偏向。因为绘画是造型艺术,是讲形象思维的。中国画强调以形写神与形神兼备,是从现实到浪漫、具象到抽象的。

“有些所谓先锋或现代的新潮派(指的不是勇于进取的先行者),既不讲生活内容,也不讲艺术形式,只用自欺欺人的魔术般特技手法,卖弄所谓笔墨,这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欺世盗名歪风,如果在国画教学上也受到宣扬和传播,只能把学生引入歧途而误人子弟。

“我觉得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要认真继承,外来好的、有用的,一定要大胆借鉴,目的都是为了使国画得到新的发展,得到有效的弘扬。”(图2)

alt

图2

参考书目

1.《拉劳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情满关山——关山月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5.《关山月论画》,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6.《关山月画集》,台湾国风出版社1994年版。

(此文根据1997年台湾麦克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拙著《巨匠与中国名画》丛书之《关山月卷》导论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