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梦回乡故
选择六篇与故乡有关的文章,于编者是有极深情感所系的。
第一篇是天才女作家萧红的长篇自传体散文化小说《呼兰河传》第二章,《呼兰河集会》题目为编者所加。
萧红为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离开松花江畔的故乡,漂泊在中国大江南北。她命运多舛、生活艰辛,虽然身处异乡,但内心始终铭记故乡。1940年,萧红寓居香港,虽贫病交加,但她以深挚情感、生动笔墨,创作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呼兰河传》,该作品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不久,日寇入侵香港。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生病没得到及时救治,溘然离世,年仅三十一岁。
萧红在人生的最后岁月,想到了故乡的河山草木、风土人情、人与事,她用极其细腻的情感、直透灵魂的力量,写出《呼兰河传》。在选编这篇杰出作品时,我深为打动。
萧红不控诉什么,也不怒斥什么。她的态度、她的情感,全都寓于笔下的美好世界——青年知识精英流浪异乡,从来没忘记松花江畔美丽的家乡。萧红的一生漂泊不定、生活凄苦、爱情悲怆,寓居香港的短暂岁月中,她一定有复杂的思想与情感需要诉诸笔端。她记挂着永远失去的故乡,恐怕只有在纸上还乡,才能慰藉自己的内心吧。
故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你在成长中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但当你远离它之后,随着岁月流逝,就会越发梦萦魂牵。
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先生写的这篇《我老家》,也有梦萦魂牵的深切感受。
年轻的作家胡也频写《登高》时,浓重的思念之情流露无遗。
穆时英在《旧宅》一文里对老屋的记忆,交织着甜蜜和痛楚。再访已经失去的旧宅,情感复杂而难以言表——童年时期老屋是甜蜜快乐的象征,父亲遭到欺骗家道中落后,家里不得不卖掉旧宅,搬离时感到了难言之痛。
也有快乐的记忆。朱自清写《说扬州》,情感是淡淡中带着欣悦的。
在《少年游》里,郁达夫写到少年时期的小冒险,则是经历了一番人事风云、时代变迁之后的感受:怀念和惆怅杂糅在一起,痛感时代变迁,物是人非。他不由得惊叹:“我的记忆,我的青春!”
有故乡可以怀念并写成文章,是惆怅中的幸福。
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乡已经遭到异化,不再是故乡了。我的故乡在广东雷州半岛,中国大陆最南端,热带与亚热带混杂,记忆中摇曳着五棵枝叶茂盛的番石榴树。我的少年时代,就在树枝上倒挂着,如丝瓜一样长大。我也写过童年时代,那时候物质贫乏,小猴孩成群结队东游西逛,上树掏鸟蛋,下河摸鱼虾,穷并快乐着。
每个人对故乡的回忆,都可能被美化。这种记忆跟你的奔跑有关,跟你的登高有关……
你的身体在成长中,你的身体记忆也在成长中。
选择这六篇与故乡有关的现代散文,与我对故乡的思念有关。我们也可以在这些优秀作品中体味、学习,看优秀作家是怎么写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
像我一样,因为考上大学而离开故乡的朋友,在四十多年来的巨变中,无不感受到精神到心灵的巨大震撼。喜的方面:经济改革,贸易门开,四十多年来经济有突飞猛进的增长,物质调动能力很成功。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富裕不过四十多年,而且“居者有其屋”的目标也基本实现了。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自然环境遭受重创的代价。水污染、灰霾天气等环境恶化带来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逃不过的现实。记忆中山清水秀的故乡,已不复旧貌。经济狂飙与环境恶化并行,并不是我们渴望的。
学者冉云飞写过一篇文章《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或许,我们在获得物质的同时,也失去了内心的故乡。
这里谈到的故乡,既包括山水土地村落,还包括我们所依赖所思考的核心价值。什么样的世界才是我们期望的?什么样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在思考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变化时,我们或许应该放慢脚步,去反思、衡量我们获得的和失去的。
因为列强兵炮临门,因为痛感本土的落后,清末知识分子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一直有强烈的愿望。在很长一个时期,代表民主制度(Democracy)的“德先生”和代表科学精神(Science)的“赛先生”曾是知识界两个热得发烫的流行词。
简单回顾一下清末以来的“现代化焦虑”,我们会发现,从那时候开始中国人就处于“失故乡”的强烈焦虑中。这种“失故乡”,在过去是一种文化认同感的错位,如鲁迅在《故乡》里以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绝大反差所讲述的衰颓乡村世界。而在我们正生活于其中的当代,失故乡不仅是文化的错位,还是故乡剧变和精神失落复杂地发生着化学反应。
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至少拥有可思念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