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概述】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主要好发于春、冬二季。西医学的普通感冒、部分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出现类似症状,即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主要病因病机】
1.外感时邪
感受风寒、风热、暑湿、时行病毒,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2.体虚
机体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受邪、御邪无力、肺卫失调。
【辨证注意点】
1.区分体虚感冒与实证感冒。
2.实证感冒分清风寒、风热、暑湿。
3.虚证感冒结合发病季节调整用药。
【辨证思路】
一、抓主症以定病位
临床表现纷繁,以“恶寒、发热”及“咳嗽、流涕”为主症,病机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二、区分邪实感冒与体虚感冒
三、邪实感冒
邪实感冒当分风寒、风热、暑湿,根据邪气性质、特点认识主要症状,具体分析。
四、体虚感冒
体虚感冒应结合患者体质、感邪性质区分气血阴阳之不同,已知是感冒,则抓住气血阴阳不足之表现,是为重点。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邹某,男,60岁。1958年8月23日初诊。形瘦体弱,素易感冒,近因疲劳受凉,头项强痛,畏风,动则汗出,轻微咳嗽,消化不好已久,肠鸣,纳差,精神不振,脉左寸微,右寸微弦,两关弦虚,两尺沉弱,舌淡红苔薄白黏腻。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区分邪实感冒还是体虚感冒。
根据此患者有反复感冒病史,素体虚弱,故考虑为体虚感冒。
第二步:根据此患者形瘦体弱,动则汗出,平时消化不良,肠鸣,纳差,精神不振,且两尺沉弱,苔薄白黏腻;近来因疲劳受凉后出现头项强痛畏风,左寸微浮,辨为肺脾气虚,卫外不固,感受风寒,属气虚感冒之证。
第三步:做相关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可做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胸片,待表证除后可做免疫功能相关检查,如IgG、IgA、IgM、淋巴细胞转化率等。
第四步:治疗。
因辨为肺脾气虚,外感风寒,法当益气健脾补肺,解表散寒,方取:建中汤合二陈汤化裁。
党参6g 桂枝4.5g 白芍6g 炙甘草4.5g 生黄芪9g 法半夏6g 陈皮6g 茯苓6g 生姜2片 大枣6枚
(《中医内科医案精选》)
【医案、常用中成药及经验方】
一、医案
张某,男性,41岁。1999年8月22日初诊。4天前因在空调下睡觉受凉后恶寒,全身酸楚,覆盖厚被恶寒不减,无汗出,伴鼻流清涕,头痛。次日起发热,自服退烧药,大量汗出后恶寒不减,5小时后体温又升至39.5℃以上,鼻流清涕不止,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检:畏寒貌,咽略红,心率102次/min,律齐,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证属:外感风寒束表,卫阳被遏。治拟:疏风散寒解表。
处方:荆芥12g 防风12g 淡豆豉12g 羌活9g 川芎12g 柴胡9g 白前9g 白芷9g 紫苏9g 生姜3片 生甘草3g
服3剂,并嘱煎煮至沸腾后5分钟即可。
二诊:药后体温降至37.5℃左右,头痛、身体酸楚已除。今起咽痛,鼻流黄涕,伴咳嗽,咳痰色黄,时时微汗出,恶风,口干。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滑。证属:风寒之邪郁而化热,营卫失和,肺气失宣。治拟:疏风清热宣肺。
处方:金银花12g 连翘12g 桔梗6g 芦根15g 牛蒡子9g 玄参12g 金荞麦15g 荆芥9g 款冬花9g 生甘草3g
续服3剂,煎法同前。
三诊:体温平,稍有咽喉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小滑。处理:予以银黄含片善后。
按语:此案初起外感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故见恶寒甚且无汗,全身酸楚;二诊时风寒之邪郁而化热,药当随证而变,从风热治之。由此可见,感冒之病风寒、风热之间常会相互转化,临诊应当详辨,不可拘泥于病初之证。
二、常用中成药
1.风寒证
午时茶、川芎茶调颗粒。
2.风热证
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双黄连口服液、蓝芩口服液。
3.暑湿证
藿香正气片(丸、胶囊)。
4.气虚感冒
黄芪片(颗粒)、玉屏风颗粒。
5.阳虚感冒
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6.阴虚感冒
左归丸。
7.血虚感冒
八珍颗粒、归脾丸、生血宝合剂。
三、经验方
1.解毒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功能: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止咳。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组成:紫苏15g 荆芥15g 大青叶30g 鸭跖草30g 四季青3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2.十神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功能:宣肺解表,祛风止痛,利咽止咳。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偏于风寒证)。
组成:葛根10g 赤芍10g 香附10g 升麻6g 陈皮6g 川芎6g 白芷6g 紫苏7g 麻黄3g 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3.冬青叶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功能:清热解毒,利咽止咳。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偏风热证)。
组成:鲜冬青叶60g 蒲公英30g
用法:煎汤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