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人体体表解剖全真图解](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61/41816761/b_41816761.jpg)
第一节骨 性 标 志
一、胸骨柄
【内容简介】
胸骨柄是胸骨上部最宽厚的部分,上缘游离为颈静脉切迹,下缘与胸骨体结合形成胸骨角。外上方与锁骨构成胸锁关节;外下方与第1肋软骨形成胸肋软骨结合。
【体表触诊】
被检查者仰卧位,胸骨柄即胸前正中线上颈静脉切迹与胸骨角之间的骨块。
【体表形态】
胸骨体表形态(图2-12~图2-14)。
【神经血管】
肋间神经:第2肋间神经的皮肤分布相当于胸骨角平面。
【相关穴位】
1.天突(RN22)
①标准定位:在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图2-15、图2-16)。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腺或其残留结构→左、右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28.jpg?sign=1739281396-vPfDokVqOTM9kLTMQtKpu3JLZmOiBzXR-0-1bb2525901d6ccc077352037c833663e)
图2-12 胸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29.jpg?sign=1739281396-zRjamN6x9Ju6HkoL397jScJ55aawFreQ-0-e31068cbd72d76e6e8bf0654882ff244)
图2-13 胸骨柄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30.jpg?sign=1739281396-DgSTCaD74i4UGONWeqHSVDBNxAM0c9EX-0-2b4cb44887d0888e92845460fb9b87c4)
图2-14 颈静脉切迹
2.璇玑(RN21)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胸骨上窝下1寸,前正中线上(图2-15、图2-16)。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31.jpg?sign=1739281396-WnyVmSplcFyQcHplnXsOASwjecaP6N6v-0-c1d18e9e92ffd5123bf1c30f2fd82922)
图2-15 胸骨柄穴位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32.jpg?sign=1739281396-YWill873aNtJZqfTnbJT7TQL41bLF6Ln-0-18cea4bdc25fa7ae06bfb4ed6829d086)
图2-16 胸骨柄穴位2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骨柄骨膜。
二、胸骨体
【内容简介】
胸骨体为一薄而狭长的长方形骨板,上与胸骨柄相连形成胸骨角,下与剑突相接形成剑胸结合,两侧有第2~7肋软骨相连接的切迹。
【体表触诊】
被检查者坐位或仰卧位,在胸骨角和剑胸结合之间可触及一长方形骨板,即胸骨体。正中部分浅居皮下,易于触及,两侧部分有胸大肌起点覆盖,位置较深,不易摸清。
【体表形态】
胸骨体体表形态(图2-17、图2-18)。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33.jpg?sign=1739281396-jEgjF9kONMgs4SSB9h1pfEagm51f0ytA-0-3c6d6c77c4d6964ec32dd5f81969ac1c)
图2-17 胸骨角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34.jpg?sign=1739281396-jITe0IkX2JBOkm8NJReSJSaWIoFHsCh0-0-bc40c0d463ea11c855e22d70cc12530c)
图2-18 胸骨体
【神经血管】
第2~7对肋间神经:第2~6对肋间神经均达各肋间隙前端,只分布于胸壁;第7对肋间神经越过肋弓进入腹壁,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分布于胸腹壁。肋间神经的终支沿胸骨侧缘和腹白线外侧浅出至皮下,成为前皮支,分布于胸腹前壁的皮肤。
【相关穴位】
1.华盖(RN20)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上(图2-19、图2-2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骨角。
2.紫宫(RN19)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横平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上(图2-19、图2-2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骨膜。
3.玉堂(RN18)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横平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上(图2-19、图2-2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骨膜。
4.膻中(RN17)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图2-19、图2-20)。
②取法:仰卧位,男子于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之交点处取穴;女子则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骨膜。
5.中庭(RN16)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剑胸结合中点处,前正中线上(图2-19、图2-2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骨膜。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35.jpg?sign=1739281396-9hgaGF63tIiA4oyGvO0LGH40sKLcVPLd-0-382616660b8ba4bf785e3ac880fb6fa8)
图2-19 胸骨体穴位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37.jpg?sign=1739281396-CwzhX1nRk3gxSWHgOhKGHA5mwHQJBrPF-0-8b52790e871c0dfe5618d7677040439d)
图2-20 胸骨体穴位2
三、剑突
【内容简介】
剑突位于胸骨的最下端,为软骨性,长短不一,形态变异较多。有时可呈分叉形或有穿孔。上端与胸骨体相连,下端游离,约平对第9胸椎。
【体表触诊】
被检查者仰卧位,在上腹部两肋弓交汇处,位于前正中线上可见一凹陷或骨性隆起,其深部即剑突,检查时可触及下端游离的骨突。
【体表形态】
剑突体表形态(图2-2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38.jpg?sign=1739281396-ODxcnqhqmWUm4IDS1d4nJ4vKSNWlBRTd-0-e71176d2a5bd0d667c0dde1eeb920dbd)
图2-21 剑突
【神经血管】
肋间神经:第6肋间神经的皮肤分布相当于剑突平面。
【相关穴位】
1.鸠尾(RN15)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剑胸结合下1寸,前正中线上(图2-22、图2-23)。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内筋膜→腹膜下筋膜。
2.巨阙(RN14)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上(图2-22、图2-23)。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39.jpg?sign=1739281396-o7Sf35uJwHJLRfj54G6b7ohIShLu2qYb-0-1280c8dd103fe6492035033c1a130ad1)
图2-22 剑突穴位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40.jpg?sign=1739281396-rRF9NHaasT1wYATzq6ZeXzzii0GxDEvN-0-dd1c813f0cb33c44df768813fe03e0c3)
图2-23 剑突穴位2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内筋膜→腹膜下筋膜。
四、第一肋软骨
【内容简介】
肋软骨为透明软骨,呈扁圆形,位于肋的前端。第1肋前端与胸骨柄之间的连结是特殊的不动关节;第2~7肋软骨与胸骨体相应的肋切迹构成微动的胸肋关节;第8~10肋软骨的前端依次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软骨连结。第一肋软骨的内侧端与胸骨相连,外侧端与第一肋骨相连。
【体表触诊】
检查者示指位于锁骨下缘和胸骨柄外侧缘之间,此处可触及第一肋软骨。难以触及者,可嘱被检查者做反复、快速吸气动作抬高肋骨,以便于触及。
【体表形态】
第一肋软骨体表形态(图2-24)。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41.jpg?sign=1739281396-WOUoXEoIHyafH4HNaajdeEXom310SBVF-0-bb4357b3c984e55aaa76a6855e03a889)
图2-24 第一肋软骨
【神经血管】
第1肋间神经:第1对胸神经前支一部分参加臂丛,不成丛的第1胸神经前支位于第1肋间隙内,即第1肋间神经。位于肋间内、外肌之间,沿第1肋骨下缘的肋沟内与肋间动、静脉伴行,自上而下依次是静脉、动脉和神经。
【相关穴位】
1.华盖(RN20)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上(图2-25、图2-26)。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骨角。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42.jpg?sign=1739281396-eMC5sMdl0aQOFnJwBHfJS3NQz2yMrOu5-0-711ba14f6ea40de9d2dd429d9a170751)
图2-25 第一肋穴位1
2.彧中(KI26)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25、图2-26)。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43.jpg?sign=1739281396-ZD7tCrfRCHovyiJDxxIeWk6YIo9WIVaT-0-f98e0113f2ac2578d9a29d98568babd1)
图2-26 第一肋穴位2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内筋膜。
3.库房(ST14)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2-25、图2-26)。
②取法:仰卧位,从锁骨内侧端,轻按第一肋间,在乳中线上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
4.中府(LU1)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2-25、图2-26)。
②取法:正坐位,先取锁骨外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穴,当云门穴直下约1寸,与第1肋间隙平齐处是该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五、肋角
【内容简介】
肋角在肋结节外侧3~5cm处,肋骨体在水平面上向前弯曲,在弯曲处形成肋角。
【体表触诊】
肋角在体表位于竖脊肌外侧缘,在胸廓上部肋角距后正中线较近,胸廓下部则较远。第2肋肋角距棘突6cm左右,第10肋肋角距棘突外侧10cm左右,其他肋角在上述两点的连线上。
【体表形态】
肋角体表形态(图2-27)。
【神经血管】
肋间神经:其主干在肋角处发出下支沿下位肋上缘前行。
肋间后动脉:在肋角处发出下支沿肋沟前行。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44.jpg?sign=1739281396-WjpJZjtA8bgouCbC9kvUrpTcwbt1U3si-0-f08a3e4af9ed3084e681136ae3844e54)
图2-27 肋角
六、第 12 肋
【内容简介】
第12肋位于胸廓后面最下方,前端游离伸入腹侧壁肌层中,故名浮肋。第12胸椎、第12肋、第11肋的前端和肋弓及剑突共同围成胸廓下口。
【体表触诊】
被检查者坐位或俯卧位,通常在胸廓下方、肋弓后方,竖脊肌的外侧皮下可触及第12肋的外侧段。
【体表形态】
第12肋体表形态(图2-28)。
【神经血管】
肋下神经:第12对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参加腰丛,不成丛的第12胸神经前支走行于第12肋下缘,即肋下神经。肋下神经越过肋弓进入腹壁,行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分布于胸腹壁。
【相关穴位】
京门(GB25)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第12肋游离端的下际(图2-29、图2-30)。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45.jpg?sign=1739281396-7n88hhUzMTlEoCheL3kUCsP44gw7RZqL-0-e5fd8d7620bbd85e9f6dfc4af2c680de)
图2-28 第12肋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46.jpg?sign=1739281396-7JLfiO1Suzk5O26TBKRLIXV1hJMTGMs6-0-6bf966df7a75fba6b5dba69ba0170263)
图2-29 第12肋穴位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48.jpg?sign=1739281396-tx8aBrvlI4XJ8Otff2kEc6sakfI4ejjD-0-e804a1ea438ca227217e25f98d226883)
图2-30 第12肋穴位2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部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七、肋弓
【内容简介】
肋弓位于胸前壁下缘,从剑突两侧相邻的第7肋软骨起,分别向两侧的外下方呈弓状的延伸,直到第12肋尖,由第7、第8、第9、第10肋依次连结而成,又称肋缘。
【体表触诊】
被检查者坐位,嘱其做深吸气动作,在上腹部上方可见两弓状骨性突起。由剑胸结合向两侧触诊,可触及此结构。
【体表形态】
肋弓体表形态(图2-31~图2-33)。
【神经血管】
肋间神经:第8肋间神经的皮肤分布相当于肋弓平面。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49.jpg?sign=1739281396-0iEGBDhu6wzHArxS8OOuBDmTSXP4wGYk-0-82a06ed5c258be738e0748618a3265dd)
图2-31 胸廓下口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50.jpg?sign=1739281396-tNXgWAJIgaEP9F2St6rvZLXmZhYo7wCu-0-6d1e4c15aa2ee8d90baac7c4a0ff7782)
图2-32 肋弓
八、胸椎棘突
【内容简介】
全部椎骨的棘突在后正中线形成纵嵴,其两侧为纵沟,容纳背部的深肌。各部棘突形态不同,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细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状并平伸向后。胸椎棘突体表可触及,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51.jpg?sign=1739281396-IIAcRcyQB4nGVQ7WV2zSsQWI0hBNBFRc-0-c50f3ce7dcc036163d08642792b79653)
图2-33 第11肋软骨前端
【体表触诊】
被检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嘱被检者低头,在颈后方可见到一个高的骨性隆起即为第7颈椎棘突,以此为标志,向下顺序触摸到一串骨性突起即为棘突。也可以肩胛骨的相对位置作为参考,即人体直立两手下垂时,肩胛骨上角平对第2胸椎棘突平面,肩胛冈内侧端平对第3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则平对第7胸椎棘突。
【体表形态】
胸椎棘突体表形态(图2-34~图2-36)。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52.jpg?sign=1739281396-apnYZI9iV02d0ZE8Sc8YhigSKrN3yMYD-0-4f2422711496419a09ea5293a7d1574e)
图2-34 胸椎棘突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53.jpg?sign=1739281396-11klVkZuLCdpVnywF8ZSvSvMzJnOJL8m-0-703a699cc7e669a3044ea5aed943de72)
图2-35 第1胸椎和第7颈椎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54.jpg?sign=1739281396-M5tnnAcUL3OVq5gcS8DLiqbrVe7wHqey-0-42d6e617bc3cb37aea31642bac9f749d)
图2-36 第7颈椎和第1胸椎鉴别
【神经血管】
胸神经:有12对,由相应胸段脊髓发出,出椎间孔后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其中脊膜支返回椎管内,分布于脊膜、椎骨、椎骨的韧带及脊髓的血管。后支细小,自椎间孔分出后,绕上关节突外侧向后行,至相邻横突间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向下至棘突附近,支配椎旁肌群的运动和背部皮肤的感觉。外侧支行向后外,分布至胸背部和腰部皮肤,第12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可分布至臀部。胸神经的前支较大,上11对进入肋间为肋间神经,最末1对则位于第12肋下,称肋下神经。
腔静脉孔:平第8胸椎,在正中线右侧2~3cm处,有下腔静脉和右膈神经分支通过。
食管裂孔:平第10胸椎,在正中线左侧2~3cm处,有食管、迷走神经前干、迷走神经后干、胃左血管的食管支和来自肝后部的淋巴管通过。
主动脉裂孔:平第12胸椎,正中线稍偏左侧,有主动脉、胸导管通过。
腹主动脉:在第12胸椎下缘前方偏左经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腹膜后隙,沿脊柱前方下行,至第4腰椎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相关穴位】
1.陶道(DU13)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2-37、图2-38)。
②取法:俯卧位,先取大椎穴,从大椎向下1个椎体的棘突下方是穴。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55.jpg?sign=1739281396-JV8asZtDpERJhJeD9s85GUi8kIIRCyCC-0-1371a7651f80a3e9f740d92955112b64)
图2-37 胸椎棘突穴位1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椎管。
2.大杼(BL11)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37、图2-38)。
②取法:正坐低头或俯卧位,于第1胸椎棘突下,先取陶道穴,旁开1.5寸处是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7颈神经和第1、2胸神经后支的侧支分布。
3.肩外俞(SI14)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37、图2-38)。
②取法:前倾坐位或俯卧位,在第1胸椎棘突下,横平肩胛骨内侧缘的垂直线上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
4.风门(BL12)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37、图2-3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
5.身柱(DU12)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2-37、图2-3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椎管。
6.肺俞(BL13)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37、图2-3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
7.魄户(BL42)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37、图2-3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
8.厥阴俞(BL14)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37、图2-3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皮肤由第3、4、5胸神经后支重叠分布。
9.附分(BL4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56.jpg?sign=1739281396-4FMgjuCz3AK84oE4JvgRRpgIjKBjw7QL-0-03a39fa49fc19d7f16f0e7fd0528b928)
图2-38 胸椎棘突穴位2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37、图2-3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
10.膏肓(BL43)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37、图2-3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四肋间隙。
11.神道(DU11)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2-37、图2-3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椎管。
12.心俞(BL15)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37、图2-3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棘肌。
13.神堂(BL44)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37、图2-3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五肋间隙。
14.灵台(DU10)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2-37、图2-3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椎管。
15.督俞(BL16)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37、图2-3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棘肌。
16.![](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1150.png?sign=1739281396-8TIgEUcFKKt9dTgqbIdXoaqsZvWOdLgA-0-147da56265738346a140fe00d164c1f5)
(BL45)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图2-37、图2-3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六肋间隙。
17.至阳(DU9)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2-37、图2-38)。
②取法:俯卧位,双臂紧贴身体两侧,与两肩胛骨下角相平的第7胸椎棘突下方是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椎管。
18.膈俞(BL17)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37、图2-38)。
②取法:俯卧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至阳穴旁开1.5寸取穴,约与肩胛下角相平。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
19.膈关(BL46)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37、图2-38)。
②取法:俯卧位,先取约与肩胛骨下角平齐的至阳穴,于至阳穴旁开3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
20.胃脘下俞(EX-B3)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横平第8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37、图2-38)。
②取法:俯卧位,于两肩胛骨下角连线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下取至阳穴,其下一棘突旁开1.5寸处即是本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最长肌→横突棘肌。
21.筋缩(DU8)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2-37~图2-4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椎管。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57.jpg?sign=1739281396-sCM32se4qrOw6FECv7zVHdKtdMoevrag-0-4f259805a6688e8e0ca290a8f9b3c313)
图2-39 胸椎棘突穴位3
22.肝俞(BL18)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37~图2-4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
23.魂门(BL47)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图2-37~图2-4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24.中枢(DU7)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2-39、图2-40)。
②取法: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棘突下的至阳穴,从至阳穴向下3个棘突的下方凹陷中是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椎管。
25.胆俞(BL19)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39、图2-4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26.阳纲(BL48)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39、图2-4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27.脊中(DU6)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2-39、图2-40)。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59.jpg?sign=1739281396-saC64FrskWR1UsBKumDGL55MRlYvEcZV-0-c27566310d7cf5107ef79de523e373f1)
图2-40 胸椎棘突穴位4
②取法: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下的至阳穴,从至阳穴向下4个棘突的下方凹陷中是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椎管。
28.脾俞(BL20)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39、图2-4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29.意舍(BL49)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图2-39、图2-4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30.胃俞(BL21)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39、图2-4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31.胃仓(BL50)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图2-39、图2-4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32.夹脊(EX-B2)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图2-41、图2-42)。
②穴位解剖:因各穴位置不同,所涉及的肌肉、血管、神经也不尽相同。一般的结构为:皮肤→皮下组织→浅层肌(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骶棘肌、横突间肌)。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60.jpg?sign=1739281396-V20ONWnCUonkJMP3xkZsHIkV8iMYFKyT-0-bf1a5378f9b9ce8e94ae974ed159d789)
图2-41 胸椎棘突穴位5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61.jpg?sign=1739281396-AFO7ikxVbp2dsR1e3iLilyR5BEbgBCLx-0-82bc35363e27698aaa7df6631516ab9a)
图2-42 胸椎棘突穴位6
九、腰椎棘突
【内容简介】
腰椎棘突呈长方形薄板状,向后平伸,末端增厚且位于皮下。与椎板相连处称基底部或根部,后方末端称尾部。腰椎棘突具有杠杆作用,肌肉、韧带附着其上,以增加脊柱的坚固性和稳定性。相邻腰椎棘突间隙大而互不掩盖,因而易于触及。
【体表触诊】
被检查者俯卧位,胸椎棘突以下腰部正中线上可触及较宽的腰椎棘突顶和棘突间隙。正常腰椎具有向前的曲度,因此相邻两棘突较近,有时难以触清棘突间隙,此时可于被检查者腹下垫一薄枕,使棘突间隙增大而易于触及。另外,还可以根据髂嵴判定腰椎棘突节段,将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在男性此线通过第4腰椎棘突或第4、5腰椎棘突之间,在女性此线以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为最多。
【体表形态】
腰椎棘突体表形态(图2-43、图2-44)。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62.jpg?sign=1739281396-CZ8RWhaytIej3cw1TkqH22yTWtBrRvAi-0-c02c1a9376a55ec315c1552462d90fc5)
图2-43 腰椎棘突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63.jpg?sign=1739281396-dcOyiEyDpkuPjYjEf9ZYa9dmpqgZGRwG-0-76800d639386696bae6acf33eeba4d81)
图2-44 第1~5腰椎
【神经血管】
腰交感干:位于脊柱和腰大肌之间,表面被椎前筋膜覆盖,上方连于胸交感干,下方延续为骶交感干。
腰交感干神经节:位于第12胸椎体下半至腰骶椎间盘的范围内。第1、2、5腰交感干神经节位于相应椎间盘平面,第3腰交感干神经节多位于第2~3腰椎间盘平面,第4腰交感干神经节多位于第3~4腰椎间盘平面。
腰神经: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在棘突两侧浅出后,斜向外下,分布至腰区皮肤。
臀上皮神经:由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组成,行经腰区,穿胸腰筋膜浅出,越过髂嵴分布至臀区上部。
骨纤维孔:腰神经后支分出后向后行,经骨纤维孔至横突间肌内侧缘,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骨纤维孔的体表投影相当于同序数腰椎棘突外侧的下述两点连线上:上位点在第1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2.3cm,下位点在第5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3.2cm。骨纤维孔内有腰神经后支通过。
骨纤维管:又称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其体表投影在同序数腰椎棘突外侧的下述两点的连线上:上位点在第1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约2.1cm,下位点在第5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约2.5cm。骨纤维管内有腰神经后内侧支通过。
肠系膜上动脉:发自腹主动脉前壁,起点多在第1腰椎水平。
肾动脉:多在第2腰椎平面,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稍下方,发自腹主动脉侧壁。
肠系膜下动脉:在第3腰椎水平,发自腹主动脉前壁。
腰动脉:通常为4对,由腹主动脉后壁的两侧发出,垂直向外横行,分别经第1~4腰椎体中部的前面或侧面,与腰静脉伴行。
骶正中动脉:为1支,多起自腹主动脉分叉处的后上方0.2~0.3cm处,经第4~5腰椎、骶骨及尾骨的前面下行,并向两侧发出腰最下动脉,贴第5腰椎体走向外侧。
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汇合部位多平第5腰椎,少数平第4腰椎。
【相关穴位】
1.悬枢(DU5)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2-45、图2-46)。
②取法:俯卧位或正坐位,先取腰阳关,从腰阳关向上3个棘突,其上方凹陷中是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椎管。
2.三焦俞(BL22)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45、图2-46)。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64.jpg?sign=1739281396-qKsuVZCvwQrlZzzN0n2q8BnIEwhk8k7N-0-8ba8743170698891d4bcfb59fb9e7836)
图2-45 腰椎棘突穴位1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3.肓门(BL51)
①标准定位:在腰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45、图2-46)。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4.痞根(EX-B4)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65.jpg?sign=1739281396-S3QJInwI2GZPvF8pnVv6B7A3AmHoP7Ws-0-65738420fcf8148c5706127a0e9f428c)
图2-46 腰椎棘突穴位2
①标准定位:在腰区,横平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5寸(图2-45、图2-46)。
②取法:俯卧位,于膀胱经之肓门穴旁开0.5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
5.命门(DU4)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2-45、图2-46)。
②取法:俯卧位,先取后正中线约与髂嵴平齐的腰阳关,腰阳关向上两个棘突下方的凹陷处是穴。一说本穴在与脐相对的棘突下缘。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椎管。
6.肾俞(BL23)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45、图2-46)。
②取法:俯卧位,先取与脐相对的命门穴,再于命门旁1.5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
7.志室(BL52)
①标准定位:在腰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45、图2-46)。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
8.下极俞(EX-B5)
①标准定位:在腰区,第3腰椎棘突下(图2-45、图2-46)。
②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穴,上一个棘突下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椎管。
9.气海俞(BL24)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3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45、图2-46)。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
10.腰阳关(DU3)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2-45、图2-46)。
②取法:俯卧位,先按取两髂嵴,髂嵴连线与正中线交点处相当于第4腰椎棘突,棘突下方凹陷处即是本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弓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
11.大肠俞(BL25)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45、图2-46)。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
12.腰眼(EX-B6)
①标准定位:在腰区,横平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约3.5寸凹陷中(图2-45、图2-46)。
②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穴,左右各旁开3.5寸处是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
13.十七椎(EX-B7)
①标准定位:在腰区,第5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图2-45、图2-46)。
②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穴,再向下一个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椎管。
14.关元俞(BL26)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45、图2-46)。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
15.夹脊(EX-B2)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图2-47、图2-48)。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66.jpg?sign=1739281396-eNYMTi1U4rpynIl4aSFEDXuE3m9cPIYQ-0-e29d6816cebe7a9e5021e56c92e838a4)
图2-47 腰椎棘突穴位3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67.jpg?sign=1739281396-2rsfyKDuxlqRjsiqQIYcfYMfHxtu7pPr-0-2819a4028f6834d8ba3c6ca03d5d8923)
图2-48 腰椎棘突穴位4
②穴位解剖:因各穴位置不同,所涉及的肌肉、血管、神经也不尽相同。一般的结构为:皮肤→皮下组织→浅层肌(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骶棘肌、横突间肌)。
十、第3腰椎横突
【内容简介】
横突起自椎弓根后部与椎板结合处,突向外侧,略后倾。第1~3腰椎横突逐渐增大,以第3腰椎的横突最长、最宽。第4腰椎横突比第3腰椎横突短小且上翘。第3腰椎横突有众多大小不等的肌肉附着,相邻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横突尖端与棘突之间有横突棘肌,横突前侧有腰大肌及腰方肌,横突的背侧有骶棘肌,腰背筋膜中层附于横突尖。由于第3腰椎横突最长,是腰椎活动及受力的最集中部位,所附着的肌肉易损伤,是造成慢性腰痛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临床上称为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体表触诊】
被检查者俯卧位,将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在男性此线通过第4腰椎棘突或第4、5腰椎棘突之间,在女性此线以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为最多。确定第4腰椎棘突后,其上一位棘突即第3腰椎棘突,旁开2~2.5cm处为第3腰椎横突尖。
【体表形态】
第3腰椎横突体表形态及定位见图2-49~图2-51。
【神经血管】
第3腰神经前支:参与构成腰丛。发出肌支(T12~L4),支配腰大肌、腰小肌和髂肌;发出股外侧皮神经(L2-3),支配大腿前侧面皮肤;发出股神经(L2-4),其肌支支配髂肌、耻骨肌、缝匠肌和股四头肌,前皮支支配大腿前面和内侧面下2/3皮肤,隐神经支支配髌骨前面皮肤、小腿内面和足内侧缘皮肤;发出闭孔神经(L2-4),其前支支配髋关节、股薄肌、长收肌和短收肌及大腿内面下部皮肤,后支支配闭孔外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膝关节囊。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68.jpg?sign=1739281396-FcPu6dN8piSgBrpzQSRKwTlILjXIZgXO-0-176f41c1479a5ab328d99513ba8f7cc8)
图2-49 定位第4腰椎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70.jpg?sign=1739281396-cAiWZ8d3TaoCMHuDqFZoSDS4UCZDyKpc-0-ca635afa7baeb6861582f3954688d310)
图2-50 定位第4腰椎2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71.jpg?sign=1739281396-FNcJzVczsam4eTHGKrRXy0yMzWCbiBWT-0-59cf86eb5e1740e3e5ccdf2c3a50c6e6)
图2-51 定位第3腰椎
第3腰神经后支:分出后向后绕过第3腰椎关节突,经第3、4腰椎横突之间进入脊柱后外侧。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沿棘突旁走行,外侧支向外侧斜行穿越竖脊肌等后外侧肌群,分布于附近的关节、肌肉和背部皮肤。
十一、骶正中嵴
【内容简介】
骶正中嵴是在骶骨后面正中线上的一列纵行隆起,由3~4个呈结节状的骶椎棘突愈合而成,其中以第2、3结节最为显著。
【体表触诊】
被检查者俯卧位或坐位,在第5腰椎棘突下,于体表处可触及一个凹陷,此凹陷为腰骶间隙。腰骶间隙向下,后正中线上可触及的一系列骨性隆起为骶正中嵴。
【体表形态】
骶正中嵴体表形态(图2-52、图2-53)。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72.jpg?sign=1739281396-5Sh272FQyxkU52hdlLu9WaiWNTU5NWlr-0-0526a65b8519e8b96dd7aa66c63f3fa7)
图2-52 骶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73.jpg?sign=1739281396-ro7YFbVhwYVTHeeVELkHSOJn6xkaZrd7-0-4ea46138af1265609874f472a5e944ec)
图2-53 骶正中嵴
【神经血管】
臀中皮神经:为S1~S3后支,在髂后上棘至尾骨尖连线的中1/3段穿出,分布于臀区内侧和骶骨表面的皮肤。
【相关穴位】
1.上髎(BL31)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正对第1骶后孔中(图2-54、图2-55)。
②取法:俯卧位,示指尖按在小肠俞与后正中线之间,小指放在骶角上方,中指与环指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指尖所到之处是:示指尖为上髎,中指尖为次髎,环指尖为中髎,小指尖为下髎。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1骶后孔。
2.小肠俞(BL27)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横平第1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图2-54、图2-55)。
②取法:俯卧位,于第一骶椎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
3.次髎(BL32)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图2-54、图2-55)。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腱)→第2骶后孔。
4.膀胱俞(BL28)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图2-54、图2-55)。
②取法:俯卧位,于第二骶椎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取穴。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74.jpg?sign=1739281396-kW5rLFm9SQhcWJrIC61tcTaJBvQ2Ah4V-0-a18e4fd22c5653bc4a215f4620c69b95)
图2-54 骶正中嵴穴位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75.jpg?sign=1739281396-QGCnnbq7Q0Sa0lDhS0bxTb0ut8FwSDNn-0-2d859b51dedb2c6d91e100817dec3670)
图2-55 骶正中嵴穴位2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
5.胞肓(BL53)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图2-54、图2-55)。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臀中肌。
6.中髎(BL33)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正对第3骶后孔中(图2-54、图2-55)。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腱)→第3骶后孔。
7.中膂俞(BL29)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横平第3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图2-54、图2-55)。
②取法:俯卧位,于第3骶椎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髂骨翼骨膜。
8.下髎(BL34)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正对第4骶后孔中(图2-54、图2-55)。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腱)→第4骶后孔。
9.白环俞(BL30)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图2-54、图2-55)。
②取法:俯卧位,于第4骶椎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骶结节韧带。
10.秩边(BL54)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图2-54、图2-55)。
②取法:俯卧位,与骶管裂孔相平,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肌筋膜→臀大肌。
11.会阳(BL35)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尾骨端旁开0.5寸(图2-54、图2-55)。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
十二、骶角与骶管裂孔
【内容简介】
在骶正中嵴的两侧有一列不太明显的粗线,称为骶关节嵴,该嵴的下端游离下垂突出,称为骶角。骶角相当于第5骶椎的下关节突,并与尾骨角相关节。骶角可在尾骨底的后外侧触及,为骶管裂孔侧壁的标志。沿骶正中嵴向下,由第4、5骶椎背面的切迹与两侧骶角及下面的尾骨共同围成的孔,称为骶管裂孔,是骶管的下口。骶管位于骶骨体的后部,形状扁平,前后借骶前、后孔与外界相连。
【体表触诊】
被检查者俯卧位或坐位,骶管裂孔位置在臀裂的上端,尾骨尖上方约5cm两骶角之间,体表容易触及,特别是当被检查者双肘抱膝时。触及骶管裂孔部位时,被检查者有一种不适的感觉。骶管裂孔的中心与两侧髂后上棘的连线呈一等腰三角形。
【体表形态】
骶角与骶管裂孔体表形态(图2-56、图2-57)。
【神经血管】
骶、尾神经:骶尾区有来自骶、尾神经后支的分支分布。自髂后上棘至尾骨尖连线上的不同高度,分别穿臀大肌起始部浅出,分布至骶尾区的皮肤。第5骶神经、尾神经由骶管裂孔穿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76.jpg?sign=1739281396-vmfjhilNv2CouRbsONOrNhjV1WyHJxEK-0-9495710fa9de163c2c364a08807242f7)
图2-56 骶角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77.jpg?sign=1739281396-V2hse6uGv9uIiZ8PaVCatyfyZGureYOF-0-989ff2065a282222855dff56a789fc42)
图2-57 骶管裂孔、尾骨
臀中皮神经:为上3对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后支经骶后孔穿出后,其内侧支支配多裂肌,外侧支在骶骨背面形成吻合,至骶结节韧带背面形成第二级吻合,由此袢发出2~3皮支,穿臀大肌达皮下,分布至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的臀区内侧部皮肤。
【相关穴位】
1.腰奇(EX-B8)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图2-58、图2-59)。
②取法:俯卧位,于后正中线尾骨尖直上2寸,约当第2、3骶椎棘突之间上方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骶尾后浅韧带→骶尾深韧带→骶管裂孔。
2.腰俞(DU2)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正对骶管裂孔,后正中线上(图2-58、图2-59)。
②取法:俯卧位,先按取尾骨上方左右的骶角,与两骶角下缘平齐的后正中线上取穴。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78.jpg?sign=1739281396-qDckS4UeJNBdlEZToACJUmfjw7qFwNry-0-4f30865c0e9a70162f41840ed199009c)
图2-58 骶角与骶管裂孔穴位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79.jpg?sign=1739281396-RWRb0vT9gQLVzOi60bUsd42owhbXWvJp-0-c689606234b24de46cd9c6d708990503)
图2-59 骶角与骶管裂孔穴位2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骶管。
3.环跳(GB30)
①标准定位:在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图2-60、图2-6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81.jpg?sign=1739281396-A2hRrxukqoN0g0ikxEmlwX4ALRH0NwOn-0-b5a3474c1084af98f7d885267d74c122)
图2-60 骶角与骶管裂孔穴位3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82.jpg?sign=1739281396-aLuPluTnk8qSzL9NMOZ8NQMF17MlZUyS-0-da75fa46070b2ba3371d44ce804934c0)
图2-61 骶角与骶管裂孔穴位4
②取法:侧卧位,下腿伸直,上腿屈曲(呈90°),以小指关节横纹按在大转子上,拇指指脊柱,当拇指尖止处是穴;侧卧位,于大转子后方凹陷处,约当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肌筋膜→臀大肌→坐骨神经→闭孔内肌(腱)与上下孖肌。
十三、腰骶间隙
【内容简介】
腰骶间隙由骶骨后面上部的缺损与第5腰椎之间围成。
【体表触诊】
被检查者俯卧,在第5腰椎棘突下方可见一凹陷,高1cm,宽2cm,表面由一层坚厚的纤维膜所覆盖。
【体表形态】
腰骶间隙体表形态(图2-62)。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83.jpg?sign=1739281396-t1NzqC6OtGxTGEA9XKJzhvDIUtSAlrqt-0-c3070f20f665b45e725e7b6624ecead4)
图2-62 腰骶间隙
十四、尾骨
【内容简介】
尾骨由3~5节退化尾椎融合而成,位于骶骨的下方,肛门的后上方。呈三角形,尖在下,底在上,其卵圆形关节面和骶骨尖构成关节,其间有纤维软骨盘,尾骨后上部的凹陷与骶骨相连部分称为骶尾间隙。尾骨的侧缘是韧带和肌肉的附着处。尾骨有很多变异,长短不一,第一节和骶骨末节两侧多不对称,常向一侧倾斜。
【体表触诊】
被检查者俯卧位,在臀沟内可触及尾骨端。
【体表形态】
尾骨体表形态(图2-63)。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84.jpg?sign=1739281396-7zIj6sAOcdD0ZxPvHwheSECI1o5y2Rfa-0-caec4bc8874474aea8ea2dc738e3fc25)
图2-63 尾骨
【神经血管】
臀中皮神经:为上3对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后支经骶后孔穿出后,其内侧支支配多裂肌,外侧支在骶骨背面形成吻合,至骶结节韧带背面形成第二级吻合,由此袢发出2~3皮支,穿臀大肌达皮下,分布至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的臀区内侧部皮肤。
尾骨神经:由S4一小支、S5及第一尾神经前支组成,很细,穿骶结节韧带,分布于尾骨部皮肤。
【相关穴位】
1.腰奇(EX-B8)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图2-64、图2-65)。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85.jpg?sign=1739281396-ddBlhN35xIHmcNGBcDUkLPVOp8o4dm1b-0-3e31914b990123703fc33924804ab891)
图2-64 尾骨穴位1
②取法:俯卧位,于后正中线尾骨尖直上2寸,约当第2、3骶椎棘突之间上方。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骶尾后浅韧带→骶尾深韧带→骶管裂孔。
2.会阳(BL35)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尾骨端旁开0.5寸(图2-64、图2-65)。
②取法:跪伏位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腱)。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386.jpg?sign=1739281396-YS6vH3rUTHtaI9AgcBGxBazSF5AByhxF-0-9c8c12fd3fc2a233f2baacc69f20b082)
图2-65 尾骨穴位2
3.长强(DU1)
①标准定位:在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图2-64、图2-65)。
②取法:俯卧位或膝胸卧位,按取尾骨下端与肛门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尾骨肌→肛提肌。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3A32/218467921082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hapter_741.jpg?sign=1739281396-8f4riOf4sb5XG82HQn3ndjCVxRqm5nof-0-112a8e0c4b9f06daac9d0ce9c5fb0133)
躯干和骶骨部骨性标志触诊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