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
英国著名哲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阅读史。”(11)这句话阐明了读书与人的精神成长的关系。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曾说:“阅读是为了活着。”这句话道出了阅读与生命个体的本质联系。生命是精神的载体,关注精神成长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源地,是孩子生命的摇篮,家长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孩子生命本质的教育。基于此,孩子是否喜欢阅读就与家长的引导密不可分了。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中播种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责任,这样才能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从早期开始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认识到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关键在于儿童期。孩子自出生开始,就在慢慢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虽然刚出生的婴儿没有什么理解能力,但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在听父母读书时,一般会瞪大眼睛,表现出一副好奇又认真的样子,这说明读书对他已经产生了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是读书的声音对孩子的听觉产生了刺激。任何一种刺激,只要连续发生,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会引起相应的反应。所以,对于婴儿,父母可采用诵读给孩子听的方式,开启孩子的早期阅读模式,在训练孩子对语言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听觉是这样,视觉、触觉等的反应也是如此。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我就采取诵读的方式,每天读书或者讲故事给她听;女儿咿呀学语时,我就开始教女儿看图识物,教女儿“目读”;女儿学儿歌时,我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给每首儿歌都编了一段舞蹈,边唱边跳给女儿看。女儿看到我边跳边唱的样子,高兴坏了,跟在我的后面,模仿着我的样子,我称之为“体读”(也就是用身体动作感知读物内容)。爱人看到我每天如此“癫狂”,问我到底在干什么。我一本正经地告诉他:“这是在对孩子进行直觉行为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爱人说:“她才多大呀,能理解吗?”我说:“每一次听到我的声音,看到我的动作,都是对她感官神经的刺激;每一次她跟着我‘蹒跚学舞’,就是对她动作神经的刺激。经过多次刺激以后,她不仅能够看懂,而且还会慢慢地做出相应的回应,随着节奏把动作准确地做出来。”
邻居阿姨看到我们母女这样,觉得非常好玩,还拿着家里的录像机给我们母女俩录了视频,我不在家的时候,女儿还会跟着视频“翩翩起舞”。通过这种方式,女儿记住了不少儿歌、童谣。之后,我便拿出这些儿歌童谣的书,教女儿识读。慢慢地,女儿能够把书上的儿歌和童谣读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女儿最喜欢的就是到书房去,挑着书让我教她读。他爸爸带她的时候,她就让爸爸教她,还让爸爸跳着舞教她。爸爸不会跳,女儿就不愿意,害得身高一米八多的爸爸只好把平常看到我们做的几个动作像企鹅一样笨拙地跳,逗得女儿咯咯直笑,前俯后仰。不过,经过这些小游戏,女儿对书更加热爱了。
孩子的早期阅读,具有神奇的力量。早期阅读的过程,是为孩子的成长储存营养的过程。正如斯宾塞所说:“这个过程就像是树木的生长过程。你给一株幼苗浇水后,它不可能立刻长出叶子、开花结果,但是,即使你看不到它的变化,它的根部也在默默地吸收营养,纤维组织在缓慢地生长着。”(12)所以,是否从小具有阅读的习惯,其差距会在以后的知识层面、认知能力、逻辑思维以及写作水平上表现出来。
早期阅读教育,不仅对培养幼儿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幼儿以后的深度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抓好阅读的关键期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要抓住孩子阅读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4.5~5.5岁是儿童的阅读敏感期,也就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一般孩子到了这个年龄,会拿着书乱翻,这是孩子阅读敏感期到来的体现。家长如果看到这个情况,就要迎合孩子的需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引导孩子阅读,开启孩子的系统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使他养成阅读的习惯。如果家长在看到孩子翻书时,因为怕毁坏了书而制止孩子看书,那么孩子的阅读敏感期会很快过去,并且一去不复返,孩子也将失去对阅读的兴趣。
斯宾塞曾经说:“最成功的教育不是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知识的海洋浩大无边,只有教会孩子学习的能力,才能让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因为在这个时候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仅会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也会快速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让孩子多读书,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精神。
选好阅读材料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发展特点选择阅读材料,以某个主题词、某个事物、某个观点为线索,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将游戏性和趣味性融入其中,让孩子进行系统、广泛地阅读,让孩子的阅读能力在乐趣中快速提升。
女儿小时候也会背一些唐诗宋词,但是她并不是特别喜欢唐诗宋词之类的书,倒是对于科普类的书非常喜爱。因此,我并没有强迫女儿继续读唐诗宋词之类的书,而是按照女儿的喜好,给她买了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这套书分为《自然·环境》《科学·技术》《人类·社会》《文化·艺术》四册,每一册书自成体系,知识丰富。女儿从《自然·环境》那一本开始看,看得兴趣盎然,读得津津有味,经常自己一个人抱着书看,还经常指着书向我们发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慢慢地,女儿认识了很多自然现象、生物物种,并且自己逐渐能够把书看下来,还能指着书上一些物种的图片告诉我在哪里见过。
上了初中以后,女儿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买书,我和爱人只是做好服务工作,从来不干涉,因为我们知道她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尤其是对读书之路的坚持不懈,让我看到了从小阅读对她未来发展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保证阅读时间
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还需要时间的保证。这就需要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为了让女儿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与她约定,每天至少保证有半个小时的阅读,除非有特殊情况。即使孩子某一天的作业比较多,我也会跟女儿商量,是不是辛苦一点,把今天的阅读任务完成。就这样,孩子一直坚持每天要读一点功课以外的书,即便在初三、高三这样非常紧张的学习阶段,她仍然每天抽空读一些与考试无关的“闲书”。
营造阅读氛围
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适宜的阅读环境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首要条件。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说:“阅读总是需要场所的。”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是让孩子有书读,其次是让孩子有读书的地方。为此,无论在什么样的居住条件下,我们都要想办法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她营造一个读书的环境,有一张属于她自己的书桌,方便她静心读书。
我有一个习惯,希望自己随时随地看到书。所以,除了书房以外,在我家的马桶抽水箱上、床头柜上、餐桌上、客厅的茶几上,都会看到书。无论是上班的路上,还是出差的路上,我的包里总会有一本书。这样,即使工作再忙,我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读书。我的这种“分秒必争”的读书方式,也为女儿爱上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氛围,她随时可以看到书,感受到书的气息。
亲子共同阅读
史斯克兰·吉利兰曾经说过:“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父母能够读书给孩子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也是孩子成长中最幸福的事情。儿童最初的阅读是亲子共读,是父母读给孩子听,儿童的早期阅读更多的是从图画书入手,通过图画认识世界万物。通过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共读方式,帮助孩子获得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孩子获得对语言的理解和对图画的认知,同时让孩子在听读的过程中看到父母读书的样子,感受陪伴的温暖。
孩子天生喜欢模仿,尤其喜欢模仿父母的样子。因此,父母必须做好榜样,自身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与孩子一起阅读,适时与孩子分享读书的感受,参与话题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撰写读书心得,让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可能是教师这个职业自有的优势,我每天都需要备课,需要通过读书查阅相关资料,相对而言会有较多读书的时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一直在追求自己的读书梦想,读了硕士读博士,后来又读博士后,每天至少有3个小时甚至更长的读书学习时间。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所以,女儿经常看到我读书,这无形中对女儿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候看到我读书时专心的样子,女儿会问我:“妈妈,你看的是什么书?好看吗?能不能给我讲讲?”
为了便于交流,我有时候会和女儿一起就着餐桌读书,各自会将自己读到的优美桥段、精辟阐释、人生哲理和感人情节分享给对方,使阅读变成家庭的一场盛宴,感受读书的魅力,在阅读中自我觉醒、自我完善,获得成长的力量。
其实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同时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躲避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苦难的避难所。因为阅读可以丰富孩子的思想,提高孩子对生活的认识,可以使孩子更加理性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帮助自己渡过难关。正如斯宾塞所说:“阅读虽说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却可以改变孩子的性格;阅读不能改变孩子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孩子人生的终点。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13)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场所,一个充满阅读氛围的家庭环境更容易使幼儿受到熏陶。让孩子爱上阅读,不只是让他掌握更多的知识,知道更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让他明白有无尽的乐趣和力量在那里,他想要得到的时候,可以去找、去拿、去用,让阅读成为他生命成长的一部分,滋养他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