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吕碧城到《大公报》就职,没有辜负英敛之的期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各项采访任务,还接连写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诗词。
眼看沧海竟成尘,寂锁荒陬百感频。
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作新民。
江湖以外留余兴,脂粉丛中惜此身。
谁起民权倡独立,普天尺蠖待同伸。
这首诗恢弘大气,虽然作者是一钗裙女子,但仍关心时政,对时弊忧心忡忡,倡导民权独立,并发出“深闺有愿作新民”的呼号,令一众男子深叹不如。
旗翻五色卷长风,万里波涛过眼中。
别有奇愁消不尽,楼船高处望辽东。
吕碧城作此《舟过渤海口占》诗时,正值1904年,“日俄战争”前期。无能的清廷竟然把辽河东西划分为“战区”和“非战区”,让日、俄两国在国土上争夺权益,自己则保持所谓的“中立”。
吕碧城乘船过海,万里波涛中,眼望列国船只上五色旗帜翻卷,想到清廷不顾国民死活,一味忍辱偷生,拱手退让,任列强在国土上烧杀抢掠,胡作非为,心中不由得悲戚难平,愁绪万千。站在楼船高处远望辽东,那本来是我们自己的国土啊!如今,它还姓“中国”吗?
《舟过渤海口占》诗一出,又引起了一阵轰动,应和者众多。直隶学务处官员傅增湘亲自接见了吕碧城,称赞她“才识明通,志气英敏”。“寿椿楼主”的四首和诗最具代表性:
鱼龙争长扇腥风,谁陷辽民水火中?渤海茫茫百感集,放怀欲鸣大江东。
一枝彤管挟霜风,独立裙钗百兆中。巾帼降旗争倒置,焕然异彩放亚东。
女权发达振颓风,刀破厄言主馈中。学界乾坤原一体,迷航从此渡瀛东。
下田歌子此其风,人格巍然女界中。教育热心开化运,文明初不判西东。
是啊,就算是一个体格健硕的男子,也未必能做到像吕碧城这样,关心国事,把国家的安危和民众的疾苦时刻记挂在心上。吕碧城的声名,仅仅在于她端庄贤淑的容貌,还有才华卓绝的诗词吗?恐怕不是。
国人纷纷应和,其中不乏赶热闹的,但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吕碧城的一颗赤子之心。在清朝末年,国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谁敢跳出来开风气之先,呼吁女权,呼吁平等?而吕碧城就那么大胆地站了出来,在一份公开的报纸上,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敢做的事,这是怎样的一份勇敢和无畏!那些胆小瑟缩,仿佛得了软骨病的男子,那些“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女子,在吕碧城面前,恐怕也要汗颜了吧?
接着,英敛之又连续编发了吕碧城的《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远征赋》《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教育为立国之本》《写怀》《七绝三首》等诗文。英敛之还把带吕碧城去照相馆拍的几帧照片附了上去。
那洋洋洒洒激扬文字,忧国忧民的情怀,那洋溢着青春的姣好面容,令多少人惊羡不已,一时间吕碧城声名鹊起,京津一带造访她的人络绎不绝,众多报界名人乃至政府官员纷至沓来,甚至日本都有人慕名远来与之笔谈。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李鸿章之子李经羲等人都纷纷投诗迎合,一时间,京津文坛形成众星捧月之局面。连吕碧城自己也不无得意地说:“由是京津闻名来访者踵相接,与督署诸幕僚诗词唱和无虚日。”而《大公报》的《杂俎》一栏简直就是为吕碧城和她的唱和者所设。
63岁高龄的慈禧太后画师缪嘉惠赋诗与吕碧城唱和:
飞将词坛冠众英,天生宿慧启文明。
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雄辩高谈惊四筵,峨眉崛起说平权。
会当曲蠖同伸日,我愿迟生五十年。
《大公报》为吕碧城提供了一块巨大的舞台,她深厚的诗词造诣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她的傲人才情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绽放,这里也成为她为女同胞疾呼战斗的阵地和堡垒。吕碧城第一次,在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在只有男人涉足的公共社交领域,发出了女人坚定的声音。这声音那样清脆,仿佛凤凰一飞冲天,惊艳了世人的眼目。
在吕碧城窘迫危难之际,《大公报》给了吕碧城一份赖以生存的饭碗。但是,在《大公报》从1902年发行至今11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吕碧城,这个民国传奇才女,无疑也给报纸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