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做了那么多时间管理,怎么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在这样“忙乱累”的压力下,很多人进入了恶性压力循环,精力每况愈下,便求助于各种各样的时间管理方法,但收效甚微,有人甚至反而感觉越来越疲惫。其实这是因为,时间管理只能解决表层的任务安排问题——只是治标,却解决不了深层的精力和状态问题——无法治本。
只做时间管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其实,在发现自己各方面精神、体能、专注力下降后,很多人不是没有努力寻找过解决方案。以DJ为例,DJ一直觉得是自己升职之后事情多了,而时间管理方法有问题,才造成这种状况。所以他在公司这些年参加了不少关于时间管理、个人效率提升、团队效率提升的培训,也按照这些方法进行了工作重要紧急排序、结构化时间安排等。
但是,他的努力似乎收效甚微:不但他的计划很容易被外界打乱,而且因为精力不济,他经常使很多计划“半途而废”。
比如说2月3日这天他不用出差,他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时间的:
- 9:00~11:00 整理本季度销售数据,制作工作汇报幻灯片
- 11:00~12:00 审批团队的销售和差旅费用报销申请
- 12:00~13:30 吃午饭,顺便看看手机休息一下
- 13:30~15:30 与合规部门的同事就××项目开会讨论
- 15:30~16:30 整理下个月的差旅安排
- 16:30~17:00 与培训部门开会,确定销售团队接下来的培训策略
- 17:00~18:00 与医学部开会,了解最新的文献和学习资料,准备给团队培训
- 18:00 下班回家
可一实践,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完成所订的计划:因为头天晚上睡得晚,他第二天早晨10点才到办公室;11点不到,他就饥肠辘辘得看不下去电脑文件了,于是去茶水间吃点心,顺便打开手机看微信;忽然,他看到一个自己以前还挺喜欢的明星有个丑闻八卦上了热搜,于是好奇地继续看了下去……

可想而知,上午没有完成的事情拖到下午,再加上下午各种提前安排好的会议占据了时间(而且在会议上他也浑浑噩噩,没有得出结论和下一步行动计划,未见成效),DJ这一天的工作任务并没有完成,而且他还觉得特别疲惫。这种疲惫让他抗拒甚至开始拖延,然后接下来的第二天、第三天……他又变成了处理各种紧急任务的消防员。
学员的故事看到这里,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自己今年年初时许下的愿望,有多少是没有完成的?
- 总以为自己百分之百会做的事情,真做起来却极其懈怠。
- 减肥没有成功,花钱买的健身会员卡也已经积尘或被藏在箱底了。
- 副业没时间做,每天早出晚归,一直是一只“加班狗”。
- 说好考研、考证书,结果一直没有精力去复习。
- 花钱买了一堆书,结果进度永远停留在最初折角的位置。
你总告诉自己,一定要有目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感受到一种无法掌控精力的无力感。
用一个字总结,就是“累”。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经典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开车回家,到楼下了不下车,还要在车里坐好久?下面的回答中有感叹个人压力的,有说家长里短的,有抱怨工作焦虑的,有倾诉情感的……
但将这些答案概括起来,就是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生活带来的疲劳感。
这种挥之不去的疲劳感就像一种可以传染的疾病,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间传播,让人消耗掉自己的精力,降低自己的幸福感。这种反复发作的感觉会使你就像被人抽光了力气一般,疲惫不堪,俗称“宛如一条咸鱼”。
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事业的发展、人生角色的增加,每个人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方方面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每个人在同一时间面对的事情必然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挑战性。
而常识告诉我们,人的精力水平是随着年龄下降的,尤其是25岁以后,精力衰减得更快。这样一来,“精力需求”和“精力供给”两者之间的缺口会越来越大。
如果你不采取正确的行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精力水平,维护、创造自己的精力资源,随着缺口的增大,总有一天你将不堪重负,你会因为精力水平下降而陷入各种恶性循环,上文提到的体能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消耗增多、精力差、总是疲惫不堪等各种状况都会发生在你的身上,而且会越来越严重,让你越陷越深,深感迷茫。

精力管不好,生活更感低效疲劳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台电脑,那么我们每天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必然会消耗电脑的内存。但关键点就在于,几乎每个人每天身前身后都是一堆工作和家庭事务,需要去面对、处理。
这种同时存在很多待办事项和压力的状态称作思虑过载。就像电脑一开机,就已经加载了一堆自启动的程序。人也一样,因为要面对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太多,所以背上了太多的思维负荷。
更糟糕的是,这些持续的思虑会带来压力和负担,让我们情绪消沉,整天的工作效率都会降低。有时候情绪不对,这些压力和负担更容易突破意识的封锁,搅乱我们的思维。这种疲劳感长期累积,会给精神带来不良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力衰退,有心无力。整日“忙乱累”却成果寥寥,尝试优化时间管理却只换来了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的待办事项列表(to do list)。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一切只说明了一件事:20岁以后,精力管理这门必修课,你学得不好。
表面上看,有些人拖延、无法完成计划,是因为时间管理不到位。但其实更多时候,你即使按照时间管理理念把任务排得满满的,依然做不完也做不好,反而会终日处于一种“忙乱累”的状态,没有成就感,缺乏掌控感,甚至有持续的挫败感。
所以,仅做好表层的时间管理是不够的,因为时间只是一种恒定的资源,一天只有24小时,根本无法改变。你应该进行更深层的精力管理。
精力管理与时间管理的区别很大:
- 整体来说,时间管理是任务驱动的,只决定你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用任务占满每天的时间并不代表你就有效率。
- 精力管理是状态和能量驱动的,决定你做事时的效率和整个人的节奏。状态和节奏对了,全情投入,才可以提高效率并节省很多能量和时间;状态和节奏对了,你才有可能让自己的整个人生可持续发展。
精力管理包括体能(饮食、运动、睡眠)、情绪、专注力、目标意义感(意志力)4个方面的能量的管理。如果把你自己的精力想象成一块电池,做精力管理就是为了做好以下两方面的事。
(1)提高电池的储备能力:通过科学的方法增加你一天内的精力总储备。
(2)优化电池的使用效率: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你做事的状态,提高你的能量,提升效率效能。
可以说,精力管理是时间管理的基础,不做好精力管理,你就无法进行可持续的时间和效率管理。而且,精力管理是一个自带加速度、有计划、有掌控、自我实现的过程。
好在“精力充沛”并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可习得的能力。
我们进行精力管理的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精力水平,让自己有足够的能量高效完成那些重要的工作,还能有充足的能量满足自己对业余生活的需要。
通过学习和训练,任何人都能显著提升自己的精力水平,进入并保持“动力十足的高效状态”。

正如在本书前言中我提到的那样,初入职场的我和大家一样忙乱疲惫、效率低下、缺乏掌控感;但我“逆袭”的经历完美验证了,只要有科学的方法,这一切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良好的精力管理习惯才能带来良性精力循环
精力水平下降会导致你身体变差,体能降低,进而导致急躁情绪和注意力分散。
你总想着要运动、锻炼身体,却几乎总是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心情:平时工作忙到飞起,好容易能休息,真的是懒得动弹。忙的时候你说自己没有时间,而有了时间,你立刻用“没有情绪和心情”把“不去运动”这件事合理化。
运动的好处其实很多,可以抵消吃得过多所带来的某些影响,还可以有效地缓解消极的情绪,并让大脑得到休息。规律运动有以下好处。
(1)运动能让你保持健康。
(2)运动会分泌多巴胺让你快乐。
(3)大强度运动会使你夜晚的睡眠比较好,还能帮你缓解压力和焦虑。
(4)运动的时候你的大脑可以思考事情,有时候这种思考会给你启发和灵感。
但是,你抵抗不了自己的惰性和不运动的习惯。其实你连续两年都办了健身卡,可惜都放在抽屉里蒙灰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耐力不断下降。有一次,办公楼的电梯出现故障,你只是从一楼爬到四楼,竟然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紧接着,你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和工作状态都生出了不满,却无法改变,自我否定的情绪不断袭来。你变得烦躁不安,健忘,注意力无法集中,进而开始出现睡眠障碍和失眠的状况。然后,你早上开始头晕眼花,一整天都没有状态,继续着自己的恶性精力循环。
你一抬头,看到了隔壁座位的同事小A。
小A跟你差不多同时进公司,已经成为团队的绩效骨干。一到工作汇报时,你就会看到她的每个项目都做得那么好,深得领导欣赏。公司似乎也愿意培养她,有好的培训机会和大的客户,都愿意让她去接触。你以为她一定是将全身心都投在了工作上,下了苦功夫。结果你发现,很神奇的是,她似乎总能按时下班,周末也很少加班,心情总是很好,而且你还从她的朋友圈发现她经常去游泳、健身、和朋友一起看电影以及做美食犒劳自己,间或去旅行一番。
你惊诧于她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如果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你就会发现:
她每天似乎都在进行一个“良性的精力循环”:神采奕奕地开始新的一天,目标明确,工作专心,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不断地划掉待办事项列表上的项目让她倍感轻松,同时科学的饮食、运动、睡眠习惯让她能及时地补充好精力,开始神采奕奕的第二天。就算偶尔遇到突发事件或者产生负面情绪,她也能很快地平复自己,再次进入状态。这仿佛一个打不破的高效闭环。
良性精力循环

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像小A那样呢?
注意点
身体—精神回路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作为切入点进行提升,我们可以选择对自己来说最容易切入的环节进行改善。例如,你可以先从改善睡眠开始,让良好睡眠带给第二天一个良好的开端;也可以先从锻炼身体开始,通过提高体能来改善自己的睡眠和第二天的工作状态;或者从提高工作效率开始,不断完成任务,使自己更有成就感,减轻压力和焦虑,从而改善睡眠,第二天继续进行良性精力循环。具体每个环节的操作方法,我们会在书本的其他章节进行介绍。
良性精力循环的重点在于稳定。当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精力循环被打破时,要找准最关键的点进行衔接。比如,从国外出差回来倒时差就是个巨大的问题,这种情况下,睡眠是该循环中的决定因素。我通常白天即使有困意也扛着不睡,并强迫自己高效工作,夜晚疲劳后自然睡去,这样,一个晚上就能把时差倒过来,迅速改善睡眠状态。再如,你新换了工作,压力陡增,这时候你就要从改善工作方法、合理应对挑战做起,这样才能最快地衔接精力循环。
良性精力循环发展下去就是要形成稳定的长期精力循环,如下页图所示,这才是我们进行精力管理的终极目标。
长期精力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