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被誉为世界经济增长史中的“中国奇迹”,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12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但在中国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大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结构性问题,其中收入分配不均,尤其是逐渐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成为政府和学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8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288,从1994年起一直处于0.4的国际警戒线之上,2016年的基尼系数仍为0.465,中国已属于世界收入差距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考虑到中国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其最严重的收入不平等在城乡之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改革初期,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城乡收入比为2.57:1,随着改革的推进,城乡收入比也在波动中上升,2002年起超过3:1,并于2009年达到历史最高值3.33:1,之后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7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按常住地划分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71:1;从绝对量来看,1978年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为209.8元,而到2017年这一绝对差距为22964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09倍,倘若考虑到实物收入和补贴等隐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更严重。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增长动力转换的硬约束,而且在中国“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处世哲学影响下会滋生出许多社会问题。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过程,本质上就是政府主导的城乡经济社会变革的历史发展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城乡收入差距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子之一。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改观,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新时代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应该跳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传统思维,直面“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为构建新时代城乡发展新格局的行动指南,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从财政投资、人才保障、制度供给等方面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旨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中国经济不仅具有举世无双的活力,而且存在无可比拟的复杂性(1)。关于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根本原因的探讨,诸家立说,争议不断,然而“政府主导”或“政府推动”的经济特征已成为学界共识,政府不仅可以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而且可以制定各种经济发展政策来引导私人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政府推动的制度创新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刘瑞明、白永秀,2007)。“中国奇迹”的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的市场导向型制度变革,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中包含了战略性的中央政府、竞争性的地方政府以及竞争性的企业,构成了独特的“三维市场体制”,地方政府成为理解这一体制的关键主体(史正富,2013)。中国式分权以“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为核心,1994年分税制改革采取了“市场维护性财政联邦主义”,可以有效地做对激励,实现地方官员与居民福利的有效融合(Qian and Weingast, 1997),在“政治集权+经济分权”的激励模式中形成的“增长共识”导致地方政府热衷于发展辖区经济,但其内含着地方政府参与甚至主导辖区经济运行的事实特征。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和增长动力稳态转换的挑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共享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性质在短期内将会继续存在,如何科学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构建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中城乡收入差距差距缩小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建立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之间协调均衡发展和共享发展,构成了本书的主要研究动机。因此,本书以政府主导这一经济特征为视角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问题,不仅对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中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资源配置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而且选择市场化改革、地方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变迁等视角,分析政府主导型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间接机制,并进一步考察制度质量和分权激励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机制和数理依据,以期可以精确认识政府主导型经济中的城乡收入差距变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明晰能够将政府和市场的优势有机结合,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共享发展的制度设计提供理论逻辑和数理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城乡收入差距作为中国转型期一个关键问题,长期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本书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特征探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对现有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的一个有效补充,而且这一补充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此,从中国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特征出发研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是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研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西方传统收入分配理论本质上是对收入状况的长期统计而得出的分布规律,如库兹涅茨倒“U”形理论,其无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短期波动给出合理解释。另外,西方收入分配理论认为收入不平等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是政府和市场双重行为选择的结果,而且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政府主导和推动的。本书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中国经济实践,对城乡收入差距理论及其分配理论作出拓展。
二是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从物质利益格局、经济主体行为、制度安排、激励机制设计四个视角探究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原因,并基于政府主导的视角,探究市场化改革、地方政府竞争、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和经验证据,进一步对制度质量、分权激励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机制和数理证据进行系统的考察,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共享发展的制度变革和激励机制设计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思路。
(2)现实意义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前,扩大于改革开放之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动力稳态转换的关键约束之一,而且城乡共享发展水平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一个重要评价条件。因此,本书选择“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为切入点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是识别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迁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以科学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城乡共享发展。本书基于“政府主导”的经济特征,不仅分析了地方政府通过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的直接经济行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而且考虑到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改革、地方政府竞争、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影响关系,进一步分析制度质量、分权激励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逻辑和数理证据,以期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系统的政策建议,不仅为中国城乡共享发展的制度供给与激励机制设计提供经验证据,而且对其他转型经济体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是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是政府主导的城乡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本书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并结合计量经济学方法统计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及其区域异质性,为未来中国城乡经济社会改革提供新的视角与方向,构建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共享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的制度体系与激励机制,加快形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经济新格局,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