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在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政府主导”的经济性质将会继续存在,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主体,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已然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问题。有别于已有研究,本书利用泰尔指数测度中国省际城乡收入差距,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动态趋势特征和区域异质性进行分析,并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系统地审视了城乡收入差距变迁的深层次原因,继而统计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考察,以期使研究结论更为可靠,取得了有一定意义的研究成果。本书的主要特色和可能的创新点如下:
(1)立足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研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迁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而地方政府在这一政策变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下中国共享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的城乡收入不平等问题得到学术理论界的再次关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府主导特征来探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这是本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
(2)城乡收入差距本质上是城乡物质利益格局的非均衡演化,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需要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研究。因此,本书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构建“本质层次:城乡物质利益格局”“行为层次: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制度层次:制度安排的城镇偏向”“激励层次:激励机制设计扭曲”的分析框架,审视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并析出实证视角选择的逻辑结构。
(3)政府主导型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直接的资源配置机制和间接的制度环境机制,而且城乡收入差距变迁存在路径依赖和函数分布等异质性特征。本书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择静态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以及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系统考察政府主导型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提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与激励机制设计。
1.4.2 可能存在的不足
本书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事实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变迁问题,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但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由于时间、经费、资料等研究基础的制约,加之笔者学术水平和研究视野有限,在指标设计、数理模型构建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1)本书对中国经济“政府主导”的测度选择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地方生产总值的比值,该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及主导程度,但对中国政府主导的测度不是很全面,政府主导测度指标的单一性可能会使本研究缺少全面性和完整性。
(2)在本书第3章理论分析,第4章、第8章等研究中,尽管对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研究假说,但是如果能够采用高级宏观、高级微观、高级计量等理论构建政府主导型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变迁的数理分析框架,并以此构建实证分析模型,将会使得本书的结构安排更加紧凑。
(3)由于本书是由已发表的期刊论文整合而成,其中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都分别是一篇单独的期刊论文,内容结构存在独立性,这对本书的整体逻辑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1) [美]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M].安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