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时代:数学、天文、建筑工程技术

青铜时代的建筑和城市已经初具规模。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是中国已知的最早庭院遗址,建筑在高台之上,彰显权威。考古学家判断时间应在传说的夏朝时代。

到了周武王灭商之后,周公旦制礼作乐,也进一步规定了城市建设标准。根据《周礼》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对后来的城市规划,尤其是首都规划影响很大。

Tips
出自《周礼·考工记·匠人》,译文: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北宫的后面)是市。
最早文字记载园林建筑的是《诗经·大雅·灵台》,主角是周文王和他的园林:“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意思是,周文王想搞一个园林,庶民都很支持,拖家带口都来帮忙盖楼修墙挖泥,没几天就盖好了。然后周文王在灵囿这个园林里享受生活,这里自然景观好得不得了,有鹿有鸟有水还有鱼。


《周礼》《诗经》等书中也有关于疾病和医疗活动的记载。周朝的官方医生,主要是给王室、贵族看病的医官,简单分为几大类:疾医、疡医、食医及兽医。对事物进行分类研究、不断细分,这是人们的医学认知不断深化的表现。


在夏商周时代也开始有贵族阶层真正思考世界本原的问题,这是自然科学的萌芽,并且出现了世代研究天文的史官、祭司、畴人等。人们制定了天文历法来指导生产和生活,我们俗称的日“历”,其实就是历法。中国最早的历法是《夏小正》,传说是大禹制定,以常见的北斗星、织女星、银河作为指导。

Tips
有学者认为真正的《夏小正》是把一年分为10个月的历法。
商朝甲骨文记载了很多天干地支纪年的内容。商朝的历法按照数字序号把一年分为12个月。商朝甲骨文还曾记载了第13个月,以及2个月一共59天的概念。
这意味着商代人就已经懂了回归年(太阳周期)和朔望月(月亮周期),并且发明了闰年闰月作为补充。

殷商甲骨文上提到了日食、月食,以及大火星、鸟星等多种天象和星宿。有一块甲骨上面写的是“新大星并火”,意思是大火星旁边新冒出来一颗大星,时间是公元前1400年,距今3000多年前,这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新星观测记录。

青铜时代,基本的天文常识已经开始普及,《诗经》就记载了不少天文学内容。
比如,《诗经》中的“七月流火”“三星在户”等涉及节气、天体运动的描述。也有“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这首诗歌就记载了周幽王时期的日食。


Tips
七月流火:指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三星在户:表示新婚之喜,出自《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三星”指天空中明亮而接近的河鼓三星。
古代中国人发明了一种独特的位值制计数法。位值制就是说,每个数字表示的数值,既取决于这个数字的大小,也取决于这个数字的位置。
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大量的数字了。不仅有单个数字,还有合在一起的数字,也呈现出十进制发展的趋势。


大家从小必背的九九乘法口诀,就是殷商到周朝时期出现的。当时还发明了算筹记数方法,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变得很普遍。周朝贵族要学习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数”就是数学。
数学没学好,就不是合格的贵族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