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育儿宝典·智力培育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新生儿期

科学哺育

正确进行母乳喂养的方法

掌握婴儿需要的乳量

从解剖学上来看,所有母亲都适合喂养她们的婴儿,母亲的乳汁最适合婴儿。乳房产生的乳汁是婴儿的天然食物,婴儿不会拒绝食用。就身体而言,母亲是完全能够喂养她的婴儿的:乳房的大小和可产生的乳量无关。乳量乃取决于婴儿的摄食量多少,因此,供给和要求也是如此。婴儿摄食的乳量越多,母亲乳房产生的乳量也越多。

新生儿需要的乳量为:每450克体重每日需要50~80毫升。所以,一个3千克的婴儿每日需要400~625毫升。你的乳房可在每次哺乳3小时后产生乳汁40~50毫升,因此,每日产奶720~950毫升是足够的。

掌握开始喂奶的时间

母亲第1次给宝宝喂奶叫“开奶”。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大多强调母亲产后非常疲劳,需要一段时间休息,所以一般应在婴儿出生后6~12小时才开始喂奶,好像这样才有利于母亲。

其实早开奶有利于母子的健康,产后应尽早让孩子吮吸母亲乳头,新生儿强有力的吸吮是对乳房最好的刺激,喂奶越早越勤,乳汁分泌得越多。新生儿出生后第1个小时是敏感期,而且生后20~30分钟内,婴儿的吸吮反射最强,因此母乳喂养的新观点提倡产后1小时内即开奶,最晚也不要超过6小时。早开奶存在许多好处:

1.母亲产后泌乳必须依靠婴儿对乳头的吸吮刺激。宝宝尽早吮吸乳头,能促使早下奶,下奶快。

2.加快母亲子宫复位,早止出血。婴儿吸吮引起催产素的分泌,可使产后子宫收缩,加快复位,有助于产后出血尽早停止。

3.使婴儿早获免疫能力。早喂奶,宝宝可以获得初乳中大量的免疫物质,加强婴儿抵抗疾病的能力。

4.早日密切母子感情。新生儿敏感期正是建立母子间感情联系的最佳时期,母子接触的时间越早、母子间感情越深,孩子的身心发育就越好。

5.能够及时补充婴儿从母腹到人间的生理断层,能够尽快获得生理需要,特别是水分、营养的及时补充,有利于婴儿成长的连续性。

做好母乳喂养的准备

在分娩前就应该决定是否采用母乳喂养婴儿,这样就可为母乳喂养做准备和计划。过去有人建议妇女可用2个指尖搓动,或用其他物品碾压乳头,甚至用指甲刷擦洗乳头,使之变硬。使乳头变硬的这种方法现在已不重要了。如果有的乳头凹陷的话,必须采取特别措施,如遇乳头完全扁平的情况,婴儿就不能啜住乳头,这种情况是十分罕见的。但是如果确实是乳头凹陷的话,可以穿着胸罩使乳头稍为凸起。

如果孕妇在医院分娩,入院时就应告诉看护人员,说明自己打算用母乳喂养婴儿,一定要求医护人员帮助。必要时可要求看护人员或护士长,请他们坐下来和你详谈有关婴儿喂养方法,以及当场提出一些有关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的详细意见,多听取医生的建议。

母婴初次接触

婴儿一出世,就试着给婴儿吸吮乳房,这对母亲和婴儿都有好处。如果在医院的产房里,可以要求把婴儿放在自己的胸部上。上述做法有2个重要因素:自然地吸啜会刺激荷尔蒙(即“催产素”)的产生。一旦婴儿诞生后,这种激素可使子宫收缩并在婴儿分娩后不久排出胎盘。另外,出生后不久,让婴儿吸啜也有助于形成一个很强烈的结合感情。婴儿偶然会有阻塞现象,不必担忧,吸啜的自然反射是很强烈的,婴儿出生后即有吞咽的能力。

正确进行初乳喂养

婴儿分娩后72小时,乳房不产生乳汁,而产生一种稀薄的、黄色的液体,名为“初乳”。初乳的成分是由水、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当婴儿出生后头几天母亲还没有乳汁分泌之前,初乳可满足婴儿所有的营养需要。初乳也含有非常宝贵的抗体,能帮助婴儿抵御诸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和肠道感染等疾病。初乳还附带有一种轻泻的作用,有助促进排出胎粪,所以一定要给婴儿喂初乳。头几天应规则地把婴儿抱在胸部前,一是喂哺初乳,二是使婴儿习惯伏在胸上。如果在一间设有“母婴房”(即把婴儿交给母亲照看)的医院里,并且医务人员确实鼓励按要求用母乳喂养婴儿,这样就更好了。每当婴儿啼哭时,可把他抱起靠近乳房,开始时每侧乳房仅吸几分钟,这样,乳头不会酸痛。如果婴儿是放在医院婴儿室的,应该告诉医务人员,请他们把婴儿抱来喂养,不要用奶粉喂养,一定要喂养初乳。

做好排乳反射准备

婴儿吸吮乳房时,母亲的脑垂体腺受刺激而激发“排乳反射”,母亲能够感到这种反射。事实上,每当母亲看见婴儿或听到婴儿声音的时候都可能促使泌乳,乳汁可从乳头射出,为喂奶做好准备。

正确抱持婴儿

母亲正确抱持婴儿是用手臂怀抱婴儿,将他的头放在自己肘弯部,用手托住他的背部和臀部,切勿向前俯身把乳头塞到婴儿嘴里。如果手臂抱住婴儿时他仍离乳头太远,可尝试在自己膝上放一个枕头使他躺在上面,但婴儿的头部仍要用臂弯托持。另一个方法是交叉双腿(俗称“二郎腿”),用膝部支持着自己抱持婴儿的手臂,让婴儿的手臂能随意触摸到乳房,婴儿对这种亲密感是非常愉快的。

掌握婴儿觅食反射

母亲头几次抱着婴儿靠近乳房的时候,应该帮助和鼓励婴儿寻找乳头。用双手怀抱婴儿并在靠近乳房处轻轻抚摩他的脸颊。这样做会诱发婴儿的“觅食反射”。婴儿将会立刻转向乳头,张开口准备觅食。此时如把乳头放入婴儿嘴里,婴儿便会用双唇含住乳晕并安静地吸吮。许多婴儿都先用嘴唇舐乳头,然后再把乳头含入口中。有时,这种舐乳头的动作是一种刺激,往往有助于挤出一些初乳。

过几天,婴儿就无须人工刺激了,婴儿一被抱起靠近母亲身体,他就会高兴地转向乳头并含在口里。

母亲不要用手指扶持婴儿的双颊把他的头引向乳头。他会因双颊被触摸受到不一致的引导而弄得不知所措,并拚命地把头从这一侧转到另一侧去寻找乳头,这就是婴儿跟着感觉走。

正确哺乳婴儿的必要性

每次喂哺婴儿时,应力图将乳头正确地放入他的口内,只有婴儿将大部分乳晕含在口内,才能顺利地从你的乳房吸啜出乳汁。婴儿以吸和啜2种活动方式从你的乳晕周围形成一个密封环,当吸食时,婴儿的舌将乳头推向口腔顶部(上腭),乳汁是在有节奏地一吸一挤的情况下被吸出来的。只有当婴儿对乳晕后方的输乳管施加压力时,乳汁才能顺利地流出来。

如果乳头能正确地放入婴儿的口腔内,那么,乳头酸痛或皲裂就可以减少至最低限度。婴儿有很强的吸啜能力,如果他没有含着乳晕而只有乳头在婴儿的口内,他能有效地切断输乳管的通道,这时就几乎没有乳汁流出了。这样乳头就变得酸痛异常,结果乳汁的供应就由于乳汁没有被吸出而减少。这样,婴儿将会很自然地吸不到乳汁,并由于饥饿而发脾气。

做好母婴哺乳配合

一旦婴儿在愉快地吸乳时,母亲就应安静下来看着他。如果他的眼睛张开,母亲应和他相对而视。当婴儿吸乳时,母亲应对他微笑和轻轻地细语闲谈,这样,他就会把看到母亲的脸、听到母亲的声音和闻到母亲皮肤的气味联系起来而高高兴兴地吃奶。母亲和婴儿的协调配合,非常有利于母婴情感的培养。

两侧乳房轮换哺乳

婴儿吸啜在起初5分钟内是最强烈的,此时,他已吸食了80%。一般地说,每一侧乳房哺乳时间的长短视婴儿吸啜的兴趣而定。但是,通常不超过10分钟。大概到达上述时间,乳房已被排空,虽然婴儿可能还对吸啜感到津津有味,但你会发现婴儿对继续吃乳已不感兴趣:他也许开始玩弄你的乳房,将乳头在口内一会儿含入、一会儿吐出;他也许转过脸去,也许入睡。当婴儿显露出在一侧乳房已吃饱时,应把他轻轻地从乳头移开,把他放在另一侧乳房上,如果他吸啜两侧乳房之后睡着的话,他可能已经吃饱了。母亲要想知道他睡着是否是由于吃饱的缘故,只要看他是否在约10分钟后醒来又再次吃奶就知道了。同样地,如果婴儿看来只从一侧乳房中吸食已能满足他的需要量的话,那么,下次喂奶时,一开始就应换用另一侧乳房哺乳。

哺乳不要移动乳房

切勿将吸食中的婴儿从乳房拉扯开——这样做只会弄伤乳头。为了把吃奶中的婴儿移开,可稳定地轻压他的颏部使他松开口。另一办法是用手指滑入乳晕和婴儿颊部之间,将小手指放入婴儿的口角内。上述这两种方法都会使他的口张开,并且使乳房容易滑脱,而不必使用其他方法把乳头弄出来。在头几天里,这些做法十分重要,因为乳头需要变硬以利哺乳。

掌握母乳喂养姿势

母亲可以按自己选择的姿势喂哺婴儿,只要他能够含住乳头同时自己觉得舒服、轻松自如。可以实践各种方法并采用感觉最自然的一种。在1天以内要改换各种授乳姿势——这样做将会保证婴儿不会仅向乳晕的一个部位施加压力,并且尽量减少输乳管受阻塞的危险。

如果坐着授乳,一定要位置舒服。

必要时,可用软垫或枕头支持双臂和背部。

躺在床上喂乳也很好。特别是在头几周和晚上,没有理由不这样做。母亲应采取侧睡姿势,如希望更舒服,则可垫上枕头。轻轻地怀抱婴儿的头和身体紧靠你的身旁。可能需要把婴儿放在枕头上,使他的位置高一点以便吸吮乳头,但是较大的婴儿应该躺在床上并靠在母亲身边,保证母亲臀部下侧的肌肉不受扭曲或拉得太紧,因为这样会使奶流减慢。另一种办法就是在母亲手臂下垫个枕头,把婴儿放在枕头上,让他的双腿放在母亲后方。婴儿面向母亲的乳房,而手可以托住他的头部。

开始时,母亲所选择的授乳姿势可能会受到分娩影响,例如,若做过会阴切开术的话,就会觉得坐起来非常不舒服,因此,侧卧授乳更为适合。同样的,如果做过剖腹产手术,腹部就太柔嫩以致不适宜让婴儿躺在上面,因此要把婴儿的脚放在臂下的位置,或把他放在床上靠在自己身旁的位置授乳。

把握母乳喂食次数

婴儿因为身体幼小需要多次喂食。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比奶粉喂养的婴儿喂食次数更多,这是由于前者吸收乳汁更快。

婴儿应按要求喂食。父母亲很快就学会辨别婴儿饥饿时的啼哭声。新生婴儿每2小时需要喂奶1次,一天喂的次数多达8~10次;婴儿长大至1个月左右,通常每3小时进食1次;约2~3个月左右,则每4小时喂食1次。

大多数3个月大的婴儿在晚上喂食后都睡一整夜,但不应考虑放弃晚间哺乳,除非婴儿一直熟睡不醒。

掌握夜间哺乳知识

要满足婴儿对食物的要求,就应增加哺乳时间,每次最少哺乳要用30分钟,这样,24小时就花去了3个小时。由于夜间哺乳比其他事情更为重要,因此,母亲往往为照料婴儿而弄得疲倦不堪和精神紧张,一天睡不上几个小时,母亲的睡眠方式在很长时期内会被破坏。所以,母亲应在白天和晚间争取充分的休息,作为丈夫应该协助妻子,并且帮助妻子做一些家务事。在抚育孩子方面,妻子和丈夫应该是平等的,当妻子进行大部分授乳工作时,丈夫就应该为婴儿做些其他的服务才对。

实际上,虽然母乳喂养在夜间哺乳不应完全是丈夫的责任。但如果婴儿睡在另一间房里,就可请丈夫把他抱来喂,并且在喂完奶后把他抱回婴儿睡房和换尿布。

适当减少夜间喂食

婴儿在体重达到4.5千克的时候,他才能一次睡眠5个小时以上,不会因饥饿而醒来。婴儿的体重一旦达到上述标准,就可尝试把两次授乳之间的时间延长,以便能获得6小时安静的睡眠,并能顺利地停止凌晨给婴儿喂乳,婴儿有他自己的吃奶规律,但一般地说,巧妙地省去婴儿最后一次喂乳是合理的,以便自己能按规定的时间睡觉。但是要灵活处理,也许婴儿不想停止凌晨的哺乳,无论怎么样力图改变哺乳程序,他还是醒来就饥饿了。

母乳喂养须知婴儿在吸乳时一定要能自由呼吸。如果乳房很大,有可能使婴儿出现窒息的危险,可轻轻地把乳头拉开一点。

由于母亲的排出反射相当有效,以至一旦婴儿吸乳时,乳汁流出太快并呛着他。母亲可事先挤出一些乳汁使乳量减慢。如果乳量很多,可在乳晕上、下部位施压以减少乳量。

如果不是在哺乳期间而乳汁大量涌出时,可用手掌心或手跟部压住乳晕,这种方法可止住奶流。

判断母乳不足的方法

婴儿的生长发育是需要有充足乳汁的,母亲的乳汁是否充足是很难辨别的。一般的辨别方法有以下几种:

观察孩子体重,这是判断母乳是否充足的最简单办法。孩子出生后1周至10天为止的时间里,体重减少属生理性体重减少阶段。这以后,体重会不断增加。因此,第10天以后要每周称1次,将增长的体重除7而得到的值如在20克以下,则表明母乳不足。体重增长不快,必然是母乳不足所致。尽管如此,在满月以前,尚不必过分神经质地忧虑重重,应该继续观察。如果过了1个月,体重增长情况依然不佳,再采取混合喂养的措施也还是时机,但再也不能拖延了。

可以用哺乳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正常的哺乳时间约为20分钟。如果超过30分钟,孩子吃奶时总是吃吃停停,而且吃到最后还不肯放开乳头,那么就可以判断母乳不足。

如果出生2周后,授乳间隔依然很短,婴儿隔2小时或个把小时就哭泣要奶吃。这种情况可在喂完奶后马上喂牛奶试试,如果婴儿一个劲儿地喝,而且精神很好的话,或者大便量少,有时则为绿色泡沫便,小便次数不足6次,就可以肯定是母乳不足。

如果婴儿总是没精神,睡不好觉,连续好几天便秘或腹泻,那么说明母乳不足。

妈妈经验判断法:乳房是否发胀,胀得是否厉害?一般在产后2周左右就可知道。如果乳房总显得干瘪,那么说明缺乏奶水。

如果奶水充足,那么当孩子吃奶时,可以听到“咕嘟、咕嘟”的咽奶声音。吃奶婴儿表现愉快、舒畅、很少哭闹、睡觉踏实、安稳、大便性状是黄色的软便,很少发生消化不良、婴儿体重按规律增长,这说明乳母的乳汁充足。

若奶水不足,则孩子吃奶时听不到连续的咽奶声音,即使能听见,咽奶的声音也很小;吮奶时总是吃吃停停,或吃奶中突然放掉奶头哭啼,或吃到最后还不肯放开乳头,或刚喂奶不久,孩子就哭闹起来,喂奶前母亲也没有奶胀的表现,在吸吮时也没有喷奶的感觉,那么说明母乳不足。

补充婴儿水分

水的喂养

人体的重量大部分是水分,年龄越小,体内水分比例越高。满一个月婴儿体内水分约占体重的75%,早产儿占80%左右,成人占60%。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较大,每分钟呼吸次数多,使水分蒸发量较多,而他们的肾脏为排泄代谢产物所需的液量也较多。因此,婴儿按每千克体重计算,所需液体较多,在第1周以后,新生儿每天需要液体量为每千克120~150毫升。

人工喂养大多数是用牛奶,从牛奶的成分来说,牛奶中的矿物质即钙、磷、钾、氯等物质要比母乳中大3倍之多,这些矿物质吸收到体内后,多余的矿物质就需要通过肾脏由尿中排泄。为了保证体内矿物质的供需平衡,就要求肾脏排泄多余的矿物质。从婴儿的肾脏功能来看,婴儿的肾脏功能还没有发育成熟,换句话说,要让肾脏排出多余矿物质,就需要一定量的水分才能保证完成任务。水分不足,肾脏就完不成任务,如果勉强完成,就会使肾脏受损。

所以,除了喂奶,千万不要忘记喂水。用牛奶喂养者或炎热夏季出生的新生儿,尤其要注意喂水。但喂水也不要过量,以免使婴儿心脏、肾脏增加负担。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小儿,在4个月以内只需少量喂一些水或果汁,而人工喂养的小儿则应在2次喂奶之间喂1次水。到了炎热的夏季,小儿最容易渴,除了喂奶外,还应多给一些水喝,使得宝宝获得充足的水分。

喂养果汁

宝宝天生喜欢吃果汁,喜欢果汁的那种甜酸味,多吃果汁可以补充维生素C。还可以习惯各种味道,习惯用匙子吃东西。

开始时可用温开水将果汁稀释1倍,第1天每次只喂1汤匙,第2天每次喂2汤匙,第3天每次喂3汤匙……,这样一天天逐渐增加,满10汤匙时,也就是第10天开始,就可以用奶瓶喂,等宝宝习惯以后就可以不用温开水稀释了。

1天可喂3次,每次喂30~50毫升。喂奶前后不要喂,最好在洗澡、日光浴、散步以后喂。

喂养注意事项

宝宝不愿吃或吃了就吐的,不要勉强喂,可以改变一下果汁种类和稀释办法,或稍加些糖再试试看。

腹泻时可暂时中止喂果汁,等身体恢复以后再喂。

只要孩子情绪正常,即使拉绿色大便也无妨,可以继续喂果汁。

在水果中,苹果和西红柿有使大便变硬的作用,柑、桔、西瓜、桃子有使大便变软的功能,因此,孩子有些腹泻时,可喂苹果汁和西红柿汁,便秘可喂柑、桔、西瓜、桃子等果汁,很有效。因为果汁都能使大便变成酸性,所以吃了果汁后大便会变绿,或吃了苹果汁后大便会发黑。这些都不是病,请勿担心。

开始喂奶的正确时间

婴儿喂奶最好是在出生后30分钟,这样做的好处:1防止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发生。2防止新生儿出生后生理性体重下降过多。3减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防止黄疸过深或发生核黄疸。4及早使新生儿获得初乳中的抗体、免疫细胞、溶菌酶、乳铁蛋白。

妈妈尚未开奶的喂养

有些妈妈生下小宝宝后没有马上开奶,或者奶水稀少,这个时候如果宝宝饿了该怎么办呢?在很多爱婴医院里禁止喂除母乳之外的任何东西给宝宝,哪怕是水。这是为什么呢?会不会饿坏了宝宝?

一般情况下,在宝宝出生后1~2周后妈妈才会真正下奶。但在宝宝出生的第1周必须让他多吸吮、多刺激妈妈的乳房,使之产生“泌乳反射”,才能使妈妈尽快尽早下奶,直至足够宝宝享用。如果此时用奶瓶喂宝宝吃其他乳类或水,一方面容易使宝宝产生“乳头错觉”,不愿再费力去吸妈妈的奶,另一方面因为多数冲制的奶比妈妈的奶甜,也会使宝宝不再爱吃妈妈的奶。这样本来完全可能母乳喂养的妈妈会因宝宝吸吮不足,而造成奶水分泌不足,甚至停止泌乳。

那么,宝宝一时吃不饱,会不会饿坏呢?不会的。因为宝宝在出生前,体内已贮存了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可以维持到妈妈泌奶,而且只要尽早给宝宝喂奶并坚持不懈,那么在宝宝吮吸的刺激下,母乳足可以够其享用,而且会越来越多,不要轻易失去信心。

开奶前不要喂牛奶

许多产妇在分娩前,便预先买好奶粉、奶瓶、奶头,待婴儿出生后,就先喂点牛奶。其实,这种方式喂养是错误的,害处很多。首先由于喂哺了牛奶,婴儿就不愿再吸吮母亲的乳头,从而减少对母亲乳头周围神经的刺激,降低催乳素、泌乳素的分泌,导致母乳量减少。其次牛奶喂养细菌污染的机会多,尤其是用奶瓶喂养,奶瓶及奶头易被细菌污染,使用不当时,易使婴儿发生腹泻。另一方面,从营养学方面看牛奶的营养价值要远低于母奶。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开奶前不要预先喂牛奶。

新生儿不宜采取定时喂养

过去一直认为,初生到7天内的新生儿应定时喂哺,要求每3小时喂哺1次。有的乳母为了规定时间哺乳,宁可让小儿饥饿着拼命哭闹,非到3小时后才哺乳。其实这样定时喂养的缺点很多,婴儿饥饿时吃不到乳汁,饥饿感过了再喂就会影响食欲。另外,乳母乳房胀得厉害时不哺乳,会反射性地使泌乳量减少,所以不主张这样的方法。应当按婴儿需要哺乳,只要婴儿饥饿或母亲感到乳房中有乳汁就可以进行喂哺,随时需要随时喂哺,叫做按需喂哺,且要做到勤喂哺。一般来说,出生后第1~2天的早期新生儿,哺乳时间为每1~3小时1次,每天可哺乳8~12次。

新生儿不宜用奶瓶喂养

用奶瓶喂乳或喂水有两个害处:一方面是用奶瓶可造成“乳头错觉”。所谓“乳头错觉”是指新生儿吸过了橡皮奶嘴后,不愿意再吸吮母亲的乳头了。因为橡皮奶嘴软,孔大,不需要花很大力气就可以吸到乳汁,而吸吮母亲的乳头要费较大的力气才能吸出乳汁。乳母的乳头不经常吸吮,减少了对乳头周围神经的刺激,影响泌乳反射、喷乳反射,使乳汁分泌量减少,造成母乳不足。另一方面,奶瓶、橡皮奶嘴不易洗干净,易被细菌污染,使用后易引起肠道感染。如果实在必须要喂时,也应用小匙、小杯喂,因为小杯、小匙容易洗干净。正确方法是在婴儿0~4个月内(母乳量充足在6个月内)用母乳喂。

日常护理

婴儿脐带与脐疝的护理

婴儿的脐带是连结胎儿和母亲的生命线,曾经输送着母亲与胎儿的血液,在胎儿生命形成过程中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胎儿在出生后1~2分钟内就结扎剪断了脐带,与母亲完全脱离,开始自己独立生存。脐带结扎剪断后,会留有一小段脐带残端,是一个创面,要很好保护,否则细菌在此繁殖,引起脐部发炎,甚至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因此做好脐部护理,避免感染对新生儿是非常重要的。

结扎剪断脐带时,必须要消毒。居住边远地区的产妇如果来不及赴医院分娩或发生急产,宝宝脐带结扎未来得及消毒的,应该在24小时内请医生重新消毒结扎脐带,并给宝宝注射抗生素与破伤风抗毒素,以预防新生儿破伤风和脐炎。脐带结扎后一般3~7天就会干燥脱落。在脐带尚未脱落之前,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避免被洗澡水及尿液弄湿;随时注意包扎脐带的纱布有无渗血、潮湿,如果包扎脐带的纱布弄湿了,要及时用消毒纱布更换。脐带脱落后,局部仍为创面,尚未结疤,仍需保护脐带的清洁和干净,可用75%的酒精擦拭,再覆盖消毒纱布,一般需持续半个月左右,直到结疤形成肚脐窝。

脐带布要经常换洗,脐带布可用1块长形的布条,两端缝上2根带子。这样的脐带布使用方便,应准备数根,便于经常换洗。如果脐带护理不好,可使脐带周围皮肤发红,脐部有粘液,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带有臭味,这就是脐炎或脐带感染。脐炎可伴随发热、不吃奶,严重时可致黄疸加深,引起败血症、腹膜炎。因此,如果发现脐部有问题要及早处理,并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脐带脱落后,有的婴儿会发生脐疝,脐孔处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拢,而形成一个薄弱的部位,当孩子哭闹时,腹腔压力增高,腹腔内的肠子便从脐部薄弱地方突出来,形成脐疝。脐疝直径可大可小,小的只有0.5~1厘米,大的可有2~3厘米,触摸脐疝可以有囊性感觉,稍用力可把脐疝回纳到腹腔中,并有“咕噜、咕噜”的声音。脐疝一般不会引起什么不舒服,如果脐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现。

小的脐疝一般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只要少让宝宝啼哭,腹腔压力不高,脐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脐疝超过1厘米,脐疝自愈的可能性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贴法来矫治。具体的做法是:用6×9厘米左右的2块胶布,一块中间剪个长方形的孔,另一块在两边各剪2个小口后折叠,形成一个工字,然后两块相串叠成“蝶形”,在婴儿安静状态下,暴露脐部,将蝶形膏布放在脐疝部位,这时的“工”型胶布和“口”型胶布分别有一面靠近皮肤,另有一面在上,将2块靠皮肤的一面先贴在皮肤上,然后把脐疝推入腹腔内,再将蝶形膏布的另2块向两侧拉,让胶布下的皮肤皱褶,将胶布贴牢,注意胶布要贴平,不起皱。小脐疝持续粘贴1~2个月可愈合,大的需2~3个月。胶布如有脱落应及时重新剪膏片粘贴,不能中断。有些家长用钱币压在脐孔中包扎,这样效果不好。有些大脐疝经粘贴后仍不消失,就要去诊治了。

预防疝气的措施

小儿疝气男孩多见。它属于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腹股沟管内腹膜鞘状突未闭所造成,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隆起,可延伸至阴囊内,往往平卧后消失,站立、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如发生嵌顿,可在腹股沟区扪及肿块,并有压痛。6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现疝气,部分病儿可自愈,但超过1岁未愈或1岁以后出现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医学上对小儿斜疝的治疗态度是年龄超过1岁者就应及早手术。由于小儿疝气手术简便、快捷、有效,且手术创伤较小,术后痛苦也很轻,目前已不主张采用非手术疗法。

小儿疝气的手术方法不同于成年人,只要将疝囊高位结扎就能达到治疗目的。手术时皮肤切口只有1.5~2.0厘米,不必剪开腹股沟管,只要将疝囊外牵作高位结扎就可。一般约20分钟左右完成手术,住院时间2~3天即可,伤口可不用缝线缝合。目前有许多医师,对小儿疝气仍采用成人剪开腹沟管的方法治疗,这是不太科学的。因为破坏了腹股沟管,则加大了手术创伤,术后恢复时间也延长。因此,当决定给患儿做手术时,家长应向做手术的医师作相关咨询。另外,提请病家在择医时注意一点,由于目前的医疗市场尚欠规范,最好选择比较正规医院的小儿外科进行治疗,以使疗效得到保障。

不要相信所谓的“胎毒”

在一些科学文化落后和人的素质低下的地方,还存在一种传统的习俗,认为宝宝出生时身上带有胎毒,要给刚出生的宝宝吃些清热解毒的排毒药,如黄连、黄柏之类的中药,以去掉宝宝身上的“胎毒”。其实胎毒是不存在的,硬给刚出生的宝宝灌什么“开口连”、“四磨汤”,实在作贱小宝宝。宝宝在母亲子宫内的生活是舒适、安详、无菌的,一切营养都是由母亲的血液通过胎盘提供的,分娩过程也是无菌操作,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胎毒。主要是有人看到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有些特殊表现的缘故,而实际上这些表现在新生儿身上是正常现象,不是什么“胎毒”,纯粹是误会。

胎儿出生后,由于光、空气、衣服、包布、尿布以及温度等刺激,在皮肤上会出现鲜红色斑块,以脸部、躯干、肢体上多见,这叫做“新生儿红斑”,一般3~4天会逐渐消退。在红斑消退时伴有皮肤少量脱屑或脱皮,这不是胎毒,是新生儿的正常现象,不需要任何处理。

新生儿皮肤易脱屑,是因为在宫内时,胎儿是浸在羊水中的,出生后,胎儿生活环境由湿润一下子变成干燥,湿润的皮肤也就会变得较干燥,薄薄的一层表皮就很容易脱落了。婴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脱屑,以躯干、四肢末端多见,而脸部一般没有脱屑。对干燥的皮肤可适当用消毒的食用植物油敷擦。新生儿脱屑也不是胎毒。

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皮肤开始出现黄疸,一般持续7~10天,再慢慢消退。这个过程叫生理性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均会出现,属正常现象。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是由于胎儿在宫内时,身体需较多的红细胞去携带氧气,出生后新生儿自己开始呼吸,吸入大量氧气,那么就不需要如此多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了,所以一部分的红细胞被破坏,分解成胆红素,加上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差,不能很快分解胆红素,血液中胆红素高于正常,就出现了一时性的黄疸。

新生儿身上出现的这些情况,是正常的,不是胎毒,不需要服任何药物和做任何治疗,这些现象都会自行好转的,用不着担心。

新生儿头上包块的处理方法

刚刚出生的宝宝被接回家后,有时父母会发现其头上有包块,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呢?

新生儿头部包块一般由2种情况引起,即产瘤和头颅血肿。产瘤又称为先锋头,是由于孩子在娩出过程中,头部受阴道挤压而发生头皮下局部水肿所致。多在刚出生时最明显,以后逐渐变小,36小时内可完全消失。而头颅血肿则为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被骨膜局限在局部所致。这是由于孩子在娩出时颅部和母亲骨盆间相互摩擦、挤压或因生产困难而采用了产钳或胎吸助产所致。孩子在刚出生时往往头部包块不明显,数小时后或1~2天后头部包块逐渐增大,以后缓慢地缩小。一般在生后2周至3个月自然吸收。大多数孩子在上述2种情况下均无明显的不适之感,亦不会出现发热、呕吐、抽搐等异常情况。

孩子出现头部包块后,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均不必特殊处理。产瘤最迟在5天内自行消退。头部血肿自然吸收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只须注意保护皮肤,不使其受感染即可。在给孩子洗澡时动作要轻柔,不要用手使劲地搓揉,还应避免碰撞。更应注意的是不要穿刺抽血。因头颅血肿内的血液处于半凝固状态,既不易抽出,又极易引起细菌在其内繁殖而造成感染,而头部细菌感染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如在此期间孩子伴有只睡觉不吃奶、少哭、反应差、面色苍白、尖叫等情况,则应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头颅B超或头颅CT等检查。如确实存在颅内出血,则医生将酌情给予手术等治疗。此外,如头颅血肿较大,孩子可有贫血、黄疸加深等继发现象,亦应去医院由医生进行诊治。

加强新生儿眼睛的保健

初生婴儿视力很差。在外界环境,特别是光线的刺激作用下,到2岁时孩子的视力发育到0.5左右,3~5岁时发育到1.0。这个阶段的视力发育如何,对孩子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一切孩子视力发育的环境条件、身体疾病、全身营养状况不良等,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防止光线过强。初生婴儿的环境光线不能过强,而目前一般医院婴儿室的灯光都越来越强,其实只有在暗光下才有利于孩子视网膜发育。

出生后接生人员应该给婴儿滴一次眼药水,以预防眼部感染。同时要对婴儿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身体检查。如发现孩子眼部异常,应尽量早做矫正和治疗。

经常注意孩子眼睛及视力情况,如发现孩子眼斜、发红、单眼或双眼运动障碍、不对称、流泪或分泌物过多、眼角膜发霉、瞳孔变黄、发红、发白等,或视力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年龄其他孩子时,都应及时检查,以便确诊,及早采取措施。

买玩具要买色彩鲜艳的,但不能有尖角。这样,玩具不容易刺伤眼睛。

许多传染病,特别是引起急性高烧、惊厥的传染病,如中毒性痢疾、肺炎、麻疹等,很容易引起一些眼病,如引起夜盲、视皮质盲、视神经萎缩等,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注意营养。不要养成孩子偏食、挑食的习惯;要补充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多吃些瘦肉、鱼、蛋、青菜和水果。

婴儿的抱法

婴儿在走路之前,很多时间是在父母的怀抱里度过的,父母也非常乐意搂抱孩子。那么,怎样抱婴儿才合适呢?抱婴儿的常用方法有以下2种:

手托法

用左手托住婴儿的背、脖子、头,用右手托住孩子的臀部和腰部。

腕抱法

轻轻地将婴儿的头放在左胳膊弯中,左小臂护住婴儿的头,左腕和左手护住婴儿的背和腰部,右手护住婴儿的臀部和腰部。由于新生儿脖子软,挺不起来,用这种方法抱,可使手和手腕牢牢地支撑住孩子的脑袋,使头不至于前倾后仰。

正确包裹婴儿

为了新生儿的保温,必须给婴儿进行包裹。包裹是非常讲究的。在北方普遍用棉被包裹婴儿,有时为防止孩子蹬脱被盖而受凉,父母还常常将包被捆上2~3道绳带,认为这样既保暖,孩子睡得又安稳,其实却没想到包裹过紧会妨碍婴儿四肢运动,孩子被捆绑后,手指不能碰触周围物体,不利于新生儿触觉发展。所以过紧包裹婴儿,不利新生儿生长发育。同时,由于捆得紧,不易透气,出汗容易使皱褶处皮肤糜烂,给孩子造成许多痛苦和束缚。

在民间有一个习俗:在孩子出生后,习惯用布或小被子将婴儿的腿包直,用带子把整个婴儿身体捆成一个结结实实的小包裹,俗称:“蜡烛包”,认为“蜡烛包”能预防小儿长大后变成“罗圈腿”。这种观念是缺乏科学道理的,“罗圈腿”就是医学上称的“O”型腿,一般见佝偻病及其后遗症。这种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蜡烛包”会给婴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新生儿离开母体后,四肢仍处于外展屈曲状态,“蜡烛包”强行将小儿下肢拉直,不仅妨碍婴儿的活动,而且包裹过紧也影响皮肤散热,汗液及粪便的污染易引起皮肤感染;严重时,造成髋关节脱位。因此,要提倡婴儿尽早穿上小衣裤,让四肢处于自然放松的体位,任其自由活动与发展,让婴儿轻轻松松地自由发育。

婴儿需要包裹,应以保暖、舒适、宽松、不松包为原则。用婴儿睡袋来替代包裹,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避免对婴儿造成束缚,影响婴儿生长发育。

婴儿穿衣的禁忌

服装样式应按小儿不同月龄、性别和季节特点来选择。由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和好动,所穿服装不应束缚其活动;不得有碍自由呼吸、血液循环和消化;不应对皮肤有刺激和损害;不能使用腰带,以防约束胸腹部。因此新生儿服装样式要简单、宽松,且要易穿、易脱。上衣最好是无领小和服,掩襟略宽过中线,大襟在腹前线处系布带,以使腹部保暖好。后襟较前要短1/3,以免尿便污染和浸湿。这种上衣适于新生儿和2~3个月的婴儿。新生儿下身可穿连腿裤套,用松紧搭扣与上衣相联。一方面可防止松紧腰带对胸腹部的束缚,也便于更换尿布,还对下肢有较好的保暖作用,可避免换尿布时下肢受凉。

4~6个月的婴儿开始会翻身、爬行,活动量增大,这时可穿宽松带背心的连脚开裆裤,这种衣裤具有保暖好、便于运动、又不束缚胸腹呼吸活动等优点。这时婴儿正处于乳牙萌出期,唾液腺发育较好,常常流口水浸湿颈、胸部。为保持这些部位的清洁、干燥,可给婴儿戴上围嘴,最好用吸水性好的纯棉布、毛巾或多层棉纱布制作。

随着月龄的增长,10~12个月的婴儿活动能力大大增强,活动范围、活动量也随之增大,开始扶站、扶走。这时衣服的大小、长短特别要注意合体,以便于活动,上衣袖不宜过长,裤子长短也需合适,仍以背带裤或连衣裤最好。

这时父母抱婴儿去户外玩耍时,在婴儿裤子的裤脚上最好缝一松紧套,套在孩子袜底上或鞋底下,以防止家长抱婴儿时将裤腿拉起,使孩子小腿外露受凉。

婴儿衣服不要用洗衣粉洗

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烷基苯磺酸钠。这种物质进入人体以后,对人体中的淀粉酶、胃蛋白酶的活性有着很强的抑制作用,容易引起人体中毒。如洗涤不净,衣物上残留的烷基苯磺酸钠会给婴儿造成危害。因此,婴儿衣服忌用洗衣粉洗。

注意给婴儿随时保暖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机制还不健全,因而给婴儿保暖十分重要。如何观察是冷还是热呢?一般可以摸露着的部位,如面额、手等,以不凉无汗为合适。若四肢发凉,说明温度不够,要想办法加热水袋保暖(热水袋的温度应在50℃左右)。要将热水袋放在婴儿棉被下,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引起烫伤。

保护男婴生殖器的措施

男婴的生殖器官与成年男子是有所不同的,不仅外形不一样,其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忽视对男婴生殖器的保护。

男婴的生殖器官也有大小差异,个头儿小不一定是病态,更不能给以雄性激素治疗。因为男婴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很低,到青春期才会增高,无故给以雄性激素刺激,无疑是“拔苗助长”,严重的会造成畸形发育。

男婴睾丸内产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的组织结构尚未发育完全,抗病能力也较弱,一旦遭受损伤,会影响成年后的生育能力。所以父母不要抱孩子到有物理辐射、放射线及有害化学物质等污染的地区去,并应预防各种微生物(如细菌)感染。

男婴阴茎包皮长而且外口较狭小,包皮内层的分泌物和尿液容易存在包皮内,使细菌在此处繁殖,发生感染。父母应经常为孩子清洗,将男婴包皮上翻,用清水冲洗龟头,以保持外阴卫生。排尿后若残留尿液,应捺干或洗净,并用专门的洗具,如盆、毛巾等。

一旦发现孩子患有睾丸炎、包皮龟头炎等生殖器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诊治。

身心培育

训练新生儿的条件反射

人的智能的培养应该从出生之后就开始。此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于新生儿来说都是新鲜的,大脑接受着许多复杂事物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原来空白的大脑中,逐渐增添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图像等感觉知识。当然接触的种类越多,对大脑的刺激也相对越多。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功能有主动、被动之分,主动的条件反射是通过耳、眼、鼻、口及皮肤等器官感觉而形成的。被动的生理条件反射功能是一种纯本能。例如,当用手指去触碰孩子的口角、面颊时,他就会认为有吃的东西,会顺着被触摸的方向张开小嘴,做吸吮的动作。这是一种本能,寻找食物,用以维持生命。又如,孩子具有抓握反射功能。用一个孩子能握住的玩具去触及孩子的小手时,他就会把手握得更紧。如果他拿住了这个玩具,就会牢牢地抓住,当用力拉玩具时,会连同孩子的身体一起拉动。这2种条件反射随着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到了3个月的时候将会消失。

训练新生儿的视觉

新生儿半个月后,可以对视觉进行训练。例如用一些色彩明快的图案让孩子看。应当注意的是,强烈的光线对孩子视觉发育不利。因此,新生儿的室内光线要柔和,而且不能直接照射孩子的眼睛。电视机距离孩子的床要远,不要让孩子看电视。在孩子睡醒后,母亲可以用和蔼亲切的语音对他讲话,进行听觉训练;给孩子唱一些歌;也可以听一些柔和悦耳的音乐,但声音要小,以免过强的声音刺激孩子,使孩子受到惊吓。孩子在睡觉时,要保持室内安静。

训练新生儿的良好习惯

别看新生儿来世没多长时间,但他会很快养成一些习惯,如吃惯了母乳再换牛乳,他就会感到不习惯,并拒绝吃。如果每次都给孩子喂甜水,再给他喝白开水,他会坚决不喝。所以要从新生儿时期,就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总是喝甜水,喂奶的糖也不能加得太多,一般加糖5%,甜味不要太重,这样既可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又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疾病防治

新生儿异常现象的处理

鸡胸或漏斗胸

胎内胎儿肢体压迫二侧胸廓,导致鸡胸;若四肢集中压迫剑突下则造成漏斗胸,出生后能逐步自行纠正。

“角弓反张”

常由面先露的胎位所致,出生后能逐渐自行纠正。

“螳螂嘴”

为两侧肥厚的颊脂垫,系正常现象,勿需处理。

“马牙”及“板牙”

在牙龈部位可见散在的、淡黄色微隆起的米粒大小的颗粒,此系上皮细胞堆积所致,俗称“马牙”。有时见白色的斑块,隐约见于齿龈粘膜下,此为粘液腺潴留肿胀所致,通常称为“板牙”,均不必处理。

口唇及牙床青紫

可能由高血红蛋白血症引起。

乳腺肿大及泌乳

男女足月新生儿皆可发生,多在出生后3~5天出现,如蚕豆到鸽蛋大小。这是孕母雌激素对胎儿的影响以及出生后雌激素中断所致。一般于出生后2~3周消退,不必处理。若强力挤出乳汁,反而可能造成继发感染。

假月经

女婴出生后第5~7天有时可见阴道少量出血。持续1~2天自行停止,亦为孕母雌激素中断所致,一般不必处理;若与新生儿出血症同时存在,则出血量可以增多,应按新生儿出血症处理。

生理性体重下降

初生几天内小儿进食较少,由于排出胎粪、小便,加之有水分自皮肤和呼吸道丧失,所以出生后4~5天内体重可略下降。但此阶段体重下降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10,在生后7~10天内体重可恢复到出生水平,以后逐日上升。

脱水热

出生后第2~3天,若进食及喂水量不足或环境温度太高均可引起脱水,导致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有烦躁、口渴、尿少、前囟稍凹等症状,但一般情况尚佳。经补充液体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

新生儿感染的预防

新生儿抵抗力较弱,口腔、黏膜、皮肤以及脐带都是细菌侵入的门户,要注意预防感染,新生儿的住室、衣着、尿布都要保持清洁,加强新生儿的护理和合理喂养,尽量减少亲友的探望和亲抱。特别是患有感冒、肝炎、皮肤病、肺病的人,不要接触新生儿。如果母亲患了感冒,喂奶时要戴上口罩,以免传染给新生儿。母亲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新生儿就容易发生感染,对产妇来说,更要勤换内衣,勤剪指甲,经常保持双手的清洁,大小便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给新生儿沐浴、配奶及喂奶前都要把手洗干净。在每次喂奶前,要用煮沸过的纱布或小毛巾把奶头揩干净,然后才给婴儿喂奶。

新生儿的居室要经常打扫,减少灰尘等于减少室内的细菌数。室内通风可以大幅度降低空气中的细菌密度。

新生儿患化脓性脑膜炎的预防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与败血症密切相关,多由于同类致病菌引起,也可以说是败血症的一个合并症。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在败血症血行感染的情况下,病菌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发生化脓性脑膜炎。此病死亡率高,后遗症多。

新生儿患化脓性脑膜炎,早期常出现哭声改变、尖叫,易激怒,易惊,随即哭声变弱,甚至不哭转为嗜睡,呕吐(为喷射性呕吐),头后背发直,两眼凝视或斜视,全身伴有抽搐等症状。有经验的大夫一触摸囟门,感觉饱满,张力增高,就要考虑做腰椎穿刺,进行脑水检查。

此病预防较差,病死率高达50%左右,可并发脑积水、硬脑下积液、肢体瘫痪、智力障碍等症。

新生儿肺炎的预防

肺炎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病之一。早产儿更容易得此病。新生儿肺部感染可发生在产前、产时或产后。产前,如果胎儿在宫内缺氧,吸入羊水,一般生后1~2天内发病。产时,如果早期破水,产程延长,或在分娩过程中,婴儿吸入污染的羊水或产道分泌物,亦可使胎儿染肺炎。孩子出生后,如果孩子接触的人中有带菌者,很容易受到传染。另外,也可能由败血症或脐炎、肠炎通过血液循环感染肺部。

新生儿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天略少,新生儿肺炎与大孩子肺炎在症状上不完全一样,新生儿患肺炎一般不咳嗽,肺部湿罗音不明显,体温可不升高。主要症状是口周边发紫、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少哭、拒乳、呛奶、口吐泡沫。轻度的肺炎在门诊可以治疗,吃点抗生素或打几针青毒素就好了。重症肺炎必须住院治疗。孩子在患病期间,一般食欲较差,吃得很少,可以静脉点滴输液来补充热量。

预防新生儿肺炎要治疗孕妇的感染性疾病;临产时严密消毒避免接生时污染;孩子出院接回家后,应尽量谢绝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一定避免进入小儿房内,产妇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须戴口罩接近孩子。

新生儿低血糖的预防

低血糖在新生儿期较为常见。原因是新生儿出生后头几天内,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糖,而在胎儿期肝内储藏糖源较少,特别是低体重儿、早产儿、双胎儿,出生后如不提早进食就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另外,如患有颅内出血、窒息、缺氧、新生儿硬肿症、严重感染败血症等疾病的患儿,以及母亲患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所生的新生儿都易发生低血糖。

低血糖可在婴儿生后数小时至1周内出现。开始症状表现为手足震颤、阵发性发绀,嗜睡,对外界反应差,吸吮差,另外,哭声小,继而面色苍白、心动过速、惊厥、昏迷,若经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迅速消失,即可考虑本病。

对低血糖的患儿,轻症可给予白糖水或葡萄糖水口服,重者可给予静脉点滴葡萄糖注射液。

新生儿要注射卡介苗

孩子在出生后第2天即可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可获得对结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卡介苗接种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处皮内注射,也有在皮肤上进行划痕接种,做“艹”或“井”字形,长1厘米。划痕接种法虽方便,但因接种量不准,有效免疫力不如皮内注射法。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划痕法。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引起发热等全身性反应。在接种后2~8周,局部会出现红肿硬结,逐渐形成小脓疮,以后自行消退;有的脓疮穿破,形成浅表溃疡,直径不超过0.5厘米,然后结痂,痂皮脱落后,局部可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称卡疤。为了判断卡介苗接种是否成功,一般在接种后8~14周,应到所属区结核病防治所再作结核菌素(OT)试验,局部出现红肿0.5~1.0厘米为正常,如果超过1.5厘米,需排除结核菌自然感染。一般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2~3月就可以产生有效免疫力,大约2~5年后,在小学一年级时,再进行OT试验,如呈阴性,可再种卡介苗一次。

早产儿、难产儿以及有明显先天畸形、皮肤病等的小儿,禁忌接种。

新生儿要注射乙肝疫苗

目前在世界各国,乙型肝炎的患病率均高得令人吃惊。为此,我国有关部门研究出乙型肝炎疫苗,这种疫苗没有传染性,对乙肝病毒具有很好的免疫性能,现已在新生儿中广泛应用。

整个免疫注射要打3针,第1针(一般由产科婴儿室医务人员注射)于孩子出生后24小时之内在上臂三角肌处注射,剂量为10微克。第2针在出生后1个月注射,剂量为15微克。第3针在出生后6个月注射,剂量为5微克。全部免疫疗程结束后,有效率可达90%~95%。婴幼儿接种疫苗后,可获得免疫力达3~5年之久。

免疫疫苗接种过程简单,一般没什么反应,个别孩子可能出现低热,有的在接种后部分出现小的红晕和硬结,一般不用处理,1~2天可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