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于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折腾”达人

记得咱班在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曾隆重推出了三位闪闪亮的达人(方陆、陈玉明、张立华)。其实,班里还猫着一位达人。如果一定要在达人前面加个定语的话,我觉得“折腾”二字最恰当。

“折腾”达人——老黄。

好多年前,有一次老黄出差回来,说在宾馆喝的鲜榨果汁味道好极了,打算买个榨汁机,在家里也要享受享受鲜榨的果汁。不等周末休息,第二天下班就拽着我直奔商场,买回了榨汁机——二十多年前的榨汁机可不像现在这么功能齐全,其实就是个粉碎机。我很配合地买回来水果,清洗、削皮、去核、切块、榨汁,一通忙碌之后,一家三口满怀期待地品尝到了鲜榨果汁。我和儿子觉得很新鲜,但是味道似乎没有直接吃水果有滋味。老黄反复咂摸,似在与之前体验过的果汁作比较,“没有在宾馆喝过的味道好”,老黄得出了结论。后来才明白:宾馆餐厅的鲜榨果汁是会添加很多“料”的。更要命的是,收拾残局更麻烦,以前的机器结构没现在的简单,清洗起来那叫一个麻烦……我找出了N个理由——榨一次很麻烦;味道一般般;现在牙口都挺好,吃起来有滋有味,费那个劲儿,等老了嚼不动了再榨……拒绝再榨果汁!榨汁机从此被搁置起来。

在做贸易的那几年间,老黄除了出差在外,有大把的时间需要打发,于是打算学外语。翻遍书柜找出了《英语九百句》;精挑细选买回了英语教材《走遍美国》,教材还配有磁带。为了配合学习买了好易通,还有一种翻译工具,我现在已叫不上名字,形状似一支粗大的笔,“笔尖”处有一个扫描探头,只要“笔尖”在单词上面划过,笔身处即可显示翻译好的中文。那时这款工具应该是比较先进的。学英语对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老黄来说,应该算得上啃硬骨头了。有几次,老黄早上一睁眼便会眉飞色舞地给我描述他晚上做梦在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完全不顾我上班出门已到了时间临界点。

单纯学习外语艰难而又枯燥,还得再找些喜欢的事情调剂。

也许是之前在办公室工作的缘故,老黄爱读报。在离开原单位干个体之后,这个爱好仍然保持下来。家里每年都会订八九种报纸,遇到几种报纸集中送达的时候,家里的报纸便泛滥成灾了,报纸“霸占”了沙发、茶几、餐桌,甚至地面,老黄读报没有固定场所,“灾情”严重时无处落脚。

老黄读报分三个阶段:初览,精读,剪录。初览时铺天盖地。精读时仿佛报纸能当饭吃。这时他会筛选剪裁出有保存价值的资料,说留着等退休后做成剪报。日积月累,光剪裁下来的报纸就有厚厚一沓。后来手机有了拍照功能,于是把那些资料拍照留存了。

遗憾的是,当他把之前保留的报纸都拍完后不久,手机丢了,想方设法找寻未果。为此,老黄懊恼了很长一段时间,积极性严重受挫。之后下了几次决心重新拍照,虽然断断续续也拍了不少,但终究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数量。

好在现在手机功能强大,丰富的资料终于可以弥补之前的损失了。老黄如饥似渴地浏览,电脑技术一般般的他,使用手机倒是挺“溜”。这回积攒的资料,远比以前留存的资料丰富得多。老黄如数家珍地让我看他收存的资料。还真是不少——种类繁多,分类详尽,光文件夹就建了近六百个(距此文完成时)。老黄在阅览收集、上传分享资料的过程中,逐渐萌生了自己编辑新闻资讯的念头。

于是,“晚咖啡”诞生了!

于是,新一轮的“折腾”开始了。

博览,从早上睁眼开始。

吃饭时在浏览,

锻炼路上在搜索,

坐在车上在摘录,

空暇时间更是……

筛选!

编辑!

点评!

将“晚咖啡”在朋友同学群里发送分享,大家还挺喜欢,这下老黄更起劲儿了,真的当回事儿地做了起来。每周六期。有的时候因故漏发一期,就会有人吵吵:“老黄!昨天的‘晚咖啡’呢?”

这下老黄想停下来都难了。每天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晚咖啡”上。我提醒他:你别本末倒置了啊!这可不是你的主业啊!

“我知道!我知道!”老黄嘴里应承着,却一如既往地、身心投入地、乐此不疲地继续着……

有时赶巧手机没电了,老黄十万火急地赶回来,冲进屋:“快!来不及了。今天内容还差得多呢!”“手机没电了!”“老华!来口水。”老黄一边充电一边蹲在地上编辑,蹲累了干脆席地而坐。

还有几回,老黄应酬回来晚了,醉眼蒙眬,絮絮叨叨:“老华!几点了?”“我手机呢?大家等着‘晚咖啡’呢!”“必须——在12点之前发出去!”

看着老黄头都抬不起来了,“要不,今天算了?”我说,“先休息吧!”

老黄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行!你——不懂。有人不喝‘晚咖啡’睡不着觉!”

老黄抓着手机一头扎到床上,努力抬起头来,在手机上划拉几下,脑袋沉沉地倒在床上,歇歇,再撑起来划拉划拉,如是反复,在床上挣扎了许久……

终于,“晚咖啡”没有发出去。

“晚咖啡”内容逐渐完善后,老黄开始琢磨形式。

“老华!你说能做成像吴建民摄影作品那种形式吗?”“你说儿子会做吗?”

一天半夜被老黄吵醒:“老华!醒了吗?”“‘晚咖啡’的版式我大概有谱了。明天打电话问问儿子,看看他能不能做。”我觉着天还没亮,看看手机,还不到4点。

城门“折腾”,殃及池鱼!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也没能幸免。儿子答复,做可以做,但比较麻烦,等抽空试试。

还没等儿子动手,“晚咖啡”竟然跟媒体“联姻”了。这可真是“瞌睡遇着枕头”。

与媒体成员的磨合又是一通“折腾”——字体大小、颜色、底板、插图格式——等版式完全定下来已经是几十期以后了。

终于出去“折腾”了!我偷着乐。

——每周六期,定时上传给编辑。呵呵!这回看你还敢喝酒误事?!

老黄自己“折腾”不算,还连累别人一块儿“遭殃”——我就是那护城河里遭殃的一条“鱼”。

这几年老黄一直坚持锻炼身体。每天锻炼路上不免觉得无聊,老黄琢磨着同时能做些什么,一来锻炼路上不再寂寞,二来也能好好利用这个时间段。此时正逢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如火如荼,青少年选手的竞赛水平令人赞叹不已,老黄深受启发,“聊发少年狂”,要边锻炼边背古诗文。一段时间下来,已经熟背了十几首诗词。像《琵琶行》《长恨歌》等这些在我看来背起来挺费劲的篇目,他都不含糊地拿下了。老黄似乎不过瘾,要我帮他把名家名篇整理打印出来。我挑选了几篇耳熟能详的,打印好了交给他。他翻看着:“这些名篇我上学的时候就想背下来,可惜那时候没完成。”没过几天,老黄让我再印一份,我以为他弄丢了。一问,老黄从衣兜里掏出来——《醉翁亭记》已经碎成五六片了。老黄不无得意:“看看咱这功夫下的!”还真是的。本以为他背几篇就差不多了,谁知他越背越起劲。一次要出差,我帮他收拾东西,他反复叮嘱我一定要把《滕王阁序》打印好带上。“这次出差我一定要把《滕王阁序》背下来,下一个目标是拿下《离骚》。”老黄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一通忙碌后,老黄出发了。我长长地舒了口气——终于可以轻松几天了。唉!这老家伙,怎么这么能“折腾”啊!

一天,老黄回来兴冲冲地跟我说:“老华!学校(老黄以前工作的单位)今天给我打电话,让我结合当前形势搞几次讲座。”“这回我攒的那些资料可用上了。”“我把资料发给你,你帮我做个课件。”

老黄上下嘴皮一碰,我就得紧忙活一阵儿。

好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中学老师的基本功。文字资料好办,很快就完成了。图片资料也不难,按照老黄的要求准备停当。课件做好了,我还挺满意,觉得老黄离开讲台许多年了,多媒体教学他不熟悉,课件太复杂了他不一定玩得转,这个课件用于讲座足够了。老黄似乎不太满意,因为他手里有一部分视频资料,想放进课件里去。

“我就是给你放进去你会用吗?”我心里嘀咕。

于是链接了三个视频。

我直担心他操作时出问题,让他在家里反反复复操作练习。第一次讲座出发前又检查操作了一遍。

讲座结束,老黄打来电话说课件没用成,教室里的电脑软件版本太低。没想到大学里的设备还没我们中学的先进!

重新保存了兼容版本之后,第二次讲座时倒是打开了,但是视频仍然打不开。

查找原因,原来是老黄手机里的视频大多来自腾讯视频,视频格式需要转换才能使用。在儿子的指导下,我用视频转换软件几番折腾没有结果。

“让儿子做。”老黄下令。

儿子转换好了发送回来。

“老华!视频效果真不错。”第三次讲座回来老黄很兴奋,“本来这个讲座内容学生就很感兴趣,加上视频,效果尤其好。”“我这儿还有几个视频,后面的内容再多加几个。”

这回儿子不太好使。唉!人家年轻人有太多的事情要忙。

老黄指望我,“这技术难度太大,我玩不转。”我回复老黄。

老黄遗憾地叹了口气:“唉!可惜我这么好的视频资料了!”“老华!你看看,真的不错!用不上太可惜了!”“唉!”

看着老黄满脸的遗憾,满脸的失望,满脸的期待。

“我试试。”我完全没有把握,只是觉得努力过了才说得过去。

按照百度结果的提示,曲曲折折“折腾”了几天,终于把视频转换成了MP4格式。

这个难题解决之后,老黄继续“折腾”,我就像陀螺一样被老黄“抽”得团团转。

“老华!这个图片上的字能不能去掉?”

——事儿真多!

“老华!字体颜色太扎,调一下!”

——吹毛求疵!

“老华!又有个新视频,得加上!”

——有完没完!

“老华!明天这个班是文科学生,内容再调调!”

——我咬牙切齿了!

…………

有一次改动幅度大,等全部完成已是凌晨1点。我可是退休了呀!看看自己的“熊猫眼”,我真恨不得一枪崩了他!

老黄很享受地查看着制作完成的课件:“后面几个班的学生太幸福了!看看我这些宝贵的资料。”

“哼!你的学生是幸福了。”

…………

想想老黄的“折腾”经历:当老师,开餐厅,倒腾木材,贩汽车,搞出口贸易,经营工程公司……反正大大小小的,从我认识他到现在,“折腾”过的事情还真是不少。如果印名片,官方和民间的加起来,目前至少还可以印上四五个头衔,其中一张可以印“某群群监”……

“折腾”出名堂的,“折腾”不出名堂的,成功与不成功,“折腾”依然在路上。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啊!

“老华——”

又来了!我夺门而逃。

突然想起班群里曾上传的一幅漫画,画面描绘了相互搀扶的一对老夫妻,说明文字中的一句话印象颇深:“婚姻……大多数时候是在买枪的路上却买回了对方爱吃的菜,买了菜却忘记了买枪……回家过几天想想还得买枪……”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打算去买枪了,反正这次得选一条没有菜市场的路线去买枪!

2017年6月至10月写于“买枪”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