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话叙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占毕丛谈·谈文》(与《谈诗》合为一卷)

袁守定 撰

按:袁守定(1705—1782),字叔论,号易斋,晚号渔山翁,丰城(今属江西)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历任会同、洪江、芷江等地知县,后升吏部主事,勤政爱民。著有《地理啖蔗录》《图民录》《居官通义》《占毕丛谈》等。

《占毕丛谈》书前有乾隆十三年(1748)袁守定自序,其云:“丛谈何以作也?岁丁卯,仆滥竽豫章讲席。课士暇,批阅旧籍,有所见,时时为诸生言之。因叙以成帙,故曰丛谈也。”[15]知此书为袁守定在书院课士之用。全书共六卷,内容较广泛,卷一为《谈学问》《谈言行》,卷二、卷三为《谈治术》,卷四为《谈臣道》,卷五为《谈文》《谈诗》,卷六为《谈武事》《谈臣事》。附录《劝学卮言》《时文蠡测》各一卷。其中卷五为诗文评部分,分论诗、文。

《占毕丛谈·谈文》综论古文、时文。袁守定善于总结文法,他以《史记·屈原列传》为例,总结出诸种文法。他指出《屈原列传》中忽然插入“父母者,人之本”一段,“此文章咏叹法也”。又忽然插入张仪献商於之地一段,“此文章穿插法也”。“忽入人君无智愚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此文章寄托法也”。文章中又忽然加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此文章波澜法也”。后又提及宋玉、景差、唐勒之徒的情况,“此文章带见法也”。后又提及百余年后的贾谊,并屈原、贾谊合传,“此文章飞渡法也”。从一文中总结出六种文法,令人信服。袁守定还总结出古代文章学有以水喻文的传统,其云:“古人每以水喻文。”他指出韩愈、苏轼、张耒等人皆曾以水喻文,进而总结说:“以水喻文,而斯道之原委性情具矣。”袁守定还注意古文的声音要素:“文章虽不如歌诗、骈体拘韵限声,然亦须平仄相间,低昂相宜。使音响调协铿锵可听。”这与清中期从声音证古文的风气相合。

对于时文,袁守定最为推崇明代八股名家陈大士。他引清初张誉的论说,称“天地间有四圣人”,即“尧舜,帝王中圣人。孔子,道德中圣人。司马子长,古文中圣人。陈大士,时文中圣人”。但对于如何学习陈大士时文,他强调:“若内无其学,强学其文,譬如饿夫,空空无有,欲效饱健者之行路,日百十里,究何能及?徒自苦耳。”明清有不少《先正论文》之类的时文话,将明清时文名家的文论提炼汇总,如茅坤《四字诀》、董其昌《九字诀》等,对于这些专业时文技巧的著作,袁守定以为:“终日言文而不及理者,是天下无文也。”亦可见出其对重法而不重理的风气的不满。

是书有嘉庆十九年(1814)刊本﹑光绪十二年(1886)重刊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第12册据光绪本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