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话叙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文四则》

谷应泰 撰

按: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后提督两浙学政佥事,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论文四则》为谷应泰在浙江任上所撰,共分四则,前有序文,其云:

照得两浙人才渊薮,艺苑邓林。本道以畿辅竖儒,幸操铅椠。问奇兹土,凡雕龙绣虎之才、学海经笥之彦,前于科试时,悉窥涯涘。今当岁校,诸生载笔而前者,皆见放之士也。孤音独赏,诸生谅不因按剑而更弦;而壁垒从新,本道则望其加鞭而进步。偶因册定文翼,著有《论文四则》,出本道甘苦自得之言,亦诸生韦弦当佩之语。愿复古道,先洗时蹊,特为拈示,就正通明。虽蠡测管窥,大方所哂。然多士虚怀,庶几问途老马,幸毋以常谈忽之。

《论文四则》第一则首先强调文理,这与谷应泰官方身份相符:“文之于题,犹射之有鹄也。”他告诫学子要杜绝文章“邪说乱真”“野狐畔道”,强调经文原文是最直接传递圣人思想的文本,建议士子跳过注解直接看经书白文:“读讲说不如读传注,读传注不如读白文。诸生但取四子白文,上下前后,百番涵泳,索理解于题中,寻虚神于题外,心溯神迎,使题意当前活现,奋笔力追,稍纵则逝矣。此行文最要三昧,不可不知。”第二则针对文章枝蔓而无实质内容之弊而言:“行文贵有自然之节,意为断续,皆非妙径,今见试牍,往往冗长难止,岂真人尽潘陆致患才多?实缘作者胸中本无名理真诠,可阐圣贤之心蕴,遂为蔓词浮调。”清初李渔《资治新书》收录有《论文四则》,此则天头部分有李渔评语云:“文之短者难于长,犹诗之绝句难于近体,近体难于古风也。古风、近体代不乏人,以绝句擅长者,古今宁有几人哉?无怪乎藏拙之流,止知以多为贵。”第三则针对时文格套而言:“时文为初学津梁,譬仙家之铅汞,善为之,则得鱼忘筌;不善为之,则刻舟求剑,陈陈相因。”作为浙江学官,谷应泰对浙江学子提出了要求:“两浙异才辈出,岂肯随人步趍。有能以巨掌擘华、裹毡缒蜀之智,行之制义中者,定将悬格待之。若专取恶套,窃掠时文习语者,置诸下驷。彼所甘心,亦何惜之有。”第四则与前数则相关,系针对士子八股空虚无物而言。谷应泰分析当时时文通弊云:“迩来士子,藉口清空,掩其疏拙,一意数转,已是十行。几字更移,便成两股。借上影下,本题之位置反作过文;避实击虚,义理之根源都为剩语。铸局则于题外强为呼应,炼股则于句末自相即离。此等伎俩,正如倚门献笑,令人不顾而唾。尤可鄙者,枯木寒鸦,动曰先辈自应尔尔;打油市诨,又曰趍时不得不然。眼大于箕,腹空犹磬。”对此,谷应泰强调经史之学之于八股的作用:“谈理必以经学为归,论事则以史学为要。”经、史两相比较,则经尤重于史:“文章之道,明理为宗,博学为辅。六经,理之源也。诸史,学之辅也。”在谷应泰看来,经之理具有普世性,适用于后世:“圣贤立言,虽在三代以上,本自囊括古今,范围治乱。”

《论文四则》被收入清初李渔编辑的《资治新书》(初集)卷六《文告部》之《训士》部分,题为《正文体示》,此版有康熙二年(1662)刻本。又被凌铭麟编辑的《律例指南》卷十六《条约》中收录,以《正文体》称之,此版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与一般时文话不同,《论文四则》是具有官方律令色彩的文章写作指南,故被《资治新书》收入《文告部》之《训士》篇,被《律例指南》收入《条约》篇。凌铭麟《律例指南》版《论文四则》在文末有对其整体性的评价,颇为中肯:“明理学、戒冗长、禁剿袭、崇经史,文章之源流备矣。以正文体,可谓要言不烦,有典有则。他人多其条目,繁其文词,以训士流,觉其鲜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