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园讲通鉴:西汉兴衰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智囊之死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他的儿子、三十一岁的太子刘启即位成了皇帝,就是汉景帝。刘启的母亲窦皇后成了太后。

刘启上面本来还有三个哥哥,窦太后也不是汉文帝的结发妻子,汉文帝当代王时的王后另有其人。结果,上面三个哥哥都夭折了,王后也死了,他们娘俩就上位了。

汉景帝在位十六年,整体算是比较顺的。他继续运用黄老道家的思想,无为而治,天下太平。

只是,他在即位的第三年,遭遇了一场巨大的危机,差点把皇位给弄丢了。幸好,汉文帝临死前给他推荐的牛人帮他度过了那场危机。

什么危机呢?就是“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还有其他诸侯王,一共七个王,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造反了。

其实,贾谊在《治安策》里就已经跟汉文帝预言了,老刘家那些诸侯王一天天实力强大,早晚会造反,必须得想办法“削藩”——藩就是诸侯国,削弱诸侯国的实力,增强朝廷的实力,这叫“强本弱末”。

不过,对于贾谊的这个建议,汉文帝没有积极去推行,因为当时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他怕出乱子。另外,贾谊反对汉文帝的“除盗铸钱令”,汉文帝也没听。所以,诸侯王都可以自己铸钱,结果,有的诸侯王的实力就越来越强。特别是吴王刘濞,最突出。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刘邦兄弟四个,他排行老三。上面的大哥叫刘伯,对刘邦很照顾,可惜死得早。二哥叫刘仲,刘邦当皇帝后,把刘仲封为代王。代国靠近匈奴,匈奴来攻,刘仲便弃国而逃。刘邦很生气,就把刘仲的王给废了。

后来,黥布造反时,打死了刘邦的叔伯哥哥荆王刘贾。刘贾没儿子,荆国给谁呢?荆国这一片,是当年项羽的大后方,人多、事杂,不好控制,刘邦自己的儿子都年幼,镇不住。想来想去,他就想到刘仲的儿子刘濞了。当时,刘濞整二十,跟着刘邦一起打黥布,表现不俗,很讨刘邦的喜欢。

于是,刘邦就把荆国改成吴国,封给了刘濞,刘濞成了吴王。

刘濞从刘邦手里接过了吴王印绶,欢天喜地地正要走呢,刘邦忽然感觉哪儿不大对劲:刘濞,你回来,我再好好看看你。

端详来端详去,刘邦后悔了,说:

若状有反相。——《史记·吴王濞列传》

据说咱大汉立朝五十年的时候,东南将有大乱,你可不要造反啊,都是刘家人,可不能窝里反。

刘濞吓哭了:皇上啊,侄儿我感激您,怎么会造反呢?打死我也不敢。您好好养病吧,保重龙体,我走了。

吴王刘濞很有才干,有治国的大才,能干、会干、敢干。他主要抓住了两大“国有企业”,让吴国富强起来。哪两大“国有企业”呢?

一是铸钱。他封地里有铜山,铜矿资源丰富,汉文帝还没实行“除盗铸钱令”时,他就一直在盗铸,自己铸钱。后来,实行了“除盗铸钱令”后,他铸的钱更是风行天下,品相好、分量足,受欢迎,发行量最大。

二是制盐。吴国沿海,煮海为盐,大力发展盐业生产。吴国的盐也是畅销天下。

有这两大宗,财政收入就有了,根本用不着再跟老百姓收什么田赋、地租了,全免。所以,别国的人口好多向吴国移民。

总之,吴王濞统治吴国四十多年,国家富裕,人口众多,慢慢地具有了叫板朝廷的实力。

另外,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让刘濞耿耿于怀。怎么回事呢?有一次,刘濞派他的太子去长安朝见汉文帝。然后,吴太子在长安就玩了几天,跟当时的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玩。结果,玩得都太投入了,吴太子这边的随从忘了尊卑等级,两边竟然打起来了。汉景帝那会也是年轻气盛,竟然把吴太子给打死了。

这怎么办呢?也没别的办法,汉文帝道歉,派人把吴太子的尸体运回吴国发丧。

刘濞恼怒:给我拉回来干什么?在长安死的就埋在长安吧,那儿也是老刘家的地方呀!

生生又给拉回长安,埋在了长安。

随后,再有到长安朝见的事儿,刘濞就称病不去。

汉文帝开始时,还想较较真:你没病说有病,这是欺君之罪。

之后,只要有吴王刘濞派来的使者,他就关注这个事:吴王濞是不是装病?老实交代。

搞得吴王濞也很紧张,当时就想造反。后来,有个使者干脆跟汉文帝照实说了:皇上啊,有句古话叫“察见渊鱼者不祥”,我们吴王即便是装病,肯定也有他的苦衷,您逼这么紧,图什么呢?这不是您的风格啊!

汉文帝心里咯噔一下,一掂量当时的实力,心想还是算了,吴王不来就不来吧,老了,有病没病的身体也好不到哪儿去了,以后就不用来朝见了。于是,汉文帝说:正好,我这有副手杖,挺好的,赐给吴王,你给捎回去吧。

吴王刘濞一看汉文帝服软了,也就打消了谋反的念头。等到汉景帝时,怎么又反了呢?因为削藩。

皇帝面对的问题一直是内忧和外患,汉景帝即位之后,他的外患匈奴,用和亲的办法维持着问题不大。内忧是主要的,下面的诸侯国比汉文帝时更强大了,对朝廷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必须得削藩了。

可是,削藩就跟从身上割肉似的,削谁谁也不乐意。这矛盾一激化,很可能就有人造反,汉景帝很纠结,难以下这个决定。

晁错就在旁边撺掇: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吴王濞列传》

皇上啊,现在,要是因为削藩,把他们逼反了,那为害还小一点;如果不削,干等着他们强大了,主动造反,那祸害就大了。

晁错是汉景帝的红人,从景帝当太子时就是景帝的心腹大秘。这人非常有才华,也跟贾谊似的,给汉文帝写过好几篇治国安邦的奏疏,《资治通鉴》里也都全文抄下来,说明司马光对他的才能、见地是非常认可的。

景帝那会儿还在当太子,什么事都请教晁错,晁错都给出主意。而且他的主意都很好,很有智慧,太子府上的人都很服气,就给他起了个外号“智囊”。“智囊”这个词就是从晁错这儿来的。

景帝即位之后,晁错就更红了,满朝文武都不如他受宠。于是,他就想大展拳脚,施展抱负,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让景帝来推行。

下面具体办事的大臣们感觉晁错还是书生意气,有点冒进,有的想法根本不切实际,就比较抵触。尤其丞相申屠嘉,就是以前办邓通的那位丞相,也想把晁错给办了。

正好,有一次晁错主管的内史府搞建设。太庙的墙碍事,他就让人在那个墙上开了两个门。

申屠嘉知道了,就去找汉景帝告状:皇上,晁错太过分了,他竟敢在太庙的墙上开门,不杀不足以告慰先帝。

他没想到,晁错提前获得信儿了,已经跑在他前面,给景帝把这个事解释过去了,取得了景帝的谅解。申屠嘉武将出身,刚烈,汉文帝都得给他面子的,这回他气得大病不起,死了。

晁错这下子更了不得了。所以,晁错撺掇削藩,旁边也没人敢反对。只有一个反对的,就是窦太后的侄子窦婴——汉景帝的表兄,是新崛起的外戚权贵。

窦婴反对,跟晁错闹得很不愉快。最终,汉景帝还是听了晁错的,让晁错拿出削藩方案。然后,君臣俩开始演双簧。

晁错去给诸侯国挑毛病,找罪名。比如他给楚王刘戉(yuè)找到一个罪名:启禀皇上,去年在给薄太后服丧期间,刘戉有淫乱活动,罪大恶极,得判死刑。

汉景帝便说:该杀,不过,都是一家人,不忍心啊!这样吧,削他一个郡,把楚国的东海郡收归国有。

楚王赶紧谢恩。这样一来,真就没什么阻力,连着削了好几个王。接下来,就准备削吴王刘濞了。结果,刘濞造反了。之前的预言应验了。

吴王刘濞联合了其他几个诸侯王,大家都积极响应。最终,吴王跟楚王、赵王、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总共七个王一起发兵数十万造反。

汉景帝一看,慌了神了,一边组织军队前去应战,一边在宫中坐卧不宁,问晁错:你说早反祸小,你看这形势怎么办?

晁错只是个文人,真出事了,也慌了。而且,就在十多天前,发生了一件让他感觉非常痛苦的事情。什么事情呢?他父亲自杀了。

他父亲听说儿子撺掇汉景帝削藩,冲在最前面,很担心。老爷子专程从老家过来找他:你这回真是大错特错啊,你弄哪门子削藩呀?你知道你现在有多危险吗?

晁错一撇嘴:现在不削藩,皇上的江山就危险了。

一句话,把老爷子噎回去了。老爷子很绝望:你光想皇上的江山,怎么就不想想咱晁家的安危呢?我这么大年纪了,不能眼睁睁地看你死,我受不了那个痛苦。随后,老父亲竟然喝药死了。

晁错又是难过,又是郁闷,进退失据,也没主意了,他一会儿说:皇上啊,您必须御驾亲征,我在长安给您管后勤,征兵运粮什么的;一会儿又说:实在不行,跟吴王和谈,不削他了,再送给他几座城。

汉景帝开始讨厌晁错了。正在这时,他的表兄大将军窦婴求见:皇上,您现在不如把袁盎叫来,让他给您出出主意,之前先帝有什么事,都是找他。

袁盎,前面提过好几次了,他是汉文帝的大秘、红人。最早,他提醒文帝不要对周勃等功臣过分客气,张释之也是他推荐给文帝的。文帝把淮南王刘长关进囚车要发配蜀地时,袁盎提醒文帝:淮南王万一自杀了,您会落个杀弟之名,多不好。

结果,淮南王真就绝食而死。汉文帝非常自责难过,袁盎又赶紧劝慰一番,提醒文帝可以好好善待刘长的三个儿子。于是,文帝给这三个侄子都封了王。朝中上下对袁盎也都竖大拇指,认为他办事稳重。

还有一次,袁盎陪汉文帝骑马在外面玩儿。文帝兴致很高,在一个高坡上,想玩个刺激的,要骑马直接冲下去。袁盎一把给拉住了,说: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侥幸。——《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皇上,我不是扫您的兴啊,古话说家有千金财富的人不坐在屋檐下,家有百金财富的人站时不倚在楼台的栏杆上,英明的君主不去冒险而心存侥幸心理。您玩这个极限运动,万一马惊了,出点事故,江山怎么办?太后怎么办?

汉文帝听后一缩脖子回宫了。

还有一次,汉文帝带着皇后、宠妃慎夫人等一大帮人到上林苑游玩。中午吃饭的时候,铺上席子,大家都席地而坐。谁在哪儿、谁在哪儿,这是皇上的,这是皇后的,这是慎夫人的,等等,全部铺好。宦官宫女们习惯性地把皇后和慎夫人的席子齐着铺,因为慎夫人受宠,在后宫里一直跟皇后是平起平坐的,甚至风头盖过了皇后。

袁盎上去就把慎夫人的席子往后扽出一块来。那意思是,慎夫人得坐到靠下首的位置。

慎夫人生气,不肯坐,文帝也瞪袁盎。

袁盎眨眨眼,也不说话,意思是:皇上,这儿人太多,我不方便解释。

回宫之后,袁盎跟文帝解释:

尊卑有序则上下和。——《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慎夫人再受宠,那也相当于妾,皇后是主,您忘记“人彘”了吗?汉文帝一下子阴转晴:对,我可不能让爱妃走了戚夫人的老路。

过后,慎夫人也非常感谢袁盎的提醒,赐给袁盎五十金。

不过,一代明君也受不了这样的直谏之臣。后来,汉文帝把袁盎从身边调走了。再后来,袁盎到边防陇西带过兵,也给诸侯国当过丞相,还给吴王刘濞当过丞相。不论到哪儿,他都干得挺好,很会处理关系。

袁盎唯独跟晁错合不来,两人是冤家对头。汉景帝即位之后,晁错得势,官职做到了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监察百官,很有权力。他就给袁盎弄了一个罪名,说袁盎当吴相期间,接受吴王的财物,差点砍了袁盎的头。汉景帝觉得袁盎是个人才,杀了可惜,赦免了死罪,贬为庶人。

晁错呢,还不解气。吴王刘濞这一造反,他又给袁盎安了一个罪名,说袁盎跟吴王串通,对吴王造反肯定提前知道,却不向朝廷汇报,这跟谋反者是同罪。这罪名要成立了,就得夷九族。

晁错还没给景帝说,就有人把这个情况透给袁盎了。袁盎吓坏了,连夜去找窦婴,大致把情况说了一下:窦大将军,麻烦您跟皇上说一下,我得见皇上,跟皇上说说吴王这边到底什么情况,看看怎么应对。

窦婴也烦晁错,所以很乐意帮这个忙。于是,袁盎来到了汉景帝面前。汉景帝问:对于七国造反你有什么高见,说说。

袁盎很淡定:皇上,不足为忧,吴国那边的情况我了解。刘濞手下根本没有真正的人才能够辅佐他。如果真有大才在背后,那肯定得拉着他,不让他走这条自取灭亡之路。他手下那些所谓的豪杰之士,都是图吴国的铜盐之利,是冲着钱去的。咱们派出点间谍,带上几千金,就能把他们收买、瓦解了。

当时,晁错在一旁听袁盎这么一说,非常认同,禁不住称赞。

景帝又问:你看具体该怎么办呢?

袁盎没言语,两边瞅瞅,意思是这是机密,人多不能说。景帝就让随从、宦官和晁错都出去了。

袁盎这才对汉景帝压低了声音说:皇上,七王之所以造反,说到底,就是因为晁错出了这个削藩的馊主意。七王造反不过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封地,他们敢有当皇帝的想法吗?恐怕没有。您只要把晁错杀了,承诺不削藩了,他们肯定退兵,这个事兵不血刃就解决啦!

汉景帝沉默良久,最后讲了一句话:

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史记·吴王濞列传》

我不会因为怜惜一个人而辜负天下。

于是,他秘密授意大臣,控告晁错的罪行。十几天后,晁错在上朝的路上被拿下,然后,朝服都没脱,直接就被斩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号称“智囊”的人物,就落得这么个下场。这让我想起《这才是战国》里讲过的“关其思模式”。永远也不要以为自己是皇帝的什么红人,你永远只是他手里的一颗棋子,他随时都可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把你牺牲掉。

可是,牺牲掉了晁错,七王真能退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