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章 話說論資排輩
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詔舉賢良、文學之士,並親自主持策問。正是在這次問答中,董仲舒寫下了著名的“天人三策”。除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外,“天人三策”還系統闡述了董仲舒關於治亂興亡的思想體系,比如在談到選賢任能時說,“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非謂積日累久也。故小材雖累日,不離於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如若“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則“賢不肖混淆,未得其真”,因此,“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
董仲舒這些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選拔任用幹部,重在看能否勝任崗位需要,而不能只講年頭、論資排輩。在他看來,有的人屬於“小材”,儘管積日累久,也只適合於當“小官”,而有的“賢才”儘管任官時間不長,卻不影響他們成為擔當大任的人選。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破格提拔了東方朔、公孫弘、嚴安等一大批人才,特別是對主父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顯示出了求賢若渴、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非凡氣魄。
選人用人自古以來是一個歷史難題。從董仲舒的話裏可以看出,論資排輩現象至少在西漢選拔官員時已經出現。[3]當然,論資排輩作為一種制度安排,以北魏崔亮的“停年格”和唐朝裴光庭的“循資格”為代表。應當承認,論資排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年月與經驗的正向關係,有其合理之處。事實上,幹部選拔當然不能無視年功的因素。但是,將論資排輩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則顯然與“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相違背,與選賢任能的本意相去甚遠。有史論者就認為,“魏之選舉失人,自(崔)亮始也”!畢竟,選人用人事關國家大計,豈可簡單以年月為憑據,看誰熬的年頭長就讓誰上?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講,當一個朝代在選人用人上只講論資排輩,其吏治風氣也就無從再壞了。
戊戌變法前,光緒曾問康有為“宜如何變法”?康有為回答“宜變法律,官制為先”。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流亡海外,潛心寫下《官制議》一書,詳細闡述了其改革官制的構想。書中剖析了晚清官場論資排輩的嚴重性,如從五品員外郎至四品卿,中間竟須經九轉,一升郎中,再升御史,三升巡城掌印御史,四升給事,五升掌印都給事,六升鴻臚寺少卿,七升光祿寺少卿,八升通政使司參議,九升乃至內閣侍讀學士。又如從工部右侍郎到吏部左侍郎,竟須十次遷轉;至於欲到尚書、侍郎、總督、巡撫等,沒有數十次的遷轉則幾無可能。康有為喟歎,經過這數十次遷轉,即使是弱冠入仕,順風直上,從未貶黜,也未曾病卧,“亦必年已耄耋矣,精神衰耗矣,血氣銷縮矣,閱歷疲倦矣,非耳聾目暗,則足跛病忘矣”!這樣的人,除了謀慮子孫、安娛暮年外,哪裏還有什麼意氣志向,哪裏還能夠託付大事?
事實上,早在康有為之前,二十三歲的龔自珍就痛感於當時“用人論資格”的弊害:“賢智者終不得越,而愚不肖者亦得以馴而到。”他指出,資格未深之人,即使勤苦備至,也不能冀望甄拔,而尸位素餐幾十年都不動的,卻像柱外石獅子,論起資格來反而位當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龔自珍、康有為所憂慮的論資排輩問題,在今天幹部選拔中還出現了“隱形台階”的新情況。何謂隱形台階?打一個比方,從副縣長到縣委書記,看上去只是從副縣處級到正縣處級的跨越,但現實中經常是,先從副縣長熬到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再到縣委副書記,再到縣長,最後才是縣委書記,中間這些過渡,就可以稱之為“隱形台階”。由於需要這樣的過渡,又出現了“鍍金”的現象。何謂“鍍金”?比如,有的幹部單從履歷上看可謂豐富光鮮,既在黨委幹過,也有政府經歷,既管過農業工業,也抓過金融經濟,可是仔細一瞧,每個崗位長則不過一年,短則只有數月。如此短的時間,莫說是出政績,連熟悉工作恐怕都成問題。這樣的履歷說穿了,就是為了使幹部更加“好看”,為下一步的提拔積累“資歷”。
上述種種,之所以如此,說到底還是因為不能摒除論資排輩的觀念。這當然不是說多崗位歷練幹部多此一舉,也不是說副縣長一定要一步到位提拔為縣委書記,而是說,選拔任用幹部更應當從崗位需要、素質能力以及結構要求等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簡單地、人為地將工作上的分工視為晉升的台階。只要有利於事業發展,只要選準了人,完全可以、也應當拿出勇氣和魄力,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不必非得讓他熬完“資歷關”、走完這些“隱形台階”後,才敢將之提拔上來。
打破論資排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膽培養選拔年輕幹部。應當承認,追求進步乃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年輕幹部有更強烈的追求進步願望,這本身是正當而且是值得鼓勵的。當然,有這個願望不見得就能夠實現,由於各種原因,最後能夠走上領導崗位的畢竟只是少數,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引導年輕幹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名利觀,另一方面也要為他們的脫穎而出創造機會和舞台,否則,有的人就會捨棄正途去搞“自我設計”,甚至可能走上歪門邪路。南朝劉宋時期,孔熙先博學多才,有縱橫之志,但因為長期擔任員外散騎侍郎(為七品官員)鬱鬱不得志,竟鋌而走險參與謀反,最終身首異處。史稱孔熙先“望風吐款、辭氣不撓”,宋文帝奇於其才,感慨地說,以你的才華而長期不得重用,理應有異志,這是我身為皇帝有負於你啊!並責問吏部尚書,孔熙先年將三十才做這麼一個小官,豈能不謀反!這也告訴我們,對年輕幹部既要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名利和進退,又要積極創造良好環境,使他們看到進步的通道是真正存在、通暢的。總之,要敢於打破論資排輩選拔人才,敢為事業用人才,不讓幹部在“熬資歷”中逐漸消磨了意氣,冷卻了激情,不讓“隱形台階”成為幹部成長的桎梏。
【原載2012年5月7日《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