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生活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为说明这个问题,请读者阅读《中国妇女》杂志1984年第十期刊登的两份资料:
令人惊讶的事实——家庭环境
上海静安区一条里弄60户人家,居民大部分是工人、店员、摊贩,其中58户子女、孙子女共计170余人,从1956年以来无一人考上大学,考上中专、技校的也只有6名。另外两家的家长因为是20世纪50年代初夜校学习的积极分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两家的子女5人,孙子女3人中,从1956年至今,除1名孙子女正在初中就读外,其他7人都相继考入了大学。
当我们跨进一家有两个子女均未考上高中的家中时,只见桌旁围满了打扑克的人,斗牌声、吆喝声、录音机里传出的歌声,嘈嘈杂杂。那位父亲挤出牌桌,用有点愧意的语调向我们说:“唉,这两个孩子不争气,我三天两头向他们‘敲木鱼’叫他们用功念书,别像我这样又成了大老粗。成绩单上开了红灯,我哪一次都没有少罚他们……”
(司徒伟智)
环境造就人
200年前,在美国康涅狄克洲有一个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他的子孙传了8代,其中13个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60多人当医生,100多人当了牧师,80多人成为文学家。
与爱德华同时,在纽约州有一名酒鬼赌徒马克斯·朱克,他的子孙后来也有七八代,其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人因偷窃被判刑,因喝酒夭亡或成残废者竟多达400多人。
最有趣的是,马克斯·朱克的第九代孙,也被救护会收容,并照例送到一个有教养的家庭中寄养。截至1917年做统计时,他的操行和成绩特别好。“他已经20多岁,是地方上的模范青年,前途大有希望。”
(司徒伟智)
那么,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环境如何呢?它对独生子女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呢?
(一)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但教育不良
一般讲,独生子女家庭与多子女家庭相比,由于子女少,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孩子享有比较优厚的生活待遇。不少独生子女除一日三餐外,还往往吃各种营养品,据一项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60名独生子女中,吃各种营养品的有56人,占93%;在60名非独生子女中,吃各种营养品的22人,占38%。优越的生活条件,为独生子女的生长发育、智力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父母的教育又往往是贫乏的。其表现是:过分满足孩子吃穿生理方面的需求。一天,笔者在某小学门口与刘校长说话。此时正是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时间。一位30多岁的妇女走过来对刘校长说:“校长,我的孩子中午一瓶啤酒、半斤牛肉、一盘花生米,您看生活水平怎么样?对孩子成长有好处吧?”说着显出一副很得意的样子。刘校长只是微微一笑,没有说话,因为有几位家长在面前。事后我问刘校长:“这位家长的孩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这是一个四年级男孩子的家长,据说家里有钱,特别宠着孩子。她的孩子最让班主任头痛,表现怎么样,你就可想而知了……”由于无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结果是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物质的贪婪心理,需要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而家长对孩子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考虑得比较少,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什么,做父母的并不真正了解;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考虑较少。
(二)独生子女享有充分的爱,但过于宠爱
父母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对独生子女来说,父母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他一个人身上,从平日的生活照料到智力投资都体现了父母的爱,这使孩子得到充分的家庭的爱,特别是母爱。这个爱是父母教育好孩子的基础,没有这个爱,父母的教育将对孩子失去作用。
但是,应该看到,爱失去原则就很容易发展到溺爱。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是这样,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他就成为小家庭的“中心人物”,是全家人的“重点保护对象”。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十二只眼睛盯着一个孩子,孩子是心肝宝贝,只要孩子有要求,各自都想办法去满足,结果就很容易形成孩子“自我中心”娇、懒、自私等消极心理,甚至还会出现不良的行为。请看一位小学生家长的自述:
危险的满足
前不久,我刚满7岁的儿子的班主任郑重地告诉我,儿子偷了同学的铅笔。
当晚,做父亲的高度责任感使我夜不能寐,深深反思了这次“意外事件”中的教训是什么。
自打儿子会伸手要东西开始,我都尽力满足他。他要吃巧克力,要多少买多少直至吃够为止;要玩具,别人有的他要有,别人没有的他也要有。有年冬夜,他要吃饺子,我顶风冒雨几十里买来满足他。天长日久,儿子就养成了非常讨厌的习惯,见什么就要什么;想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看到谁的东西好玩,如一时买不到,借来也要满足他。前日,他看中了同班同学的“中华牌”大笔头铅笔,非常想要,一时又买不到,他就随手把同学的铅笔占为己有。可当老师批评他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铅笔时,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我想要,家里又买不到,就把同学的拿来了。”当他得知这样做是小偷行为,而小偷要进公安局时,这才吓哭了。
这个教训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被父母视为“小皇帝”“小太阳”,不少父母对他们百依百顺,尽力去满足他们的要求和欲望,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思想的形成,有的就养成了为所欲为的恶习。“千里河堤,溃于蚁穴”。如不正确引导是很危险的,社会上青少年犯罪也大都是从满足个人需求开始的。无限满足,最后一是害孩子,二是害社会。要从小教育孩子,不能把自己的满足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满足是相对的,是要以道德为前提的,无限满足是危险的满足。
(王胜利)
正因为如此,教育家、哲学家明确指出:
马卡连珂:“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卢梭:“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三)独生子女同成年人接触多,见识广,但又缺少同龄群
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里没有第二个同年龄的孩子。孩子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多是成人,特别是在家庭这个小天地里,接触的多是父母和祖父母。孩子在同成年人的交往中,不但能得到充分的爱,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他们随成人看到得多,听到得多,这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的一面。
但是,独生子女与同年龄的儿童接触相对比较少,同儿童世界隔绝,缺乏同龄群,缺少同龄人的欢乐。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影响孩子智力的开发的一面,造成孩子孤僻、不合群等不良性格形成。请阅读下文:
妈妈,给我借个姐姐来
搬进新家是一件高兴的事,尤其是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他将属于自己的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被子、床单、枕头都整理得规规矩矩,学习用品、课外读物也在写字台上摆得整整齐齐。
搬家后,我给儿子新添了几条规矩:一不准带小朋友到家中来,以免把家里的东西损坏、弄脏;二是不准到小朋友家去,以免犯同样的错误;三是放学回家和节假日,只准在家写作业,在家里玩。为此,我给他新购了电子琴、围棋、拉力器等新玩具和一些图书。为了新家的卫生,我又将他的小猫送到乡下去。他虽然同意,却很伤心。后来,他在墙上、地上、书上、本子里,画了很多小猫,形态各异,有蹲着的、有站着的、有睡着的、有睁着眼的,情意绵绵。到此时,我才觉醒,自己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儿子和猫有很深的感情,给它喂食,给它洗澡,和它说话。它走了,带走了儿子的欢乐。
按家规,儿子不准带小朋友到家里来玩,也不敢到小朋友家去。对儿子的教育,我唱“红脸”,他爸唱“黑脸”。他一犯错误,我便要他爸教训一顿,然后由我进行安抚。可是儿子和我们的感情越来越疏远,视同外人……
……夜深了,我坐在窗前,听到孩子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妈妈,给我借个姐姐来。……
(唐明强)
独生子女,再加上几条家规,隔绝了儿子同小朋友的联系,长期下去将是什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好在做妈妈的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
(四)对独生子女期望高,但教不得法
独生子女的家长,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望子成龙”心切。总期望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身体健康、相貌出众、智力超群、品德高尚,成为父母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多数父母期望孩子能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成为教授、科学家等。根据对某校一个班学生家长的调查,90%以上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的职业是:学者、教授、科学家、考古学家、艺术家等,希望孩子做普通劳动者的一个没有。
但是,为达到高期望,教育又不得法,主要是逼子成龙,强行塑造,其理论根据就是“孩子像一团泥巴,全凭父母去捏,捏成锅是锅,捏成碗是碗”。所以,有的家长盲目地高酬请家教,进行强化学习;有的为孩子选购大量的练习题,在家进行练习;有的参加校外各种辅导班,学音乐、学画画、学英语、学书法……这种过度教育的特点,就是把孩子拴在学习的车轮上不停地转动,完全剥夺了孩子的生活、学习的主动权,剥夺了孩子的“儿童世界”。因此,有的孩子讲:“星期天也不能多睡一会儿,要挤车上辅导班。一天到晚学这学那,就是不让玩,真没劲。天天受罪,还不如死了好。”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心理受到压抑,产生逆反心理厌学,严重的会造成与家长情绪对立。
“天才培养计划”的破灭
李×,男,13岁。其父是研究员,其母是大学教师。父母深知开发智力的重要,从小开始了“天才培养计划”。在他们眼里,孩子就像部计算机,输入多少知识都能记住。所以,学字、背诗、加减乘除、天文地理都向孩子灌输,甚至在孩子3岁时就开始让其解方程。为了争分夺秒地学知识,游戏、娱乐、与小朋友玩耍的时间大部分被剥夺了。父母怕与“野”孩子玩会学坏,所以他的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度过。母亲不坐班,幼儿园的教育也被包办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学后孩子的成绩确实不错,但与同学不和,自我中心,做事刻板,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到了中学,随着学习的多样化,学习尖子的地位受到了冲击,因此,他常烦躁不安。有一次,他受到老师的批评,结果逃学一天。父母得知后,大发脾气,狠狠地打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一贯受宠的孩子,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渐渐地变了,回家后不爱说话,有时打别的同学,开始与坏孩子混在一起。有一次他偷了家里的300元钱外跑10天,最后得了痢疾,被别人送回家来,险些送命。父母不理解,为何“有心栽花花不开”?
高期望下教不得法的结果,只能是“有心栽花花不开”。
(《少年儿童研究》1995年第一期)
(五)对独生子女过多的关心,过少的理智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自然特别宝贝,总担心出问题,怕个子长不高、怕发胖、怕出门碰着、怕学习不好,在学校怕别的孩子欺负、在校外怕大孩子带坏……一句话,总是不放心,忧心忡忡。
但是,关心孩子又缺乏理智,有的家长过度溺爱,往往是孩子吃在嘴里,穿在身上,家长笑在脸上,甜在心里。有的家长对孩子恨铁不成钢,从溺爱发展到惩罚,一怒之下,大动干戈,把孩子打一顿,然后又后悔,母子抱头大哭。家长的爱恨无度,喜怒无常,闹得孩子无所适从,进而形成任性的性格,甚至养成软硬不吃的毛病,严重的还会患心理疾病。11岁的小兵就是其中一例,请看:
溺爱加强权使孩子患了强迫症
11岁的小兵,原来聪明活泼,只可惜生活在一个满是溺爱的家庭中。他一来到人间,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太阳”。父母视他为“掌上明珠”,一味溺爱,任其跋扈,使其养成了霸道蛮横、神经质、行为极为冲动的性格,并种下了日后悲剧的潜在因素。当他的父亲终于悟出对孩子过于迁就时,想加强教育为时已晚。一天,小兵气呼呼地跑回家,又哭又闹,原因是同桌的女同学下课时没让他先走,他便上去踹人几脚,又把这位女同学的书包扔到了厕所的坑里,因此受到老师的批评。小兵要求爸爸去学校和老师评理,要老师给他道歉。家长无奈地告诉他吃完饭再去学校。小兵不干,顺手把一桌子饭菜掀到地上。爸爸看到娇惯无忌的儿子,再也忍耐不住,上去便拳脚相加。多少年来对孩子顺从的父亲从此变得越来越急躁,使用了严厉的管教办法。小兵从小执拗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他接受不了眼前的现实,父亲粗暴的管教不断地在他眼前定格,挥之不去,他的意识发生了很大偏差。他敌视父母,不允许父亲进他的屋,怕父母加害他;该吃饭了,拿起妈妈为他准备的饭碗,到水龙头前长时间洗刷,担心碗里有毒,就连家里烧的开水都不喝,渴了只在水龙头上接水喝。小兵患了强迫症。
当我在医院看见在水龙头前无休止地洗手的小兵时,他认真地告诉我:“阿姨,他(指父亲)是我的敌人!”……
(《中国青年报》1993年8月15日)
(六)对独生子女多头关心,又缺乏一致性
独生子女少则有父母的关心,多则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有大爷、叔叔、大妈、婶子和姑姑的关心,这不是坏事,应该是件好事。
但是,多头的关心往往又缺乏教育的一致性,我行我素,各行其是。
“别听你爸爸的,他小时候比你还淘气,没有少惹奶奶生气。”
“这是叔叔给你的零花钱,别给你爸爸妈妈说,知道吗?”
“这钱是姑姑让你买雪糕吃的,别给你妈妈说,记住了?”
……这是在独生子女家经常听到的话,这些反映了教育的不一致性,带给孩子的是养成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及说谎等毛病。李兵的坏毛病就是这样养成的。
谁之错?
李兵生在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家里除了父母外,还有爷爷和奶奶、叔叔和姑姑。叔叔和姑姑虽各自有家庭,但他们特别喜欢李兵。自他来到人间,叔叔和姑姑没少给他买衣服和玩具,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就更多了。
李兵会走了,叔叔经常利用休息日带他去公园,姑姑也没少带他去逛商场。因为一家人相处非常和睦,父母对叔叔和姑姑的做法也不加限制,还对邻居们说:“我家小兵的吃、穿、用的东西几乎全是他叔叔和姑姑给买的。”
李兵该上学了,书包、文具早已准备齐全,都是多份的,还都是新式的。上学了,全家人都在关心他,别的不说,就零花钱这个给10元,那个给8元,都不用他张口……慢慢地,李兵就养成了乱花钱的习惯,交了在学校吃中午饭的钱,可经常不在学校吃饭,到校外吃自己爱吃的食品,有时还把学校的饭菜倒在垃圾桶里,理由是不好吃。
时任小学校长的奶奶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利用一家人在一起时的机会,当着李兵的面提出严格的要求,规定:孩子的生活完全由父母照顾,零花钱由父母每月给,其他人不要随便给钱和买东西,有必要给钱和东西时必须通过他的父母。一家人都同意,虽说没有严格执行,也节制了许多。但为时已晚,零花钱突然减少,不能满足养成乱花钱习惯的李兵,他想出了“自筹钱”花的办法,那就是说谎向家里人要钱,今天向妈妈要钱,明天再找理由向爷爷要钱,还少不了给叔叔、姑姑打电话要钱。一般每次家长都相信他的理由,给他钱。
已经是初二年级的李兵,一天对妈妈说:“妈,我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每天放学后活动,回来晚,吃饭别等我。”妈妈很高兴,每天给他10元钱,并再三叮嘱:“饿了买点东西吃,不要饿着肚子练歌。”
“妈,国庆节晚上我们要到天安门广场去联欢,学校要统一做衣服,每人要交150元。”妈妈为儿子参加国庆节活动高兴,将钱交给了儿子。
一天,李兵的母亲遇到儿子的班主任,谈到此事时,才知道儿子没有参加学校的合唱团,国庆去天安门广场联欢也没有他们班的任务。他用骗来的钱同一些同学经常出入网吧和录像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