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碎影(下)(张中行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山雨欲来

题目来自唐许浑咏《咸阳城东楼》的一首律诗,颔联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有如杜诗“人生七十古来稀”之类,这“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也走运,由书本跳到人的口头,以表示世间的一种境,或大或小的祸乱将至,已见预兆。明眼的读者会立即觉知,我是要写“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正是这样。但这有困难,而且不少。其中一个小字号的是事多而杂,且是二30年前的,现在只剩一点点模胡的印象,写,就难免,小失,取轻舍重,大失,张冠李戴。幸而手头有一本198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其中记大小事都时地清楚,有根有据,参考它,至少是涉及大事,总可以八九不离十。困难还有大字号的,来于我们的封建或干脆说君主专制的传统,是至上与小民,有关德和法的评判,用的是两个系统,具体说是,败德和违法,小民要负责,至上就可以不负责;不只可以不负责,还要说这是天经地义。这样,拿笔,写“文化大革命”的各种现象以及己身的观感,就会碰到多层困难。由浅一层的说起,追述往事同于著史,就是不想用春秋笔法,也躲不开春秋笔法,就是说,至少由读者方面看,都寓褒贬,且夫贬,就会触及什么人吧,也就会成为不合时宜。深一层,依另一个传统,“处士横议”的传统,执笔为文,要明是非,以期引为训戒,近可以修身齐家,远可以治国平天下,可是明是非,就不得不说某事是,某事非,而事是人做的,也就不得不说某人是,某人非,而非的某人,也许是一贯供在龛里的,斥为非,可以吗?还会更深一层,比如公私都已经惯于称为十年浩劫,为了浩劫不再来,我们应该明因果,因为必须认清其因,消除其因,才可以避免果之再现,可是追寻浩劫之因,稍有逻辑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进因果锁链之门,升堂,就会看见发号施令之人,入室,就会看见容许一个人发号施令的制度,明因果,明到至上之人,已经“期期以为不可”,况制度乎?但事理是明确的,我们所以会经历这样一次浩劫,我以为主要原因是两种。一种,应该说很可怕,是容许一个人滥用权力,而没有办法扼制,至少是补救;另一种,应该说很可悲,是人民的教养差,几乎是多数人,如罗素在所著《中国之问题》中所慨叹,愚昧,自私,残忍。痛心吗?但痛心之后,还是不能放弃坏变为好的希望。所以纵使记述“文化大革命”这一段经历会有不少困难,我还是要勉为其难,说几句出自肺腑的,是非也好,因果也好,目的简单明确,是让来者认知,我们曾经荒唐、错误,今后不要再这样荒唐、错误。

帽戏唱完,说“大革命”出台之前的山雨欲来。幕后的勾心斗角只有幕后人能知道,至于移到幕前,则是姚文元的一篇充满火药味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其时是1965年11月,地点是上海《文汇报》。对于政治,我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无兴趣,想脱离,一方面是怕,也就不能不注意。但姚文元的文章远在上海,而且主脑是评一个剧本,以为与自己井水不犯河水,也就不怎么重视。大约是二十天之后就不同了,北京有几家报纸同时转载,转载,而且不只一家,这就暗示,或说明示,有位甚高的什么人授意这样做。授意如何做,必有所为。为什么?虽然不知道,鉴往知来,就不排除涓滴之水发展为长江大河的可能。读了姚文中这样的句子,“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联系多年来常喊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就不能不猜想,也许又将发起一个什么运动吧?

我疑神疑鬼,有“理”方面的来由。其一,建国十几年来,在思想意识方面,我们是处在有如波涛翻滚的一种形势中,批判一个接着一个,大小运动断续来,表现在口头上,是“正确”重重复复压倒“错误”。至于某种想法、某种措施之所以为正确,其他想法和措施(未必是对立面)之所以为错误,除定于一尊之外,像是找不出可以说服多数人的理由。其结果,缩小到己身,就常常苦于不能知道,某想法或某行动,究竟算不算错误。其二,也是十几年来,有多种飘在多数人头上的大帽子,如资产阶级思想、右倾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分子、反社会主义、反党、敌我矛盾等等,几乎谁也不能知道,某一顶,某一天会不会扣在自己头上。其三,仍是十几年来,运动不断已经成为规律,大跃进,没饭吃,略恢复,已经平静一些时候,照规律,必致来个新的运动。总之,其时见到风吹草动,就不能不心惊胆战。

接着,这疑神疑鬼就迎来“事”方面的来由。只说三件,都是1966年上半年发生的。一件是公开提出进行“文化大革命”,并成立了领导机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另一件是继批判《海瑞罢官》的作者吴晗之后,扩大为批判三家村。还有一件是北京大学贴了聂元梓等人的等于进军号角的大字报,其中说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牛鬼蛇神”。至于某人是不是牛鬼蛇神,依旧例,判定之权不是在法院手里,而是在各种形式的有权人的手里。这样,显然,自己算不算牛鬼蛇神,就只能听天由命了。这情况反映到心态上就成为“待命”,说严重些是日日如坐针毡。

何以故?是一,形势已经表明,运动的声势在加紧,范围在扩大。也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加紧,扩大,很快就会落实到具体人的头上。三家村,开卷第一回也,其后,会不会如《红楼梦》,多到八十回,甚至百二十回呢?自然只能走着瞧。还有二,“文化”是个庞大而模胡的名词,抽象的如思想意识,走向具体的另一端,书本,以至案头的小花瓶,等等,都不能漏网吧?因而就可以推想,说不定哪一天,整治的鞭子就会抽到自己背上。总之,还是怕。但也没有想到,只是两三个月之后,就刮起非君子之风,动口兼动手了。

事过境迁,回顾,都不免有些感想。我不能独无,也想说一点点,我认为值得深思的。其一,用运动的办法求治平,使安定的四海之内变为动荡,多数人心惶惶然,少数人被整得求生不得,应该平心静气想想,合适吗?我有时想,就是发号施令之人,也未必不明白此情此理,而一再走老路,我看所求有排在治平前面的,那是独尊和出气。如果竟是这样,辨明真相,也会有教育意义吧?其二,权力无限之大,滥用而无法扼制,以致成为浩劫,这经验是惨痛的。惨痛之后怎么样?讳疾忌医是不对的,应该明辨是非,改。其三,由《海瑞罢官》想到吴晗,想到葛剑雄先生《两件有关〈海瑞罢官〉的小事》(见1996年2月17日《文汇读书周报》)那篇文章,其中说:

1986年我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中国社科院的吴晓铃先生在哈佛燕京学社作了一次有关《海瑞罢官》的学术报告,披露了吴晗写戏是出于毛泽东授意的事实。

吴晓铃是我的北大同学(晚于我两年),是研究戏剧的,这方面的见闻多,推想所说必有根据。若然,为《海瑞罢官》,吴晗先是中了姚文元的炮弹,接着更大的火力从四面八方射来,抗不了,提前走到上帝身边,旁观者都会说他可怜,替他抱屈吧?我则认为,也无妨戴上另一副眼镜看,知识分子,心同孔老夫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是已经种下可怜的种子,其后发驯服之芽,结被踢开之果,都不稀奇,也就说不上可怜不可怜。求不可怜,也不是无路可走,其上者可以学许由、段干木,其中者可以学范蠡、张良,乃不出此,而甘居下游,以至于一旦被踢开,哭诉无门,说“悔之晚矣”也就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