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回应学生的需求
人类第一次传授知识时可能就意识到,有些内容学生往往没有学会。优质教学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真实水平,而不应该按照教师自己的主观意愿,这就意味着优质教学总要用一些方法来检验学习者学习经历中的收获。梅德琳·亨特出版了一本有关教学实践的著作,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她强调了在教学中“频繁检查学生理解程度”的重要性,然而大多数教师完全是凭直觉在做这项工作。
除此之外,大约50年前,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开始研究测验和考试这种定期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几个世纪以来,这种方法一直应用于教育领域,可以用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几年前,迈克尔·斯克利文提出在评估新课程或其他方面的教学创新时,定期评价的教学方式可以用来优化课程体系,或者用来确定新课程开发后是否值得推广。斯克利文建议使用“形成性”和“终结性”这两个词来描述评价可能扮演的两种不同角色。让斯克利文恼火的是,布卢姆认为“形成性”和“终结性”也可以用于评价学生个体。
布卢姆的提议似乎在大西洋两岸的中小学中没有得到多少支持,但在英国,许多大学开始将“形成性评价”纳入自己的课程体系。当然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评价只相当于最终评价之前的一次测验而已。“形成性评价”一词主要用于描述正式的评价方式,而在某种程度上,正式评价就是模拟学生的期末考试,通常只是为了告诉学生他们做得怎么样,具体就是他们会得多少分。
然而,尽管“形成性评价”一词往往用于描述对学校组织的评价,即正式的、固定的评价方式,但“评价”可能有助于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决定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这一观点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在20世纪60年代,伯特伦银行创立了肯特数学项目,给学生分配个性化作业,并要求学生完成正式测试,而下一次作业的难度取决于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如果分数低于考试前预期的“熟练程度”,那么下一次作业的难度就会降低,或是给学生们一些学习资料,巩固之前仍然一知半解的知识点。如果学生做得不错,那么下一次作业的难度会稍微增加。如果学生做得非常好,那么作业的难度可能明显增加。因为很难获得肯特数学项目的许可,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内伦敦教育局的教师开发了一个类似的方案——中等数学个性化学习实验,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这个实验在英格兰得到了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从事特殊教育的儿童教师开始意识到评价的作用,因为评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多年来,对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的评价和诊断一直由智力测验主导,根据评价得出的学习成绩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许多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不满与日俱增,并开始寻找其他方法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而不只是衡量学生的成绩:
形成性评价旨在提供过程信息和学习策略,从而帮助个体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应对具体情况。不论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评价过程没有差别,但想让特殊教育的儿童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或至少顺利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可能需要提供更加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20世纪80年代,有三篇研究综述记录了课堂评价实践对学生的影响。第一篇由林恩和道格拉斯·富克斯撰写,回顾了关于特殊教育学生的研究成果,具体而言,侧重于研究定期评价对学生进步产生的影响。另外两篇研究了课堂评价实践对学习效果与动机的影响。这三项研究都证实,评价本来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达到目标。
1997年,我和保罗·布莱克回顾了之前10年进行的研究,并证实了早期研究中的发现:使用评价来指导课堂活动可以显著改善学习效果。我们还为实践者和决策者编写了一份非技术性总结报告,题为“黑匣子的秘密”,该报告被广泛传阅。
评价实际上是用来改进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的,而我和保罗·布莱克用“形成性评价”这个词来描述,主要是想重新定义“评价”,并指出最重要的评价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而非教学结束之后进行。有些人更喜欢用“学习性评价”这个词,因为他们往往将形成性评价与正式评价联系在一起。
20世纪90年代末,这种区别尤其重要。当时,英国工党政府启动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改革,即“第三关键学段1战略”,主要面向11至14岁的中学生。1997年,新任领导上台后不久就将国家扫盲战略引入小学教育。在此基础上,对中学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针对英语和数学学科的具体改革方案。针对国家课程中的一些“基础”科目,该战略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课程结构、思维技能和学习评价。
然而,尽管声称第三关键学段战略是基于研究开展的,但它所采用的学习性评价方法与上述研究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学习性评价的主要定义是采用日趋复杂的电子表格监控学生的进步过程,以期达到国家标准中的各个级别。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研究表明,实时和日常评价对学习成果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然而,我们只用形成性评价和学习性评价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充分的,而且人们对这些术语含义的理解也一成不变。
在工作中,我一向坚持使用“形成性评价”一词,试图让人们理解这个术语的含义。然而,20多年后,我不得不承认这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可能需要一个新的术语。不过,我不知道用什么好。
我一直支持教师采用评价督促学生学习,而且现在十分清楚,要明白如何帮助教师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就要摆脱各种标签的束缚,深入了解课堂实践,这也是我愿意为这本重要的书撰写序言的原因。
通过使用插图、故事和教师自述,哈利·弗莱彻·伍德带我们踏上了一段旅程,一开始在第三关键学段战略中只是象征性地采用学习性评价,慢慢地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如何更有效地回应学生的需求。据我所知,没有哪本书能像这本书一样帮助教师真正理解教学如何回应学生的需求,以及如何借鉴这些理念完善实践。
迪伦·威廉
1 英国的小学教育包括两个阶段:5~7岁为第一关键学段(Key Stage 1),7~11岁为第二关键学段(Key Stage 2)。中学教育也包括两个阶段:11~14岁为第三关键学段(Key Stage 3),14~16岁为第四关键学段(Key Stage 4)。——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