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最初的工作
中国近代军事史最初一批研究成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史与军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支经历22年战争且保存丰富档案资料的军队,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开始总结历史经验。1949年10月,原东北军区司令部编写了《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叙述东北解放战争的基本过程。其中详细介绍了第四野战军所属12个军、东北军区所属10个军区的组织沿革、人事变更和装备情况;并依据当时的战斗总结和作战记录,编述历次重大战役。这部近百万字的资料不仅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且为后来此类著述的编写,创立了范式。1952年至1956年解放军各军区以军为单位,由军司令部组织人员编写本军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1956年以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部队,又以军为单位编写了《抗美援朝战史》。这批著述的主要特点是编写人员多为战争过程的亲历者,熟悉情况,对本部队的作战经过、政治思想工作和军队建设均有详细、准确的叙述,且对本部队的失败教训,也能如实记载。各军的《抗美援朝战史》,因编写时间仓促,内容及篇幅均不及《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丰富。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和军事科学院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南京和北京相继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研究有了专业的机构。军事学院出于教学的需要,编写了关于解放军历史上重要战役的《战例选编》。在叙述基本作战过程时,更注重决策、战术上的理论分析。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后更名为军事历史研究部)和图书资料处(后更名为军事图书馆)整理档案资料,编辑了多卷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资料选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资料选编》。这两套大型资料书的编选、校勘、排列均见功力,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为了编写解放战争时期各大野战军的历史,有关军区成立了战史编辑室。除了文献材料的搜集外,还采访高级将领,进行专题研究,并于1962年前后完成了四大野战军的《战史》初稿和《战史资料选编》。以上研究工作,都是军队内部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相应的研究成果,除上送有关高级指挥员及有关高级教学研究机构参考外,皆存档。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解放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在政治上受到错误对待,他们的历史功绩逐渐成为研究的禁区。60年代的“左”倾思想,更使军事史上的杰出人物毛泽东被置于不恰当的位置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研究人员遇到了困难。
晚清军事史的研究,其最初的成就为史料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代史逐渐成为显学。中国史学会组织了全国学术界的力量,编辑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丛刊出版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该丛刊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北洋军阀》于70年代、90年代出版)。这些大型资料书中,包含了相当多的军事史的内容。然而,非军事系统的研究人员,较少军事学的专门知识,也少有军事史的兴趣。尽管晚清历史中军事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在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晚清历史的著述中,军事史经常性地成为政治史、对外关系史乃至经济史的陪衬。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中华民国史是最为薄弱的一环,而中华民国军事史的研究近于一片空白。然于60年代初起,全国政协及各地政协先后成立了文史资料委员会,一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撰写军事回忆录,这些资料于60年代起陆续在各级《文史资料选辑》中发表,其中相当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弥补档案文献之不足。到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民国史,特别是抗日战争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发表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
综上所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属于开创时期,虽然成熟的研究著作不多,但在史料整理工作上有着不俗的成就,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