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能量的不断释放,全球经济格局和治理体系酝酿新的变革。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2019年4月25—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顺利举办,旗帜鲜明地奏响了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主旋律,标志着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新的建设阶段。秉持“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共建人类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582.9亿美元,同比降低19.3%,在全球占比达到11.1%,居第三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创下18090.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全球占比提升至5.9%,居第二位。其中,发展中国家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2017年,中国对发展中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存量为15521.56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85.8%[1]。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六大经济走廊之一。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等中南半岛国家是重要的“一带一路”东南亚沿线国家,通过参与多个国际合作机制和中国建立了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1992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起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GMS)项目,主要参与国家包括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6个流域内国家,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消除贫困,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2016年,中国发起成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以下简称“澜湄合作”),正式宣告了“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的澜湄六国正式迈向了澜湄命运共同体。澜湄合作以“3+5+x”为合作框架,即坚持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协调发展,优先在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个领域开展合作,拓展数字经济、环保、卫生等各个领域合作,成为次区域多边合作的新典范。
湄公河五国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主轴沿线国家。2017年,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的贸易总额为2239.6亿美元,同比增长18%。同期,中越、中老和中柬双边贸易额增长幅度均超过20%,远远超出中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中国已经成为柬埔寨、缅甸、泰国和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老挝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从对外直接投资来看,2017年中国对湄公河五国的直接投资流量为42.14亿美元,2009—2017年投资流量的年均增长率达20.34%;存量达到279.52亿美元,2009—2017年存量的年均增长率30.74%。
外商直接投资(FDI)能促进区域内资金、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流动,并与东道国闲置的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结合,或使原来低效使用的要素得以高效使用,从而推动东道国经济增长[2]。而湄公河国家具有丰裕的自然资源禀赋、充足而便宜的劳动力要素,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想的目的地。此外,老挝和柬埔寨两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同中国的关系,积极促进双边贸易发展,鼓励更多中国投资者到两国进行投资,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对老挝和柬埔寨的投资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也是老挝和柬埔寨的最大投资国。2017年,中国对老挝和柬埔寨的直接投资流量分别为12.20亿美元和7.4亿美元;分别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地区流量总额的29%与18%;存量分别达到66.55亿美元与54.49亿美元,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地区存量的24%与19%(见图1-1)。因此,选择老挝和柬埔寨作为研究样本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图1-1 2017年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
资料来源:《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中国对老挝和柬埔寨的直接投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对老挝和柬埔寨两国的直接投资较为稳定,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17年,老挝和柬埔寨分别是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地区投资存量的第一大国和第三大国。2009年,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仅为2.03亿美元;到2012年,增长至8.08亿美元,约为2009年投资流量的4倍;到2014年,直接投资流量破十亿美元,高达10.26亿美元,至2017年已增长为12.19亿美元,成为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地区直接投资第一大对象国。中国对柬埔寨的直接投资更是从2009年的2.15亿美元,逐步攀升,达到2017年的7.44亿美元,最终柬埔寨成为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地区直接投资的第三大对象国。
第二,中国对老挝和柬埔寨两国的直接投资均较为集中,主要投资于水电项目、采矿业与农业等资源型行业领域。截至2017年年底,矿业、水电项目与农业依次是中国对老挝投资最多的三个行业,投资额分别约为27.7亿美元、10.8亿美元与5亿6.1亿美元[3];2016年中国对柬埔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工业和制造业与农业的投资存量分别占总投资额的58.09%、29.5%与12.41%。
第三,投资资金主要来自国有企业。中国国有企业主要投资于水电站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型项目,投资金额大。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但投资金额相对较少,且技术含量较低。
中国对老挝和柬埔寨直接投资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民营企业的投资主要分布在老挝的批发零售业,而在柬埔寨的直接投资则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其中投资制衣业的企业数量最多。截至2016年,在柬埔寨中资企业合计546家,约占全柬埔寨制衣、制鞋企业的66%,在目前出口总额占柬埔寨总出口80%的纺织企业中,中国纺织企业越来越趋于龙头地位。但织造和染色企业受水电成本高的影响,到柬埔寨投资的企业较少(柬埔寨中国商务会纺织企业协会,2016)。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中国对老挝和柬埔寨的直接投资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多集中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为老挝和柬埔寨两国带来发展经济所需的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创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当地企业成长、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为老挝和柬埔寨两国本土企业融入中国企业供应链、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条件;而柬埔寨和老挝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等的改善,也有利于中国投资企业在当地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