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在思想引导,重点在行为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研究有利于以更宽广的视角来探讨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起点与重点之间的矛盾,即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欠佳的这一突出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体的精神生活空间、沟通交往空间、网络虚拟环境空间、制度安排空间、社会生态空间等相关联,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研究也能够进一步扩展人们关于思想政治认知的空间范围。在本书具体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创新之处,但也实实在在面临着研究上的一些困难。
一 研究创新点
本书的创新点可以用六个“尝试”来概括。
(一)尝试性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概念
概念的深入研究与概念的规范化、说服力是学科发展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是,无论对于个体的概念而言,还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群”而言,其概念的规范化和说服力之力量还略显单薄,这也就影响到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与持续发展问题。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业化与细致化的推进,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的偏向,一种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太近,以“介入者”的角色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意识形态教育,就是“维稳”,就是“灌输”;另一种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太远,以“旁观者”的角色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把理论知识讲给受教育者听,就是讲台上对讲台下的知识传递。显然,“距离”太近,容易使思想难以保持一定的张力;“距离”太远,又往往导致思想丧失其源头活水。单一的“介入者”与单一的“旁观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微观意义上的功能发挥有一定作用,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系统发展则是不利的。对“距离”远近的科学把握问题其实质是对于空间的理解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纠正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距离”偏离。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引入空间的概念,进而深入探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结构以及架构问题,从而能够以多维空间的视阈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系统性与全面性。
本书尝试性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在一个明确的社会空间中,在遵循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前提下,有条理、有组织地安排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空间要素进而构成相对稳定的教育空间形态、空间系统。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在与物质空间、社会生态空间、制度安排空间等的空间互通中能够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主流思想要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相统一,能够促进个体空间与群体空间、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群体空间与公共空间等形成和谐的空间关系,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二)尝试性地归纳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属性
属性与事物显然是不可分的。既不存在无事物的属性,也不存在无属性的事物。属性既是对于事物自身性质及其与其他事物关系的抽象刻画,也是我们区别认识和深刻理解不同事物相同或相异的重要依据。简言之,属性是我们认识任何一种事物所必须要分析和把握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教育形式,除了具有一般教育的属性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民族性、政治性、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属性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属性的分析和把握,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多维性、动态性、可变性等进行深入、辩证的理解。
本书在尝试性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属性问题。在推理与归纳逻辑上,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提供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并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便具有其自然属性——空间场所的提供与空间实践的制约;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能够促进受教育者精神生活空间与行为空间的协调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便具有其教育属性——受教育者精神生活空间与行为空间的协调统一;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为社会空间的稳定发展与人的发展空间的拓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方向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便具有其社会属性——社会空间的稳定与人的发展空间的拓展。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属性包括其自然属性、教育属性和社会属性。
(三)尝试性地提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主体性空间”这一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话题是古老的。从古至今,自人的政治的与社会的自觉意识树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就一直存在着,这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也是社会维系其稳定的需要。历史地看,至今所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社会形态或者社会发展阶段,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都还未达到非教育、非教化的前提下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或者起码是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水平。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而言却又是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30多年来,其学科建制上的独立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着独立的研究对象、有着独立的理论范畴、有着独立的研究范式、有着独立的研究方法等。但是,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社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整体性的、独立性的认可度仍然不高,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空间过于狭窄、研究空间过于重复、研究空间缺乏创新都有直接的关系。
本书研究尝试性地提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主体性空间”也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等的创新,以期尝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独立性问题作出新的解答。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主体性空间”(空间Ⅰ),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的空间是完全重叠的,两者有着各自独立的分属空间,而连接两者独立分属空间的为公共性空间(空间Ⅱ)。这其中,空间Ⅰ的相对封闭性意味着一定的界限与分隔,空间Ⅱ的相对开放性意味着一定的联系与靠近;空间Ⅰ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社会关系,空间Ⅱ更多地体现出社会关系的连接工具与方式,空间Ⅰ的连接依靠空间Ⅱ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缩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这意味着主体性的空间Ⅰ的压缩,也意味着工具性的空间Ⅱ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具备两个基础性条件。其一,空间Ⅰ的“联系大部分”离不开空间Ⅱ的“路线”设计。其二,同为主体性空间的教育者空间与受教育者空间的“疆界”需要更多“交错”。
(四)尝试性地建立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模型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模型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理论研究的视角和需要,有利于更好地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也有利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出新的理解和认识。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为紧密。众所周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无论是在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规律的理论研究上,还是在人的思想政治行为的引导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实践性都很强。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有阶段,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实践来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理论研究,或者以基于为自己的学术研究辩护的立场而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实践的现象仍然现实地存在着。这两种现象的存在无疑进一步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间的紧张关系。
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预先给定的,也不是静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去认识的,而是往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统一与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互相影响着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模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看作一个共同的实体,除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体进行静态“产品”式分析外,还可以对这一实体进行必要的动态“生成分析”;除了一定的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理论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审视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的路向和状态,从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理论之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之空间沟通与融合的寻求以及关系图绘。
(五)尝试科学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要素与复杂关系
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定的宏观研究,并在微观与宏观之间尝试以数学的精确性视角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环境要素及其复杂关系。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其微观研究和专业化研究是学科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基石,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微观研究的专门化与细节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掩盖了学科体系作为一个基本事实的整体性、统一性和宏观性。
以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尝试在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定的宏观研究,并在微观与宏观之间尝试以数学的精确性视角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环境要素及其复杂关系,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完善与科学发展,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契合马克思所指出的: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的借鉴和运用;也更加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根本上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六)尝试打开一扇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交流沟通的新窗户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关联着个体与社会、历史与现实、思想与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等,这些要素相互交织融合,共同构成复杂空间。在这样的复杂空间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沟通亟须打开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窗户。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从不同角度对其他学科知识以及教育方法等进行了一定的学习和借鉴,但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既有成熟学科的借鉴往往从某一学科某一具体的概念上进行借用和植入,这样难免有“水土不服”与“生硬”现象的产生。而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这一平台空间或者空间平台,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其他学科空间共同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空间与社会空间之中,这样更易于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多种学科空间的共同话题、共通之处与融合之点,并以此切入,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以及基于科学性基础上的说服力的增强提供更多的营养滋养。
二 研究难点
空间问题研究虽然在传统的哲学、形而上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等领域得到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形成了诸如空间感知、空间符号、空间叙事等的诸多研究积累,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研究却是一个充满想象力、诱惑力和生机力的新的思考题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且相关的研究理论较为缺乏、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的研究区域,这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课题研究。
在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问题的研究中,不但要注意到空间自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动态性、社会性,而且还要注意到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空间体验是如何在意识形态层面和文化层面被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思想政治教育表达的。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与空间之间的社会逻辑是如何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自身又有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这是本书的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