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思路框架
本课题在梳理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动态演进及现状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研判了新时期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动因和投向,分析了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和意愿,并结合西部地区目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约束问题,提出西部地区在国内外产业转移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形势下的产业承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方向、空间布局及其保障措施建议等,旨在更好地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本研究的内容设置如下。
第一章绪论。根据研究背景,提出研究目的、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思路框架。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理论评述。对产业转移动因、路径、模型、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等相关研究及其理论进行梳理,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动态演进及现状分析。为了摸清西部各个地区工业化进程现状,本书分别用六大判别指标对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各地区工业化过程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对其工业化程度做出了综合判断和比较。从西部总体和省域两个层面分析了产业结构动态变化趋势及特征;按照重装备主导型、能源化工主导型、资源加工主导型分类,对各类地区不同省区的制造业内部结构及动态变化、优劣势产业进行了深刻剖析。同时,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动态变化做出了大致判断,由此得出西部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
第四章国际产业转移动因及投向分析。从全球角度出发,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后国际产业转移的变化趋势以及向我国转移的新特点,并仔细研究了金融危机前后FDI流向西部的趋势及特点。在研究前人分析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从产业视角上构建了能将西部具体地区与东盟国家承接FDI进行对比分析的模型与方法。对未来跨国公司更倾向于投资中国西部还是东盟国家、对西部龙头地区相对于东盟国家更具有承接优势的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运用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西部在新时期承接FDI的非产业性因素,以及影响程度,从而为西部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五章国内产业转移的动因及投向分析。在分析了金融危机后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动因、特点及方式的基础上,用动态集聚指数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后国内四大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变化趋势;对具有不同转移驱动因素的行业群组,构建了综合转移能力评价模型。将产业转移按照驱动因素不同分为以产业升级为主型产业转移、以资源利用为主型产业转移、以市场开拓为主型产业转移,在转移能力和转移意愿双维度的视角下,建立指标体系对3种类型产业转移的转移意愿和能力分别进行了量化评价分析,并对转移意愿和能力评价结果进行了匹配;最后,研究了危机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投向及未来转移趋势,从而为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行业方向。
第六章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现状与承接效应分析。对西部地区在金融危机后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特点及其分省区市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产业承接影响效应进行了机理剖析,采用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对西部地区产业承接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明确了国际产业承接综合和国内产业承接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
第七章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及意愿实证分析。立足产业承接的动因和条件,从环境资源约束视角构建了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和意愿综合分析概念模型,并从细分行业的视角,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明晰了西部各省区市各细分行业在全国的产业承接综合竞争能力,以及本地区承接该产业的意愿动力,基于二者的匹配拟合,初步确定出西部各省区市产业承接中的行业定位,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的选择、产业政策制定等提供决策依据。
第八章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迫切性与路径分析。从土地资源、能源与矿产资源、人文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人力资源及成本等方面对西部地区资源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详尽分析了资源、工业能耗、环境污染及其对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严重制约,并对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迫切性尤其是升级的方向做了深刻的阐述。最后,归纳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产业升级的经验及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西部地区产业的“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增强区域产业承载能力”的升级路径。
第九章资源环境约束下西部地区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对策分析。基于产业转移,提出产业承接与升级的思路、目标、根本任务;基于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对接拟合,结合西部环境资源约束问题,提出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产业定位、空间布局、重点产业优化调整思路、保障措施建议等。
根据研究内容,本书的研究思路框架见图1-1。
图1-1 本书框架思路
[1]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报告》,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4月。
[2] 谢海东、万戈芳:《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动态与新特征》,《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2期,第14页。
[3] 刘大志:《后危机时代的日本产业动向及中国效应》,http://house.focus.cn/news/2012-12-05/2605682.html,2012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