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与语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总”与“拢”类总括副词的表义规律

1.1  “总”与“拢”

《说文·糸部》:“总(總),聚束也。”段玉裁注:“谓聚而缚之也,悤有散意,系以束之。”也就是说,“总”具有“汇拢”义。如:

(1)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淮南子·原道训》)

(2)总集瑞命,备致嘉祥。(《文选·张衡〈东京赋〉》)

而“拢”亦有“汇拢”义。如:

(3)聿经始于洛沫,拢万川乎巴梁。(晋·郭璞《江赋》)

(4)桃蕊飘霞,杨花弄风。翠袖生寒,乌云不拢。(元·白朴《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第四折)

“汇拢”义正含有将动作涉及的对象总括起来的意思,因此二词都可以演变成总括副词。如:

(5)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诗之一)

(6)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除日》诗)

以上二例之“总”都是总括副词,相当于“都”“皆”,是对“总”前对象的概括,如例(6)的“总”是总括前面的“千门万户”,表示他们都把新桃换旧符。

(7)造佛道帐之制,自坐龟脚至鸱尾,共高二丈九尺,内外拢深一丈二尺五寸。(宋·李诫《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四·佛道帐》)

“内外拢深”表示“内外都深”之义,“拢”是对“内外”两个方面的总括。《汉语方言大词典》(第3201页)记录了“拢”在闽语中做总括副词的用法,意义为“都”或者“全”,具体是“福建厦门读为[lɔŋ53]、东山读为[loŋ42]”。在台湾闽语中读如福建厦门的读音。如:

(8)他修理阿目,全像老鹰抓小鸡,阿目连还手的机会拢没有。(司马中原《失去监狱的囚犯》)

“拢”的这种用法在粤语中同样有体现,《汉语方言大词典》(第3201页)记录广东揭阳读“拢”为[loŋ53]。如:

(9)全班个人拢未到。

1.2  “拢总”

具有相同功能的“拢”和“总”同样也可以构成并列双音节的总括副词“拢总”。如:

(10)多不过一卷两卷,少只好片言半语。拢总收来,仅有两小包袱。(《后西游记》第三十九回)

(11)我说凹而,敏姆,喊无,色姆,克兰司,是说拢总分几班?他说一脱一司,土昔克司,克兰司,俺午特,夫挨害无,克兰司,土台温,克兰司,土挪害脱,是说就是共总六班。(《海上尘天影》第五十三回)

(12)他心中痛快,身上轻松,仿佛把自从娶了虎妞之后所有的倒霉一股拢总都喷在刘四爷身上。(老舍《骆驼祥子》)

例(10)中“拢总收来”即“全部收来”之义,例(11)中的“拢总”与下文的“共总”同义,例(12)中“拢总都”表示“全部都”之义。《现代汉语词典》(2012:838)收录了“拢总”一词,标注为副词,并释之为“一共;总共”。如:站上职工拢总五十个人。

“拢总”作为双音节的总括副词在方言中亦有体现。如:

(13)买个东西拢总花了几多钱?

《梅县方言词典》(第238页)释此例“拢总[luŋIMG_9959tsuŋ9959]”为“总共”。“拢总”不仅在粤语中使用,在闽语中也大量使用。如:

(14)拢总十个人。

“拢总十个人”表示“一共十个人”之义。《闽南方言大词典》(第474页)释此例中的“拢总”为“全部;一共;总共”。该词在各地的读音也略有差异,厦门漳州读为[lɔŋ3-1 tsɔŋ3],泉州读为[lɔŋ3-2 tsɔŋ3]。

虽然“拢”和“总”是同义词,但是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发现“总拢”这样的词汇,也就是说,即使是两个同义的单音节语素,它们在构成双音节并列复合词的时候,有时候可能只有一种形式,而另一种逆序的形式并没有产生,或者产生了而在文献中没有保存下来。却是我们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发现了有“总拢”这样的词汇,却都是用如动词,而没有副词的用法。《汉语方言大词典》(第4440页)以“总拢”为动词,并释之为“总揽;一把抓”。福建厦门“总拢”读为[tsɔŋ53 laŋ53]。《闽南方言大词典》(第475页)也收录了“总拢”一词,并释之为“全面掌握或包揽”,意义和《汉语方言大词典》的释义基本一致,厦门漳州读为[tsɔŋ3-1 laŋ3],泉州读为[tsɔŋ3-2 laŋ53],用例如:“代志伊总拢,你着去问伊。”从方言词典的记录来看,虽然在闽南方言中同时存在“拢总”和“总拢”一词,但是“总拢”没有副词用法。(当然,如果扩大调查范围,也许可以发现“总拢”的副词用法。)

1.3  “总共”“共总”与“拢共”“共笼”

《说文·共部》:“共,同也。”“共”的本义具有“共同具有或者承受”之义。如:

(15)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

(16)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语义的“共”同样隐含着“汇拢”的意义,该义用来修饰动词的时候,也可以演变成总括副词,表示“皆、共同、一起”之义。如:

(17)羽生与乾俱出,因擒之,遂平殷州。又共定策推立中兴,拜乾侍中、司空。(《北齐书·高乾列传》)

(18)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唐·韩愈《秋怀诗》之二,《全唐诗》第三三六卷)

因此,总括副词“总”和“拢”都分别可以和“共”构成同义的双音节总括副词。“总”可以与“共”构成“总共”和“共总”两个同素逆序的并列双音节总括副词。先看“总共”。如:

(19)禀爷,那船上死尸,是一个老的,又是一个小孩儿,又是一个女人,又是三个男子汉,总共六个尸首。(元·无名氏《冯玉兰夜月泣江舟》第三折)

(20)初年叫做开元,不觉又过了九年。总共四十三年。(《醒世恒言》卷三十八)

(21)原来枪头上是个活人心,心是一包血,故此有一枪就有一个红点儿。总共一数,得七七四十九个点子。(《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七十三回)

(22)本朝开科以来,总共九十七个状元,江苏倒是五十五个。(《孽海花》第二回)

“总共”一词一直到现代汉语普通话都在使用,《现代汉语词典》(2012:1733)收录了“总共”一词,并释之为“一共”。如:

(23)工钱方面总共五万多块,月底发放,还有五六天光景,这算不了怎么一回事。(矛盾《子夜》)

(24)在全地区60多万25至45岁之间的男子中,总共筛选出了这样的对象37800多人。(张平《十面埋伏》)

“总共”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也有用例。如《梅县方言词典》中收录了“总共”一条,并释之为“一共”。如:

(25)来开会个总共十个人。

再看“共总”。这个词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中皆有表示总括副词的用法。如:

(26)我这里连方丈、佛殿、钟鼓楼、两廊,共总也不上三百间。(《西游记》第三十六回)

(27)主人开箱,却是五十两一包,共总二十包,整整一千两。(《拍案惊奇》卷一)

(28)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29)请别忘了,我可是一月才共总进六块钱!吃的苦还不算什么,一顿一顿想主意可真教人难过。(老舍《我这一辈子》)

(30)脸上共总有十来根比较重一点的胡子茬儿。(老舍《二马》)

同样,1.1节中的总括副词“拢”也可以和总括副词“共”并列形成双音节的总括副词“拢共”。该词从近代汉语产生后,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如:

(31)造牙脚帐之制:共高一丈五尺,广三丈,内外拢共深八尺。(宋·李诫《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四·牙脚帐》)

(32)造九脊小帐之制:自牙脚坐下龟脚至脊共高一丈二尺,广八尺,内外拢共深四尺。(宋·李诫《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四·九脊小帐》)

(33)这册子上拢共六十二人,都是当世名人,要请各位按着省分去搜罗的。(《孽海花》第十三回)

(34)把你亲家的门栅捐拨到你身上,你只要拢共缴清这五十块。(张天翼《儿女们》)

(35)从建台到大功告成,拢共不到一个月时间。(吴越《破译密码的奇才》)

(36)我们俩身上拢共包圆也不过十来块钱。(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现代汉语词典》(2012:838)收录了“拢共”一词,标注为副词,并释之为“一共;总共”。同时,现代汉语方言中也保留了“拢共”表示总括副词的用法。李申(1985:263)就明确指出了徐州方言中“拢共”[luŋ35 kuŋ42]义同“一共,总共”。基本用法是表示数量的总和,后面跟着数量词。例如(以下四例转引自李申,1985):

(37)买了三十斤苹果,拢共花了九块钱。

(38)家里拢共还剩三十斤米。

“拢共”也可以直接修饰数量词。例如:

(39)几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拢共一百八十元。

(40)从家里到妈妈的学校,再到爸爸厂,拢共八里路。

另外,《闽南方言大词典》(第474页)中也收录了“拢共”一词,认为义同“拢总”(详上文“拢总”),只是各地的读音有些差异,厦门读为[lɔŋ3-1 kiɔŋ6],泉州读为[liɔŋ[←lɔŋ]3-2 kiɔŋ5]。

虽然“拢共”一词未见同形的同素逆序同义词“共拢”,但却在方言中发现“共笼”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第1637页)指出该词在江淮官话中使用,如江苏涟水就有使用,读为[koŋ⊃ ⊂noŋ]。我们认为“共笼”义同“共拢”,因为“笼”亦有“包括;聚拢”之义。如:

(41)遣私情以标至公,拟宇宙以笼万殊。(晋·葛洪《抱朴子·君道》)

(42)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唐·柳宗元《钴IMG_9960潭西小丘记》)

又因为“拢”与“笼”语音相同,因此,在方言中,“共笼”与“共拢”实为一词。

此外,还出现了“拢共拢”“共拢总”这样的三音节并列的总括副词。先看前者,如:

(43)一会,将家中一切东西拢共拢儿搬来,堆在上房院里。(《红楼复梦》第一回)

(44)这也赔,那也赔,拢共拢儿算我的就完了。(《红楼复梦》第五回)

(45)二月间老爷赏牡丹做群芳会,同着太太、姨娘、姑娘、丫头、嫂子们拢共拢儿坐在一堆赏花饮酒,我见了心中很乐。(《红楼复梦》第十七回)

“拢共拢”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还在大量使用。《汉语方言大词典》(第3202页)就以“拢共拢”为副词,并释之为“总共”。在中原官话、山东曲阜都有使用,在江苏徐州也有使用,读为[luŋ35 kuŋ42 luŋ35],《徐州方言志》(第263页)也指出了“拢共拢”的用法同“拢共”的用法。《汉语方言大词典》(第3202页)指出在中原官话和江苏徐州还有“拢拢儿”的形式,徐州读为[luŋ35 lũro]。如:

(46)拢拢儿花了八毛钱。

《徐州方言志》(第263页)则记录为“拢儿拢儿”,认为用法同“拢共”。《汉语方言大词典》(第3202页)还记录了“拢共”加后缀形式的一个词“拢共脑儿”,该词同样可以用如总括副词,表示“总共”之义,在冀鲁官话中皆有使用,如在河北保定读为[⊂luŋkuŋ⊃⊂nau·uər]

再看“共拢总”。它同样是以三个音节并列复合的总括副词。该词不见于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但见于闽语中。《汉语方言大词典》(第1637页)释之为“一共;总共”,福建建瓯读为[kɔŋ44 lɔŋ33 tsɔŋ21],松溪读为[køyŋ55 louŋ33 tsouŋ213]。

1.4  “捞拢”与“捞总”

“捞”在古今汉语中常见的义项是“从水或其他液体中取物”。如:

(47)宜少时住,勿使挠搅,待其自解散,然后捞盛,飧便滑美。(《齐民要术》卷九)

但是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捞”还有另外一个常见的义项,就是“聚拢;混合”。如:

(48)两帮鸭捞做一起喇。

《南宁平话词典》(第135页)将该例中“捞”释之为“掺合”,不是特别准确,不过“掺合”其实就有“聚拢”和“混合”之义。再如:

(49)两个人嗰钱捞埋用。

(50)大家啲衫裤都捞乱晒。

(51)呢两种药唔好捞埋食。

《东莞方言词典》(第131页)将此类“捞”解释为“混合”。例(51)的意思是说:这两种药不好合在一起吃。

因此,“捞”同样具有“汇拢”义,它也可以和同义的“拢”“总”构成同义的复合词“捞拢”和“捞总”。先看“捞拢”。安福方言中,“捞拢”可以做动词,表示“汇拢”义。如:

(52)把我物个钱捞拢得来看看还有几多唧。

此例的意思是说:把我们的钱合在一起看看还有多少。《汉语方言大词典》(第4707页)也记录了江西赣州蟠龙的客家话也可以说“捞拢”,表示“混合到一起”之义,同时也可以有总括副词的用法,表示“总共”义。除此之外,柳州方言中的“捞拢”也可以有总括副词的用法。如:

(53)捞拢才十条排十个人,够你们去忙的啰。

(54)有几久捞拢没够半个月。

《柳州方言词典》就将此类“捞拢”[lɑ9959loŋ546]解释为“一共,总共”。

再看“捞总”一词。该词在江西安福方言中可做总括副词(其详细用法和特征请详本文第2节)。如:

(55)佢捞总买哩十本书。

(56)佢身上捞总五十块钱。

1.5  小结

通过以上描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第一,涉及“总”“拢”及“共”等具有“汇拢”语义的动词都具备了向总括副词演变的语义基础,并在动词和数量短语前基本都能够演变出总括副词用法。除了上文所论及的诸词,具有“汇拢”义的“合”同样有这样的演变规律。如:

(57)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易经·噬嗑》)

(58)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南朝宋·范晔《后汉二十八将传论》)

例(57)之“合”为动词,而例(58)之“合”为总括副词。

第二,“总”类的单音节总括副词基本都能够双音化成同义连言的双音节总括副词,并且基本上都存在同素逆序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