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防控策略应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 要

项目概述:
为降低结核菌/艾滋病病毒(TB/HIV)双重感染的发病率及病死率,2006 年10月1日~2012年6月30日在16个省68个地(市)的143个县(区)开展了中国全球基金TB/HIV双重感染防治项目,预算经费为2739万美元。项目内容包括:创造支持性环境,在结核病患者中监测HIV感染率,提高结核病患者的HIV/AIDS发现和HIV/AIDS中的结核病患者发现,加强HIV/AIDS的结核病预防、治疗和关怀,加强结核病患者中的艾滋病预防、治疗和关怀,建立TB/HIV联合行动的监控评价系统六个方面。
项目结果与成就:
1.在项目地区建立了结核病防治机构和艾滋病防治机构的合作机制。
2.编写了一套培训教材,对TB/HIV双重感染防治工作人员进行了27万人次的培训。
3.制定下发了针对不同人群的系列健康教育材料,各级机构累计播放广播节目约5万次、电视节目118万次,发放宣传折页2千万份、宣传册近1千万册,发表文章6118篇。
4.约8万例HIV/AIDS患者接受结核病相关检查,共诊断结核病约1.3万例,结核病检出率16.0%;约31万例结核病患者接受了HIV检测,新检出HIV阳性2270例,HIV检出率0.7%,检出率地区差异明显。TB/HIV患者抗结核治疗成功率68.2%、病死率9.0%。
5.2007、2008和2012年开展了3次结核病患者HIV感染现况调查,总计调查5.3万例结核病患者,获得结核病患者HIV感染率为0.65%。
6.完成10项实施性研究课题。
主要经验:
1.多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建设尤为重要。
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下,2007年和2008年结核病防治机构与艾滋病防治机构协调会议能够按照项目要求每月召开,有力确保了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结防机构和艾防机构的合作机制形成惯例后,2009年和2010年召开协调会议的频次有所降低。
2.在结核病防治机构向结核病患者提供HIV检测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项目地区结防医师克服医患双方对艾滋病的歧视与恐惧,成功掌握了向结核病患者提供艾滋病咨询检测的方法,HIV检测率从2007年的77%上升到目前90%以上。项目县结核病患者HIV检出率0.7%,是普通人群估算HIV感染率0.5%的10倍以上,说明艾滋病的流行对结核病疫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结核病患者中筛查HIV也是艾滋病患者发现方式的有益补充。
3.县级TB/HIV诊断治疗专家组每周例会确保患者得到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TB/HIV患者需要抗结核治疗、抗病毒治疗、复方磺胺甲 唑预防性治疗和其他机会性感染治疗,县级建立TB/HIV诊断治疗专家组,每周召开例会,讨论TB/HIV患者各种治疗的先后顺序和药物选择,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病死率。
4.TB/HIV防治的专项培训促进了防治队伍建设。
针对TB/HIV患者诊断治疗复杂的问题,国家级制定的系列培训教材为TB/HIV防治队伍的能力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蓝本。国家级分片直接对县级举办了5期诊断治疗培训班,对基层人员能力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项目期间各级开展的大量培训工作,培养建设了一支TB/HIV防治队伍。
5.目标明确、方式灵活的TB/HIV宣传工作取得很好效果。
按照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传播方式、传播不同内容的理念,国家级制定和下发针对领导动员的小册子和5分钟影视短片各1套,针对大众人群电视公益广告2套(彭丽媛版和二维动画版)、广播节目2套、折页1套,针对HIV/AIDS、高危人群、TB/HIV患者的小册子各1套。中央电视台第4频道(CCTV-4)连续2年播放彭丽媛版的公益广告。聘任社会知名人士宣传TB/HIV防治取得很好的效果。
6.定期开展结核病患者HIV感染状况调查,为TB/HIV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根据2007~2008年全国结核病患者HIV感染现状调查结果,提出适合我国特点、符合成本效益的结核病患者HIV检测分类指导原则,明确全国294个重点县需要向结核病患者常规提供HIV检测,2011年原卫生部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2012年50个哨点地区调查结果与2007~2008年相比,疫情下降提示项目地区实施TB/HIV防治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主要问题:
1.TB/HIV防治专项经费未能得到充分保障。
随着项目的执行,要求地方政府配套比例逐年增加。部分地区未能在各自的结核病防治经费预算和艾滋病防治经费预算中列支TB/HIV防治活动,影响了TB/HIV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尤其是2011年全球基金审计期间冻结患者检查治疗费以外的拨款,对工作冲击很大。
2.艾滋病患者人群的结核病诊断能力需要加强。
HIV/AIDS人群免疫力低,结核病症状体征多不典型,目前常规的结核病检查手段必然会漏掉部分结核病患者,需要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诊断手段。
3.培训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项目设计的培训目标人群和培训内容非常精细,但实际执行大都仍是传统的综合知识培训、相对固定的TB/HIV防治人员接受培训,说明互动式的小班培训理念还需要与各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会代训的培训方式有待改进。
4.TB/HIV宣传材料未被充分利用。
尽管国家项目办公室请专业人员制作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宣传材料,但在督导调研中发现,部分影视材料在部分地区未被充分利用。一是项目的宣传经费预算不足,尤其是播放电视公益广告的实际市场价格远高于预算,影响了电视类节目的使用。二是对TB/HIV宣传材料和经费的使用说明不够详细,个别地区宣教科与项目办公室缺乏沟通协调,不知道项目宣传经费用于国家级下发影视广播材料的播放,而是自己制作宣传材料,科学性和准确性欠缺。
主要建议:
1.各级将TB/HIV防治作为专项工作纳入经费预算,保证工作的可持续性。
2010年原卫生部下发了《全国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防治工作方案》,在国务院下发的结核病、艾滋病“十二五”防治规划中提出具体的工作指标和要求,但缺乏针对TB/HIV防治专项经费,如TB/HIV双重感染支持环境的建立、人员培训等。建议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和艾滋病防治机构在各自的疾病防控经费中增加TB/HIV防治工作。
2.加大TB/HIV双重感染的社会动员。
TB/HIV双重感染的社会动员既涉及结核病,也涉及HIV/AIDS,既有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建议在日常社会动员工作中,除两种疾病各自的社会动员外,应结合双重感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动员工作。
3.巩固加强TB/HIV双重感染防治队伍建设。
TB/HIV双重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既不同于普通结核病,也不同于普通艾滋病,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两种疾病的专业知识,专业要求更高。项目实施以来,在项目地区充实和培养了一批专业队伍。建议项目结束后继续稳定专业队伍,同时在非项目地区特别是294个TB/HIV防治重点县尽快建立专业队伍,并定期更新专业知识。
4.重视结防机构和艾防机构的合作机制建设。
TB/HIV双重感染既涉及结核病防治机构,也涉及艾滋病防治机构,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定期例会、联合督导和培训、患者转介机制的建立等,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制,为项目地区TB/HIV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和在全国的扩展奠定了基础。建议项目结束后,通过政策和经费的有力支持,在非项目地区尽快建立合作机制,在原项目地区保持和完善这种机制。
5.督促TB/HIV防治数据的整合和数据质量的提高。
保证结核病和艾滋病及时、完整、准确的数据,是正确反映工作现状和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项目的实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报告制度。在结核病和艾滋病专报系统中,已将TB/HIV部分信息纳入各自的系统。从项目实施以来上报的数据和2010年以来全国TB/HIV年报数据分析,存在不完善、不准确的情况。建议结核病和艾滋病专报系统实现TB/HIV双重感染患者信息的共享。各级提高数据上报的质量。
成果应用:
1.通过本项目实施,总结提炼的TB/HIV防控策略被纳入国务院下发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2010年原卫生部将《全国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下发至31个省执行。
2.出版发行了《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防治工作技术指导手册》,培训TB/HIV防治人员600余人,有效提高了TB/HIV防控能力。
3.在全国结核病和艾滋病网络专报系统中,建立了TB/HIV疫情信息收集模块,为全球结核病年度报告和艾滋病的UNGASS报告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4.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西太区TB/HIV防控策略时主要借鉴了我国的经验。2011年WHO总部TB/HIV工作小组在北京召开TB/HIV防控策略研讨会,来自我国国家级和4个省级的代表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的经验。